当前位置:论文网 > 发表论文 > 正文

sci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需要符合什么要求?

来源:UC论文网2018-02-06 13:19

摘要:

  很多的同学在论文写好了之后都不知道该怎么来发表论文,不知道选择哪些合适的期刊去进行发表。sci的核心期刊发表有没有什么要求呢?接下来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些论文发表的经验和技巧,让更多的学者在进行论文...

  很多的同学在论文写好了之后都不知道该怎么来发表论文,不知道选择哪些合适的期刊去进行发表。sci的核心期刊发表有没有什么要求呢?接下来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些论文发表的经验和技巧,让更多的学者在进行论文发表的过程当中都可以顺利的通过。


  方法步骤:


  一、首先就是要搞清楚选择期刊的级别,高级职称选择的级别,通常都是核心期刊。


  二、高级预算师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极强的专业性,而且论文的内容要有更高的可读性。


  三、投稿的方式一定要注意,提前去做好了解,通常的投稿形式,都是通过邮箱来进行投稿的。


  四、一般省级和国家级的都没有什么限制,只要你的论文可以审核过关就行了。


  五、期刊论文发表首选top期刊论文网0定金代发录用后收费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首选top期刊论文网


  方法技巧:


  一、通常情况下选择专业的代发平台相对来讲审核的时间会提前。


  二、论文在投稿之后要及时的关注自己的邮箱动态,以免错过刊物发过来的通知。


  三、要有足够好的心态,做好修改的准备,有任何问题都要进行及时修改。


  sci核心期刊论文范例:SCI、中文核心期刊与高校科研论文水平的评价


  摘要:在没有完善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前提下,为弥补现行定性评价的不足,引入SCI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作为定量评价的标准,由于对这两种文献检索工具的功能认识不够全面等原因,导致其被“泛化”、“滥用”甚至“异化”。文章对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的功能和缺陷做了简要描述,并对在高校科研论文水平的评价方面正确应用SCI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SCI核心期刊高校科研绩效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2-007-02


  在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无论对学校、部门或是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对科研目标的考核,也是对科研执行过程的检查,同时也是对学校科研导向政策的检验;针对部门和教师个人而言,则是对其科研实力、能力和业绩的认定。


  一、科研绩效评价的现状


  1、科研绩效评价在学术界和科技管理界认可和采取的一贯做法是同行评议,属于定性评价。由于定性评价是一种主观性评价,在现实层面上同行评议制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重人情、拉关系、礼尚往来、本位主义、名流免检、“权威”定音、搞平衡做交易等等。如此一来,针对科研领域中浮躁浮夸、急功近利乃至学术腐败等问题增多,近年来国内各界包括科技界自身要求改进同行评议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力图找到一种客观的定量的评价方法来克服主观评价方法的不足。科研绩效评价包含的内容非常繁多,既有科研投入指标又有科研产出指标,目前还没有一种广泛适用的、完全公平的定量指标客观评价方法,故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在同行评议的框架下加入部分客观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2、在评价科研论文水平的客观定性和定量指标方面,近年来使用得最多的是SCI、EI、ISTP(所谓的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它不仅被利用作为评价单位和个人的科研水平高低,而且被许多机构和高校作为职称评定,硕、博士学位评定,津贴评定、课题申报等入围资格的基本条件。例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硕、博士学位授权申报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每年发布的SCI收录论文数和被引次数前20名高校的数据和利用ESI数据库的SCI收录论文数、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等1995年至2005年的累计数给出我国高校排名、网大对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的依据、某些学校申报各级职称的基本条件,许多高校甚至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要求硕士生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博士生则至少在SCI、EI上发表两篇或影响因子之和达到3.0以上的论文方可拿到学位证书。


  二、SCI、中文核心期刊被过分放大使用的原因


  1、无论是SCI还是中文核心期刊都是图书情报定量学研究的结果。SCI创刊于1961年,由美国科学情报所(Instl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nc.ISI)出版,SCI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80多种文字,以英文为主,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SCI就其本身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编辑该部索引的主要意图。SCI最大的优点是引文功能,在这里读者能很快地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通过引文次数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问世于1992年。核心期刊这个概念的源头可以上溯到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时任南肯辛顿科学图书馆馆长的布拉德福(Bradford),以润滑学和应用地球物理学两个学科为个案,对到馆的490种期刊上的1727篇论文,按每种期刊载文的多少分别排序,结果发现不同学科的论文往往集中发表在少数期刊上。1934年,他撰写了论文《专门学科的情报源》,将发表专业文章最多的那部分期刊称为核心区域;核心区域的期刊由于发表特定学科的论文的密度最大,遂将之称为该专业的“核心期刊”。其主要功用是帮助图书馆制定相应的馆藏战略,及尽可能购买和收藏使用率排在最前面的那批刊物,以便物尽其用,满足特定读者群中多数人的需要。因此,《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只是图书馆工作方面的一部专业工具书。


  2、“SCI、中文核心期刊热”的兴起。SCI收录、中文核心期刊文章作为评价科研绩效的重要指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SCI的引入很快引发了各高校的排序竞争。从1987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受原国家科委的委托,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1992年至1998年间,南京大学被SCI收录的论文数,连续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各高校开始跟进。将SCI与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等挂上钩,并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发表一篇被SCI收录的论文,奖金数千元甚至逾万元。比如,某著名大学曾提出“千篇工程”。及至目前,全国多个高校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已超过2000篇。


  在这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也应运而生,人们似乎一下子找到以定量方法遴选出来的SCI和“核心期刊”这个支点,用SCI和“核心期刊”来评价论文要比定性评价客观得多、容易得多,许多主管部门觉得很快掌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使用者不用细读具体文章,也不必懂得某一具体专业知识,不必具备某一专业造诣,光凭刊文期刊是否SCI收录或核心期刊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划定文章深浅,判断水平高低。这种以刊论文的评价方法赋予了SCI和核心期刊以科研评价的巨大功能,也给了它们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直接刺激了近年来国内核心期刊遴选的节节升温。


  (2)科管部门对SCI收录和核心期刊功能的认识不足。就SCI而言,一是它只收录其选定的来源期刊,并不是全都收录。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出版的科技期刊多达10万多种,但是入选的期刊不足6%。收录期刊的限制就使得SCI不可能将有创新内容的所有学术论文都收入囊中,对有些发表在不属于它收编范围的科技期刊上的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严格的选刊制度制约了SCI对新声音和新面孔的发掘。二是根据马太效应定律,可以推断出对于一个已经较有名气,前期已发表过有价值论文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他的学术论文再次被SCI收录的可能性一定比一个刚开始学术研究生涯的年轻学者的论文发表要容易一些,即使从科研成果的价值来看,年轻学者的观点可能更勇于创新。三是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大量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被公布于世,可是SCI来源期刊的收编却是固定的,而且以英美等国家为主,收录的国内源期刊数量非常有限,只占我国所有源期刊的1%,这就造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也并不能在SCI上有所体现,对个人、团体的科研能力的评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我国的许多前沿成果可能并不能在第一时间被国际学术界知晓,影响了我国的综合科技水平。四是学科倾斜、地域倾斜、语种倾斜是SCI的三大缺陷。SCI收录各学科专业期刊7983种,明显侧重于自然科学中生物、医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而人文科学中的历史与哲学只占0.14%,教育学仅占0.12%。


  中文核心期刊的缺陷是:一是列入“核心期刊”区域的刊物数量过多。按照布拉德福定律的原意,列入核心区域的期刊大约占该专业刊物总数的3.3%。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核心期刊”的数量,一直在15%至21%之间的高位上徘徊。二是用统一的量化标准对待性质不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提出的定律、原理、假说、观点。以及其效应和成立与否,往往更有待于时间的过滤,精确量化的自然科学即时评价法,在许多场合是不适用的,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部分。三是有些评价指标并不具备标准的资格。比如,“载文量”系指刊物发文数量。页码多、单篇文章字数少的杂志,载文量就大。“被索量”系指期刊文章进入各种目录索引的数量,而国内索引大多数是不加选择地收入全部题名的。这两项指标与学术评价没有任何关系。四是存在两个滞后期。首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4年一版,采集的是该书出版之前4年发行的全部期刊的数据。根据这样的抽样数据遴选出来的中文核心期刊表,将成为该书出版后4年之内的所有中文期刊的评价指标,存在明显的滞后期。其次,统计数据显示,学术论文,特别是自然科学论文的引文量,一般在发表后的第二年开始达到高峰。刊物引文量数据所反映的实际时段,应当往前延伸2年(SCI的IF计算时限)。这样,就引文量这一重要数据而言,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期。


  (3)科管部门对期刊影响因子(ImpactFactors,IF)值的认识出现偏差。科管部门普遍认为被收录刊物影响因子越高,论文的水平和质量越高。事实上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指的是以某刊物在一段时期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做分母,引用这些文章的次数做分子,得出来的商,其实质就是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频率,是根据该刊物所载论文量、时间和论文被引次数等基本要素是构成的,同一学科内有可比性,不同学科之间特别热门学科和冷门学科之间完全没有可比性。高的影响因子值并不能完全证明论文水平高,这是因为学科不同、刊物不同,论文的影响因子值也就不同。事实上,有一些论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却并没有较高的引用率,例如有些起着结束某些研究领域的总结性论文,在以后可能将很少被引用,但不能说他们的论文和研究工作并不重要:有些论文因观点已被广泛传播,并为众人所熟知而不加引用;也有一些重要的论文在发表不久后即被他类似的重要论文所代替而很少再被引用。所以,将影响因子值作为论文水平的标志将产生明显的不合理。


  三、在高校科研论文评价中正确认识处理SCI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的作用


  高校科技绩效的评价应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对科研论文水平的评价只是众多绩效评价的产出指标之一。所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客观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长期以来“泛化”、“滥用”、“神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实现科学的高校科技绩效评价而努力。


  1、SCI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可作为评价高校科技绩效的产出指标之一的定性或定量参考指标,而不能作为“唯一”指标。


  2、在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时要充分考虑专业、学科的差别,同时应在同一学科或同一分支学科进行比较。


  3、克服“以刊论文”的观念,对刊登在同一刊物的论文、评论和其它文章要区别对待,因为没有哪一种刊物中刊登论文而不登其它文献,如从2005年SC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第一作者文献数62849篇看,其文献的类型就有11种,收录的文献除期刊论文,还包括会议论文及其他文献。


  4、SCI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在衡量科研产出中所占权重不宜过大,更不能给予重奖。以避免一些部门为了追求SCI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的高数量,不是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更新管理机制、创造研究条件方面下功夫,而是急功近利,简单应付,制定一些所谓快出成果的行政措施和硬性条例;同时也避免个人急功近利,专门选择一些容易被SCI收录的课题去研究,甚至将一项研究成果以各种名义和形式反复发表,或将很好的内容拆分发表,以增加被SCI收录的机会和扩充核心期刊论文数量。


  应该说,应用SCI收录和核心期刊论文作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定性和定量指标,为推动高校的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固有的功能缺陷和科管使用者过分夸大其作用,给予它不应有的地位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因而遭到各种责难。因此,我们既不要夸大其作用,也不要完全否定其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定量科研评估体系的今天,只要我们能恰如其分地应用,就将会继续推动高校的科研工作。


  作者:鄢琦等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