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语言文化 > 正文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8-06-27 07:53

摘要:

  现今,民族高校内少数民族学生间交往频繁,由此带来他们之间语言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学校内维吾尔族、藏族、彝族、蒙古族的部分学生为例,探究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态度。研究发...

  现今,民族高校内少数民族学生间交往频繁,由此带来他们之间语言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学校内维吾尔族、藏族、彝族、蒙古族的部分学生为例,探究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态度。研究发现,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对本民族语言有所了解,且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多数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持积极的认同态度,且愿意传承并保护本民族语言。


  1引言


  1.1相关研究现状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杨玉在《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研究》一文中从民族认同、语言态度的角度,全方位、详细地做出调查,以四所云南高校为例,深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黄秋燕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状况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一文中,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其对本民族共同历史的了解和对本民族文化内容的认同以及对其他民族同学的接受程度三方面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态度。闫丽萍在《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双语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中从语言态度的角度,调查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对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态度。还有诸多其他高校内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以及大量以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相关研究。


  1.2理论基础


  广义的语言认同包括语言态度与语言行为。语言行为指“说话行为”,与语用学的“言语行为”含义不同。语言行为就是一种认同行为,讲话人的语言与其认同密不可分。语言态度指人们受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评价。语言态度一般分为感情和理智两个方面,感情态度是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在说到、听到某种语言时,在情绪、感情上的感受和反映”,理智态度是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对特定语言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定位的理性评价”。本文主要探究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与评价态度。


  从社会语言学言语社区理论来看,语言存在于社区之中。一个言语社区不一定只对应着一种语言。频繁的言语互动往往是产生和保持一种语言变体的基本条件。因此,历史悠久的言语社区一般都拥有一个标志性的语言,稳定的双语社区也普遍存在。这就出现了“单语人”与“多语人”的存在。能够同时使用普通话及其独立民族语言或当地方言或外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即是“多语人”。


  “在构成言语社区理论的五要素中,除‘地域、人口、互动、设施’外,‘认同和归属意识’是言语社区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周永军基于言语社区理论中的“认同”要素,将言语社区划分为五个类型(归属感认同、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地域认同)。其中,“言语社区中的民族认同就是社会个体成员对民族的自然认知,这种认知建立在语言交际这一基础上,其内容包括对具有共同语言的认同,或共同民族习俗、文化渊源上的认同”。同时,“文化语言学认为,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中的特殊文化。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总体的组成部分,是自成体系的特殊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和底蕴。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研究少数民族对其民族语言的认同态度为基础,同时探析其对本民族文化的接受,并借此反观其对本民族语言的态度。


  1.3研究方法及调查对象


  维吾尔族、藏族、彝族、蒙古族都有较为完备且独立的民族语言体系,且这四个民族约占北方民族大學全校总人数的11%,(彝族约占2%,藏族约占2%,蒙古族约占3%,维吾尔族约占3%)是占比相对较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因此特选取这四个民族作为示例,分析这些民族的学生对其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态度。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采访法和问卷调查法。


  采访主要利用课下时间在校园内随机抽人采访。共采访20人,有效示例采访共7例。其中,彝族2人,藏族2人,维吾尔族1人,蒙古族2人。


  问卷调查分别以纸质问卷与网上问卷的形式发放,其调查对象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2017级全体少数民族学生、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材料学院2017级全体少数民族学生;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调查中维吾尔族、藏族、彝族、蒙古族学生共302人。纸质问卷填写者94人,网上问卷填写者208人。共计维吾尔族60人,约占全校维吾尔族学生9%;藏族73人,约占全校藏族学生17%;彝族90人,约占全校彝族学生20%;蒙古族79人,约占全校蒙古族学生11%。


  纸质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38份,其中示例中的四个民族94份(维吾尔族19份,藏族23份,彝族28份,蒙古族24份),其他民族196份,汉族48份,回收有效率为97%;网上问卷通过“问卷网”发布,以QQ和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主要宣传途径,共收集有效问卷208份。其中,维吾尔族41份、藏族50份、彝族62份、蒙古族55份。最终所有纸质问卷数据均手动输入“问卷网”中,与网上问卷数据整合统计。


  总计有效少数民族学生样本302份。


  2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


  2.1对本民族语言的熟悉情况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各民族语言接触频繁,各少数民族成员对其民族语言的使用和掌握情况都有所差异。本文调查了民族高校内少数民族学生对其民族语言的熟悉情况。


  数据表明,会说及会一点本民族语言的被试学生占比82.17%,会写及会一点本民族文字的被试学生占比50%。由此可知,大多数被试学生都对本民族语言熟知或有所了解。但其对本民族文字的了解情况明显不如民族语言。造成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民族语言可以口耳相传,偏向日常生活学习,易于理解接受,且使用场合和次数相对更多;而民族文字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和专门教授,传承难度相对较高。


  2.2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场合


  本文中的示例民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蒙古族都有较为完备且独立的民族语言,且其民族成员大多能掌握本民族语言。在我国,又同时以汉语普通话作为各民族共同语。在不同的场合下,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使用的语言也不同。社会语言学理论中,费希曼提出“语域理论”来解释语言的选择。“所谓语域是指由一系列共同的行为规则(包括语言规则)制约的一组组典型的社会情景。在一定语域内人们必定选择某一种语言、方言或风格”。本文调查了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主要语域场合。


  此问题在调查问卷中为多选题,参选人数115人,总计选择频次185次。


  3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态度


  “语言态度指人们受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影响,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评价”。语言态度一般分为感情和理智两个方面,感情态度是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在说到、听到某种语言时,在情绪、感情上的感受和反映”,理智态度是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对特定语言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定位的理性评价”。本文通过5个问题,调查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态度。前2个问题是对语言的感情态度,后3个问题是对语言的理智态度。


  数据表明,84.16%的被试学生对于会说本民族语言感到很自豪,90.59%的学生愿意进一步学习本民族语言,93.56%的学生认为民族语言是一种特色,需要传承和保护,85.64%的学生认为学会本民族语言对自身未来发展有帮助,64.85%的学生认为民族语言传承与民族发展紧密相关。由以上数据可知,绝大部分少数民族被试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持积极的认同态度,且愿意传承并保护本民族语言。


  “文化语言学认为,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中的特殊文化。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总体的组成部分,是自成体系的特殊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和底蕴”。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对其语言的认同影响着其对本民族文化的接受;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情况也反映着其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


  数据表明,80.69%的被试学生都曾主动学习过本民族文化;83.67%的学生都对本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包括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大概了解),其中选择“大概了解”的学生稍占多数;涉及民族英雄人物等具体内容时,选择知道“三个以上”的学生稍占多数,但还有60%左右的学生对此了解甚少。由数据可知,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都主动学习过本民族文化;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都对本民族文化略有所知,有一部分學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较为模糊。


  4结论


  北方民族大学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对本民族语言有所了解,且使用频率相对较高,通常在与本族长辈或同辈交流时使用,但其对本民族文字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持积极的认同态度,且愿意传承并保护本民族语言。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都对本民族文化略有所知,且曾主动学习过本民族文化,有少部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较为模糊。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北方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文化认同调查研究”[编号:201711407007]。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李静怡等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