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来源:UC论文网2018-07-09 08:05

摘要: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文献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工作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干预措施,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志码:A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文献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工作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干预措施,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8)10-0060-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以大脑功能和精神活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恶化,每次发作对患者大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其日常生活料理水平的降低[1]。大部分患者需坚持服用抗精神病药,有的甚至反复住院,长时间不与社会有良好的接触,精神衰退,社会功能受损明显,影响其生活质量[2-3]。目前的精神病治疗更加倾向于药物治疗,对预防复发和改善受损的社会功能方面未予以重视。本文就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工作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模式进行综述。


  1影响因素


  1.1患者因素


  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受其症状的影响,自理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甚至完全缺失,主要表现为生活疏懒、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主能力、言语含糊不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交流与运动协调能力下降[4]。对首发精神疾病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5],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然康复,但预后较差,即使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或康复,但社会功能康复不理想,表现为人际交往和再就业能力等欠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体预后不良,只有25%不到的患者社会功能得到改善[6]。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分裂情感及情感障碍患者相比预后更差,阴性症状明显是精神分裂症预后不佳的明确预测因素[7]。


  1.2药物因素


  程欣[8]在研究中发现,处于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尽管病情已经得到稳定控制,但在疾病及治疗药物的影响下,其日常活动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生存质量的关键在于维持药物治疗,病程长则用药时间长;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年患者,因为子女或亲人多不在身边而独立居住,增加了其孤单落寞等不良感受,使得病情反复,久治不愈,需长期用药[9]。


  1.3环境因素


  精神科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方式,既可以对精神病患者行为约束管理,也确保护理安全。此类管理虽对患者护理管理有帮助,但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容易使患者心理更加扭曲[10]。精神科封闭式管理虽然能一定程度有效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但如果缺乏人性化的护理,会减慢患者正常康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1]。


  2干預措施


  2.1药物管理


  周湘梅等[12]曾报道,接受药物管理训练的患者能够在充分知晓自身疾病及药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然自觉服药,并且出院后坚持服药治疗,病情稳定。与未参加过药物管理训练的患者相比,复发率明显降低,患者的服药意识提高,可以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进一步有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2.2自我护理


  许雅松[13]通过对住院的1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自我护理干预措施,并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观察研究效果。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及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的总积极因子分、总消极因子分及病情估计总分等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自我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康复中起着积极作用,能进一步增强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更好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可以使患者主动参与到治疗和护理活动中,增加积极性,产生一种安全感、满足感及自我价值感,提高了患者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的自主性,促进患者在集体生活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学习相关知识,客观看待自己所患疾病,认识停药的危害性,自我监控症状和主动服药,积极寻求帮助,有效地提高自我管理技能。


  2.3社会技能训练


  有研究证明,经过社会技能训练后的患者各项症状改善较快,社会功能有一定的提高,表明采取社会技能训练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精神症状,恢复患者的社交能力[14-15]。有研究通过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测定发现,技能训练后的患者康复状况良好,环境依赖和活动能力等得到明显改善;且经过长时间的社交技能训练后,患者康复状况的改善更加明显[16-17]。著名专科医生Liberman对精神分裂症训练程式进行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对患者实施技能训练治疗模式能够促进疾病好转,并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6]。


  2.4社会支持干预


  陈琼妮等通过对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个体-团体-家属”模式社会支持干预的结果显示,获得社会支持越高,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越好,干预后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明显提高[18]。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客观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帮助,主观支持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包容与理解,缓解其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康复起到积极作用。提示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护工作中,应重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体系的整体改善。何彩霞等[19]采用集体干预和个体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对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干预,结果也显示干预后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明显提高,提示医护人员可以从患者个体、团体和患者家属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及其利用度。个体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技能、社会技能及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团体干预则可以增强患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改善人际关系;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则能增加患者在家庭获得的客观支持。


  2.5健康教育


  袁水莲等[20]对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结果提示,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能够更好地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服药依从性较好。健康教育可通过各种形式让患者了解相关疾病知识,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能够加深患者的印象,特别是对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干预过程中,健康教育护士及时了解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来提高患者学习的积极性。患者还可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护士、朋友、家人等,亲身观察、参与、体验和思考;通过场景再现相互对答,使患者更快地掌握疾病相关知识;通过让有类似经验的患者介绍经验或现场解答,往往有被认同感;通过同伴的经验进行健康教育及护士的转述可增强健康教育效果,同时患者通过模拟角色的转换来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出积极的行为。有研究表明,进行健康教育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知识及用药技能,且大大地提升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间接提高了服药依从性[20]。


  2.6心理行为干预


  汪云芳等[21]对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病耻感表现、生活质量评分、消极状态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显示常规护理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可明显降低病耻感,改善躯体情况、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功能评分,提高满意度。结果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合理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其认知、纠正社会偏见,从而消除外界的歧视及患者和家属内心的病耻感。


  3小结


  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尽管现代医学研究不断在发展,但是在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行为症状等方面仍缺乏十分有效的药物。而康复护理作为精神分裂症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项临床研究都表明[22],康复护理能够巩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预防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进一步探索院内康复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秀青等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