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其它门类 > 农业论文 > 正文

农业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18-08-02 08:28

摘要:

  0引言  【研究意义】广西自1999年开始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来,投资不断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自治区、市、县、乡(镇)、村5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呼叫中心、远程...

  0引言


  【研究意义】广西自1999年开始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来,投资不断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自治区、市、县、乡(镇)、村5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呼叫中心、远程培训中心、资源中心和视频中心等服务核心节点已基本建成(陆军等,2011),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在广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不断增强。2003~2009年,广西农产品网累计促成农产品交易911.70万t,交易额达229.94亿元(吴勉,2011)。因此,精准估算农业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发挥农业信息化经济助推器的作用意义重大。【前人研究进展】早在20世纪末,贾善刚(1999)就分析了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农业信息化将会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进步、科技成果的推广、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改变等。此后,对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从现有文献来看,直至2006年赵启然才首次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定量分析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从研究方法来看,采用最多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也有利用相关性分析法(赵罡等,2007)、滞后变量模型(盛晏,2010)、数据包络分析法(刘峰峰,2011;霍云福和李雪婷,2014)、德尔菲法(杨断利等,2012)等定量研究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的文献报道。从广西来看,其农业信息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应用(朱晓姝,2010)、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徐青青,2012;孔令孜等,2014a)、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韦燕萍等,2010)等方面。【本研究切入点】广西农业信息化发展至今,仍未见有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报道。此外,前人在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大多仅测算信息化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未能具体研究信息化各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2006~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基于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探索信息化助推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路径,为广西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以促进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1.1.1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本研究采用计算贡献率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C-D函数”)计算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C-D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y为产出量,A表示一定的科技水平,xi(i=1,2,…,n)表示各投入要素,ai(i=1,2,…,n)为不变的假定,表示各投入要素xi的产出弹性系数。


  由于科技自身的发展(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需要一个储备过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一个积累过程,因此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滞后性、长期性和一定的周期性。鉴于此,假设2006~2013年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不变,将公式(1)两边取对数,可得回归方程:


  根据公式(2),利用最小二乘法,即可得到各投入要素xi的产出弹性系数。根据各投入要素xi的产出弹性系数可算出各投入要素xi的贡献率,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R表示各投入要素xi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ai表示各投入要素xi的产出弹性系数,△xi表示各投入要素xi的增长率,△yi表示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


  1.1.2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在计算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基础上,计算信息化促使农业经济增长的份额,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回归方程为:


  其中,z为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增长的份额,gi表示农业信息化各投入要素,bi表示农业信息化各投入要素g1的产出弹性系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公式(4)进行回归,即可得到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发展模型。


  1.2数据来源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西农村网民规模自2006年开始剧增,从46620人增至623970人,增长率达1238%,而2005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率仅为65%;广西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及农户家用计算机拥有量也有所增长,因此,以2006~2013年为研究时间段。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


  1.3变量说明


  参考赵海燕等(2009)、王芳和欧阳涛(2013)的研究结果,本研究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为产出变量(y),劳动力(x1,万人)、耕地面积(x2,千ha)、农业化肥施用量(x3,万t)、有效灌溉面积(x4,千ha)、农业信息化投资(x5,亿元)及农林牧渔业投资(x6,亿元)为各投入要素来计算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其中,劳动力按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计。由于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与这6个变量的内容有重叠,为了消除回归分析时的多重共线性,不将其考虑其中。由于经济社会中存在通货膨胀现象,在不同年份间进行对比时,必须消除价格变动因素,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因此采用可变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行计算。农林牧渔业投资值是剔除农业信息化投资后的数值,且采用“永续盘存法”调整各年份可比价的固定资本存量。


  选取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增长的份额为因变量(z),广西农业信息化投资(g1,亿元)、广西农业网站数量(g2,个)、广西每百户农户计算机年末拥有量(g3,台)、广西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g4,户)与广西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劳动力(g5,人)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增长份额的计算公式为:农林牧渔业产值×信息化贡献率。由于广西每百户农户计算机年末拥有量(台)、广西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户)无法获取2013年的相关数据,因此仅以2006~2012年的数据来分析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1.4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07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1.1回归结果检验根据2006~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公式(2)进行最小二乘估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回归结果(表1)可知,该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0.9999,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98,说明原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除耕地面积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外(P>0.05,下同),其他投入要素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作用(P<0.05,下同),而耕地面积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接近显著水平,劳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及农林牧渔业投资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接近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模型的F检验值为11367.17,对应的伴随概率为0.007179,说明回归方程显著成立。


  从表1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随着农业信息化投入的增加,广西农业经济呈显著增长态势,弹性系数为0.175082。同时,耕地面积和农林牧渔业投资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也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472228和0.584055。而劳动力、农业化肥施用量及有效灌溉面积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呈负向作用,即随着劳动力、农业化肥施用量及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呈降低态势,其弹性系数分别为-3.546567、-1.254995及-7.644462。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中青壮年劳动力比例降低,导致劳动生产率降低;虽然在短期内农业化肥施用量能增加农业产值,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性影响反作用于农业经济,延缓了农业经济的增长;理论上,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可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然而测算结果与理论相违背,表明实际应用中有效灌溉面积并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其农业经济促进作用有待提高。


  2.1.2贡献率分析根据公式(3)计算出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各要素贡献率,结果如表2所示。从2006~2013年各投入要素贡献率的平均值来看(表2),农林牧渔业投资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最高,达128.18%;其次是农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为56.22%;劳动力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分别为30.99%和14.39%;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为负数,分别为-9.02%和-77.16%。表明农林牧渔业投资仍是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因素,而农业信息化投资仅次于农林牧渔业投资,成为推动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第二大要素。


  从时间序列来看,2006~2008年农业信息化投资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极不稳定,与农业信息化投资增长率及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率有关。广西自1999年开始农业信息化建设,但投资额少,2006~2008年农业信息化投资一直徘徊在12亿元左右;且广西农业信息化投资初期,农业信息化多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效率有个延迟过程,建设初期投资额也不稳定,导致2006和2007年农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为负值;2008年,农业信息化投资首次出现13.64%的贡献率;2009年,由于农业信息化投资额达到28.9亿元,较2008年的13.2亿元增长了118.99%,农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达116.10%,拉动了广西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达17.94%;2010年,除去货币贬值因素,农业总产值较2009年降低了1.19%,表明农业信息化投资对农业总产值的边际效用相对减少,虽然计算得出农业信息化投资对当年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高达256.74%,但这本身与大幅走低的农业总产出增长率有关;2011~2012年,农业信息化投资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回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业信息化投资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基础投资达到一定阶段后,重复性的集中投资并未能带来等量回报,导致其再投资的边际效益减少;在总结2012年信息化投资贡献率低的基础上,2013年农业信息化投资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2.2信息化助推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2.2.1回归结果检验根据2006~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公式(4)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回归结果可知,该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0.9995,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72,说明原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模型的F检验值为14250.0176,对应的伴随概率为0.003679,说明回归方程显著成立。


  2.2.2影响因素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投资、农业网站数量、每百户农户计算机年末拥有量、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及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劳动力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在5%或10%水平上显著。其中:1农业信息化投资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显著,即农业信息化投资每增加1.00000%,广西农业经济增长34.94153%,与上文分析一致。2农业网站数量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在10%水平上显著。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发现,虽然2006~2012年广西农业网站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存在重复建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且2006~2009年受信息化基础设施“短板”的限制,农业网站的辐射范围有限,导致农业网站规模的扩大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较小。3每百户农户计算机年末拥有量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呈负向作用,且在10%水平上显著,与预期结果存在差异。实地调查发现,广西农业农村信息化大多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实现,部分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则是以示范点计算机拥有量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因此农户拥有的计算机除来自个人购买外,项目购置也是其来源之一。但农户信息化终端数量增加后,农户信息化素养并未能得到有效提升,且农村信息化软硬件资源也未能得到有效配置,导致此指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正向促进作用。4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呈正向促进作用,且在10%水平上显著,此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只有通过互联网将农业信息资源传递到农户终端,才能使农户信息化终端实现其最优边际效益,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5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劳动力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呈负向作用,且在5%水平上显著,即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劳动力每增加1.000000%,广西农业经济则减少0.000183%。这与农户文化水平越高、生产效率越高的预期不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教育无用论的影响,2010年后广西每百户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的劳动力人数有所下降(孔令孜等,2014a),但广西农业经济仍呈上升趋势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高中及以上文化劳动力信息化素养未能得到相应提高,导致无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3结论


  本研究基于2006~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C-D函数测算农业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业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随着农业信息化投入的增加,广西农业经济呈显著增长态势,弹性系数为0.175082;(2)农业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22%,仅次于农林牧渔业投资的贡献率,然而由于农业信息化投资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极不稳定;(3)农业信息化投资、农业网站数量、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在5%或10%水平上显著;每百户农户计算机年末拥有量和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劳动力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呈负向作用,并在5%或10%水平上显著。


  4建议


  4.1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信息化投入机制


  应与移动、电信、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鼓励和引导IT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孔令孜等,2014a)。此外,要运用计量学方法构建农业信息化投资控制模型,科学预测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并与农业投资相配套,控制农业信息化投资总量及相关领域配额,重点扶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移动商务和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等领域,使农业信息化投资边际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农业信息化投资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2严格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实施


  农业农村信息化专项项目对广西农业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一是要规范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二是要严格审核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实施内容,保证项目实施后可使农业信息化服务内容、信息资源推送渠道建设、信息资源接收终端及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户的信息化素养等得到全面提升;三是要建立项目后评价和跟踪机制,对已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并对项目实施效益进行长期跟踪,总结经验教训,为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的持续稳定开展奠定基础。


  4.3根据主体性质明确农业网站分工与职责


  目前,广西农业网站建设的主体主要为政府、科研部门、农业企业及协会或民间组织等(孔令孜等,2014b),农业信息资源以政务政策类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农业技术信息、供求关系信息等为主,然而各类建设主体所建网站内容几乎涵盖了除政务信息外的其他信息,导致农业网站建设雷同率高,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小。因此,应根据农业网站建设主体在广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统筹规划广西农业网站建设,明确各农业网站分工与职责,使广西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向特色化、差异化、全面化发展,以提高农业网站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


  4.4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化服务渠道


  2013年,褚橙通过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营销获得大卖,引发了移动互联网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乃至整个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思考。同时,随着大量低端智能手机被推向市场及流量资费日益平民化,截至2013年6月农村网民手机上网比重约75.3%,手机上网为偏远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了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推动互联网进一步向广阔农村地区渗透。因此,广西除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电视网、固话网等传统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渠道外,还应推进移动网络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培育,政府主导构建移动政务、技术服务和市场行情信息平台,同时引导农业企业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移动商务平台对农产品进行宣传和营销,以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及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4.5加大信息化技能培训力度


  针对2010年后广西平均每百户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的人数有所下降的现象,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教育兴农理念的宣传,提高农户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使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使用技能。此外,配合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及农业技术培训班的开展,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增开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班,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户的信息化素养,使农业信息化的农业经济助推力增强,真正成为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