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论艺术鉴赏中的审美观——从阉人歌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来源:UC论文网2018-08-11 08:29

摘要:

  摘要:阉人歌手最早产生于16世纪,他们都是一些在男童时期(7岁至12岁)接受过阉割手术的男性歌手,由于阉人歌手的音质柔韧而有光彩,给人以美感,当时的歌剧院聘用了大量的阉人歌手,倍受宠爱。阉人歌手的形式尽...

  摘要:阉人歌手最早产生于16世纪,他们都是一些在男童时期(7岁至12岁)接受过阉割手术的男性歌手,由于阉人歌手的音质柔韧而有光彩,给人以美感,当时的歌剧院聘用了大量的阉人歌手,倍受宠爱。阉人歌手的形式尽管在当时是种创新,但其最终也是为宗教演唱而服务的。同时,又由于那个时期的变化发展,阉人歌手也只是流行了250年而已,尽管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和成功为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但其违背伦理道德的产生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渐渐的不被认同,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


  关键词:阉人歌手;艺术鉴赏;伦理道德;


  作者简介:李浣云(1990-),女,贵州省六盘水市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阉人歌手是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欧洲的一种独特的艺人。由于阉人歌手的特殊发展环境和其在美声发展上作出的不可忽视的贡献,赋予了阉人歌手在艺术鉴赏中的独特地位。更好的诠释了艺术鉴赏中人对于审美的心理现象的认知,下面就此展开论述。


  一、阉人歌手的产生与发展


  阉人歌手最早产生于16世纪,当时由于女性无法参加唱诗班也无法登台,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筛选出了那些声音洪亮的男童,在其进入变声期以前对他们实施残忍的阉割,这样他们就保留了洪亮的声音,可以唱女性歌手才唱出的声调,同时又由于其本身特殊的生理特征,有巨大的肺活量,使得其可以唱出女性歌手都难以唱出的歌声。


  阉人歌手在17、18世纪的盛行,由于阉人歌手的音质柔韧而有光彩,给人以美感,当时的歌剧院聘用了大量的阉人歌手,倍受宠爱。阉人歌手也大大发展了各种歌唱技巧,例如各种装饰乐句,瑟音、连音、震音、颤音和华彩段等等,都进入了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扎蒂创作的歌剧中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时期在声乐史上被称为“美声歌唱的黄金时期”,其中阉伶歌手Farinelli(法瑞内利)是阉人歌手中的佼佼者。


  歌声虽然美妙,但是毕竟是违反现代的道德观念的,18世纪意大利颁布《禁阉令》后阉人歌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观


  艺术鉴赏其实就是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而艺术鉴赏中人的也是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保守性与变异性的。


  (一)艺术鉴赏中审美观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而在每一个艺术门类中,又有许多不同的体裁和样式。艺术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们的鉴赏需要和审美趣味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中又可以发现某种一致性,一致性正是寓于多样性之中。


  (二)艺术鉴赏中审美观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这些不同的倾向和方式往往与观众的文化层次和美学修养有关,也经常带有时代与民族的共同特色。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


  三、阉人歌手在艺术鉴赏中审美观心理现象的具体表现


  (一)阉人歌手在艺术鉴赏中审美观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往往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阉人歌手的产生便很好的应证了这句话,阉人歌手的产生其实在当时是为宗教服务的,这种为了追求完美而残忍的破坏人正常的生长发育的行为,在现在看来难免是血腥残酷的,但当时的人们为了不违背所谓神的意旨,而采用这样的阉人歌手来取代女性演唱者,这便是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需要。为了达到这种需要,人们不惜挑战人性和道德来做尝试,这种看似荒诞的阉割行为在那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功就是人们的鉴赏需要和审美趣味多样性的极好体现,这也是推动阉人歌手出现的原因之一。


  同样的,阉人歌手所取得的成功也体现出了艺术鉴赏中审美观的一致性,虽然在对于阉人歌手的艺术鉴赏中人们所感受到的其形式上的不一样的美,但是人们所追求的结果都是美好的声音,当时女子被禁止在教堂中说话也不许歌唱,教堂唱诗班就以男童代替女声,但男童遇有变声期问题,歌唱年龄有限,后又以假声歌手来代替。但假声歌手唱法特殊,音色又不自然,不易协调。为了适应演唱复杂的对位技巧的圣咏作品,加上歌剧的兴起,阉人歌手才应运而生。阉人歌手既有男子的体格和肺活量,又能保持着童声时期的声带和喉头。经过严格声乐训练的阉人歌手,音域具有女声的高度,而气息则有男声的强度,兼有女子般纯净、轻柔、精巧的声音和男子深厚的能量,肺活量与横膈膜支持力惊人,一个音能保持延续一分钟,这是一般歌者所做不到的。这种对于美好声音的追求便是艺术鉴赏中的一致性。


  (二)阉人歌手在艺术鉴赏中审美观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艺术鉴赏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这便是艺术鉴赏中审美观的保守性。人们的审美趣味看似不同,却总有些隐藏的规律在其中,阉人歌手的形式尽管在当时是种创新,但其最终也是为宗教演唱而服务的,这便是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心理。同时,又由于那个时期的变化发展,阉人歌手也只是流行了250年而已,尽管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和成功为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但其违背伦理道德的产生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渐渐的不被认同,这就是艺术鉴赏中的变异性。


  阉人歌手之所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是由于他违背了人伦理道德的界限,朱光潜曾经说过“美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艺术遭遇了道德,我们就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两者的关系,以得到平衡。


  四、由阉人歌手引发的艺术鉴赏思考


  阉人歌手的产生确实为当时欧洲的声乐界带来一股狂潮,但在狂热过后的没落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阉人歌手在18世纪颁布《禁阉令》后逐渐消失。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对于人性的残害,当时的人们都极力推崇“惟声论”(形式主义时期的一种演唱风格,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过于注重声音技巧,忽视音乐表现的内容),在这种趋势的误导下,阉人成为表现声音技巧的工具。“阉割术造成的歌唱家是对人生的侵犯和个人权的无情践踏,必然被时代所抛弃。”


  当人性遭遇审美,到底应该做何种选择?是牺牲人性而去追求艺术上的完美,还是适当妥协去寻求更合适于生存环境的方式?阉人歌手的盛行发展以及衰落的过程,实际上能给以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把阉人歌手放在现代社会,那必然会遭到谴责和禁止,而在巴洛克时期,阉人歌手的盛行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人的思想都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的,阉人歌手看似病态的产生过程也最终达到了对于声音追求的目的,也在声乐艺术上留给大家思考和借鉴的空间。


  艺术鉴赏和人的伦理道德,本来就该是互相渗透和互相借鉴的两面,而在阉人歌手这一特殊的现象中,二者相互之间也产生了分歧。历史的结局就是违背人性的追求艺术美的方式最终被淘汰,人追求美应当是追求人性本身的美,而不是为了美去破坏人性,真正的美留下的应当是真与善,而不是残缺的人性阴暗面。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