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学前教育论文 > 正文

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18-08-11 08:29

摘要:

  摘要:学前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和基础。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日益显著,不公平状况日益严峻,集中表现在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和结果不公平。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

  摘要:学前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和基础。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日益显著,不公平状况日益严峻,集中表现在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和结果不公平。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缺乏监管是造成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为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应大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及,尽快满足广大农村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基本权利,促进城乡学前教育起点的公平;改革城乡学前教育人力和物力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水平和办园条件,确保城乡学前教育过程的公平;加强农村幼儿园课程和教育质量的监管,提高农村幼儿入学准备的质量,保障城乡学前教育结果的公平。


  关键词:学前教育;城乡差异;教育公平;


  作者简介:洪秀敏(1976—),女,汉族,福建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罗丽(1987—),女,汉族,江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公平,是指适龄儿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并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教育公平历来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也历来被提倡作为教育政策制度的基本诉求价值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奠基阶段和起始环节,承担着实现教育公平的肇始之责。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与转型,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逐步凸显出来,[1]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日益显著,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难点,[2]也是学前教育不公平的集中体现,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进程。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具体表现,探讨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主要对策,对形成教育公平的良好“起点”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差异


  依据教育公平的重要程度和实现过程,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其中,起点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权利和受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是指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结果公平是指教育质量公平。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条件和保证,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目标。[3]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城乡不公平主要表现在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和结果不公平。农村幼儿不仅在受教育机会和年限上远不如城市幼儿,而且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过程和质量更是无法与城市幼儿相比。[4]


  (一)起点不公平:城乡幼儿受教育权和入园机会的失衡加剧


  没有起点的公平,也就没有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起点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城乡幼儿在受教育权和入园机会上的不均衡日益加剧。


  1.城乡幼儿园数量差距日益加大


  当前,我国农村幼儿约占我国幼儿人口总数的2/3,加之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办园规模较小,因而农村幼儿园数不应低于全国幼儿园总数的2/3。[5]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群众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农村幼儿园比较稀少的现状下,许多农村地区只能以低门槛、易起步的原则,自筹资金,开办简陋的家庭式幼儿园,用以满足农村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然而,即使这样,从图1中可知,2005—2010年农村幼儿园数一直不到全国的一半。而且,近年来城乡幼儿园数量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是保持着相对稳定甚至扩大的趋势,2006年城乡幼儿园数量的比例差距仅为0.80%,而2010年差距扩大到4.82%。相比较广大农村幼儿的入园需求,农村幼儿园数量仍然极为短缺,广大农村幼儿目前仍然面临着无园可上的局面。


  2.城乡在园幼儿数量对比日益加大


  2005—2010年,我国城镇在园幼儿占总体比例呈现缓慢的稳步上升态势,而农村在园幼儿比例却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0年我国农村幼儿在园比例下降到40.78%。城乡在园幼儿数量比例差距逐年加大,由2005年城乡在园幼儿数量相差6.66%上升至2010相差18.44%,呈现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这反映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园机会和入园率与城镇幼儿相比存在日益增大的差异。(见图2)


  3.城乡幼儿毛入园率差距逐渐加大


  毛入园率的高低是衡量和反映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机会的重要指标。从表1可看出,我国城乡幼儿的毛入园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005年城镇学前三年入园率为56.52%,农村是28.45%,两者差距28个百分点;而2010年城乡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的差距扩大为42个百分点;城乡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也从2005年相差20.47%扩大到2010年的35.49%。


  (二)过程不公平:城乡公共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


  公共教育资源公平的分配,或者说受教育者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和受教育者得到同等教育服务的物质保障。[3]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教师资源的配置,主要以师幼比、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指标来体现,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园舍建筑面积、活动室面积和图书等。


  1.城乡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与师幼比差距仍然显著


  师幼比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恰当的师幼比是良好师幼关系建立和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下,缺乏权益保障,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安心从教,师资水平低,流失现象严重,导致专任教师缺口越来越大。从表2可知,我国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数量十分匮乏,农村幼儿教师配备数量不足,平均每班专任教师不到1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城镇水平,2005—2010年城镇专任幼儿园教师的数量是农村的3.09—3.35倍,城镇专任教师与幼儿比一直是农村的2.17—2.85倍。


  2.城乡幼儿园教师学历差距日益严峻


  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城市幼儿园教师不仅存在量的巨大差异,更体现在质的差异上。与幼儿园教师数量城乡分配不均相比,高学历教师的城乡分布更为“厚此薄彼”。一直以来,我国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总体偏低,与城镇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差距显著。从图3可看出,2005—2010年我国城镇专任幼儿园教师的学历以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为主;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幼儿园专科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不断增加,但远远低于城镇水平。2010年,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的主体学历仍然以高中学历为主(约占51%),包括幼师、职高和职专。据有关调查显示,虽然农村幼儿教师中师以上学历者占绝大多数,但“学历达标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十分突出,即正规的幼师生不多,大多数由小学教师转岗而来,或中师所学为其他专业、未接受后续的幼师专业培训。[6]此外,2005—2010年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拥有高中以下学历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1.6万上升到2.1万,也就是学历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数量逐渐增多。


  3.城乡幼儿园教师职称差距持续加大


  2005—2010年虽然我国仍有大部分专任幼儿园教师没有职称,但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的情况更加严重。2010年有75.96%的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与城镇相差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村幼儿园教师评定的职称层次偏低。农村24.04%拥有职称的专任教师,不论是在高级教师、小学高级,还是小学一级、小学二级职称中,城镇专任幼儿园教师的比例都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5~6倍(见表3),极大地影响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农村幼教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4.城乡幼儿园办园条件差距依然明显


  办园条件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硬件”内容,也是保障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幼儿园办园条件差,房屋破旧、设施欠缺、设备简陋、无力为幼儿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与教学设备;房舍条件差,活动室面积不足,缺乏适合幼儿的饮水、洗手、厕所等条件,不能为幼儿提供基本的玩具、图书和教学设备等。从表4可以看出,2005—2010年,我国城乡幼儿园的园舍建筑面积、生均活动室面积、生均户外活动面积和生均图书的数量等差距尽管有逐渐缓慢减小的趋势,但是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我国农村地区办园条件和幼儿学习生活条件与城镇幼儿相比依然十分落后。


  (三)结果不公平:城乡学前教育质量的巨大悬殊


  1.完成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比率差距依然存在


  国内外有关研究都发现,接受或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在入小学后的成绩上存在一定差异,学前教育的开端效应确实存在并能保持到小学阶段甚至更久[7]。由图4可知,尽管2005—2010年我国农村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有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城乡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小学新生比例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差距依然存在,2010年城镇96.39%的小学新生都接受过学前教育(包括学前班),农村则达到87.99%,差距仍然维持在8%以上。


  2.城乡幼儿入学准备的质量差距持续显著


  城乡幼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其所接受的学前教育质量的显著差异,导致城乡幼儿在入学准备的质量上表现出显著的差距。大量研究表明,不管是在语言准备、数学准备,还是学习品质方面,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幼儿都明显地优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幼儿;农村儿童的不同学前教育经历对他们的入学认知准备以及入学一年后学业成绩的影响显著,[8]农村幼儿在学习方式、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言语发展,以及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领域均显著落后于城市幼儿。[9]


  二、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起点不公平的根本原因


  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使然。首先,导致学前教育城乡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在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和以城市为主、忽视乡村的二元划分,[10]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由于收入的差距再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与师资力始终处于落后的地位,教育水平、毛入园率和学前教育普及率也远远低于城市的同级同期水平。其次,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毛入园率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一些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省份,教育更接近私人产品,因为学生家庭财产状况对教育的影响较大,只有那些能支付教育费用的家庭才能构成教育需求。[11]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由于无钱支付一般性甚至基本的幼儿园收费,使大量的农村适龄幼儿无法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严格限制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的差别日益悬殊,城乡幼儿在受教育之初就拥有不同的发展机会,处于不同发展起点,弱者更弱,强者更强,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维持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幼儿极不公平。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过程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严重匮乏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首先,在资源配置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严重不足。在公共教育经费中,十余年来一直只有1.3%左右被用于学前教育。[12]尽管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但实际上依然摆脱不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而在有限的学前教育经费中,政府将原本就稀缺的教育资源侧重地向城市和东部地区倾斜投放,而贫困落后的农村、西部地区则得不到足够的教育资源,这样的配置导致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怪现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问题非常突出。其次,在发展学前教育上,我国采取的是地方负责的原则,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资金主要来自县、乡、村等基层地方收入,省级和中央的财政负担则相对偏少。各地地方政府将非常有限的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拨款主要集中在少数市级、县级城镇公办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原本条件就很好,再加上每年有政府的投入,幼儿园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与此相反,广大乡镇和村级幼儿园多为集体投资,教育经费主要靠收费解决,缺少稳定的经费来源。[13]由于资金缺乏致使农村幼儿园教育设备陈旧落后、活动场地不足、卫生保健设施匮乏,甚至一些贫困地区没有资金兴办幼儿园。更为不公平的是,有些附属于中心小学的幼儿园甚至成为了小学的“校办厂”,幼儿园的收费大部分被用来补贴小学教师的福利,从而使农村幼儿园的发展举步维艰。再次,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师待遇低、编制问题难以解决、与中小学教师不能享有同等地位等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拥有更多优势吸引学前教育师资力量。[14]特别是广大农村幼儿教师,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教师身份,不能享受教师的待遇,工资、医疗与保险等社会保障和培训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幼儿教师的稳定与质量提高。一些幼儿园迫于生存压力,为降低成本,压缩教师编制、降低教师工资,甚至辞退合格教师而低薪聘用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质量,教师流失现象严重,保教质量越来越差。


  (三)农村学前教育长期缺乏质量监管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结果不公平的障碍因素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身为农村人的命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农村教育进行强有力的质量监管,“小学化”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幼儿的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农村幼儿的不利处境。首先,我国长期以来缺乏专门针对农村幼儿发展特点和农村地区发展实际的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因此,识字课本往往成了农村教师最为依赖的教育资源,读、写、算技能的培养成为主要的教育目标,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课本成了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往往套用小学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中心、课本中心、教室中心”的方式开展学前教育活动。[7]目前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接受的学前一年教育并未达到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的目的,尤其是在帮助儿童做好入学认知准备方面成效甚差。这部分农村学前儿童可能不仅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反而会在上学之前便产生厌学倾向,不利于农村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目前仍然大量存在的农村幼儿园和学前班教师是在没有接受过严格职前培训的情况下走进幼儿园的,他们往往不擅长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简单重复,常常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调整。对于没有任何其他教学资源的学前班教师而言,低质量的教材只会增加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性。[15]而艰难地推行城市幼儿园的“先进理念”、照搬城市学前教育模式、原封不动移植城市幼儿园课程的做法,根本无法适应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及其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促进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公平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目前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日益严峻的不公平现象,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的实现。没有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没有学前教育的公平,中国教育的公平性就要大打折扣。加快普及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尽快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差距,消除城乡学前教育在起点、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从而促进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仅是破解当前我国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的关键,更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突破口。


  (一)大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及,尽快满足广大农村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基本权利,促进城乡学前教育起点的公平


  在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背景下,由于城乡经济的巨大差距和农村地区经济长期滞后,造成农村学前教育财政经费严重匮乏,学前教育发展基础薄弱。要坚持公平取向,尽力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发展差距,就要将重点放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大力推进农村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和尽快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上,让更多的农村幼儿有幼儿园可上,保障农村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确保城乡学前教育起点的公平。(1)在目前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共财政投入和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大力推进农村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尽快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前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由政府全部包办学前教育。而很多国家都主张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该通过弱势补偿将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处境不利的儿童倾斜来消除教育上的不公平。[16]谈到学前教育,美国人常以“开端计划”(HeadStart)为骄傲,英国人以“确保计划”(SurStart)为自豪,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项目。在开办学前教育机构时,这些国家的政府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在最大程度上开办能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学前教育机构以满足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的需求。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共财政投入和新增教育经费应着重向农村地区倾斜,通过设立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或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等多种途径增加为农村地区幼儿服务的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尽快满足广大农村幼儿基本的受教育权利,逐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2)合理规划农村幼儿园布局,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尽快满足广大农村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基本权利。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决定了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的推进不能以新建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为唯一途径。一方面,应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就近入园、方便接送”的原则,根据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学前教育发展及幼儿园布局规划的要求,结合人口密度、生源发展趋势、地形地貌、交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布点。可借助“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大力推动和加快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为广大农村儿童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盘活公共校舍、公共场所设施设备改扩建成学前教育机构,运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裕校舍改扩建成独立的幼儿园,或利用现有中小学富裕资源改扩建成相对独立的幼儿园或者附设学前班,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村委会、文化大院、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体育文化辅导站、农村养老机构等公共场所、公共设施设备的效用,附设学前班或乡镇中心园村级教学点、亲子活动中心等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提供普惠性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保障农村幼儿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不断缩小城乡学前儿童入园机会的差距,促进城乡学前教育起点的公平。


  (二)改革城乡学前教育人力和物力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水平和办园条件,确保城乡学前教育过程的公平


  公共教育资源公平的分配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物质保障。因此,消除城乡教育差距要根据社会福利的改进原则,从改革和调整城乡学前教育人力和物力等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上着手,让最需要社会公共服务的群体获得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给最需要政府帮助的群体。[17](1)应改变长期以来城乡幼儿园教师在工资待遇和职称方面相差悬殊的局面,尽快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和权益,确保农村幼儿园教师享有与城镇幼儿园教师同等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是保障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关键,[18]也是吸引优质教师到农村幼儿园任教的重要条件,更是促进城镇优质幼儿园教师愿意流动到农村幼儿园任教的重要基础。(2)通过存量调整,促进城乡幼儿园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逐渐实现师资均衡配置。应尽快制定城乡幼儿教师定期流动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城乡幼儿教师的定期轮换流动制度,对流动教师进行独立的检查和考核评估,建立流动教师专项津贴、晋职晋级倾斜等相应的激励机制,[16]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水平。(3)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增量补偿,迅速补充和扩大农村幼儿专任教师队伍规模,逐渐提高农村幼儿园生师比例。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制度、特殊津贴制度等,加大对贫困地区学前教师培养机构学生,或志愿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从事幼教工作学生的支持与资助力度,进一步明确和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园教师培养力度;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机遇,将原来在小学工作的一些幼师毕业生调整回幼教队伍,并将一些适合从事幼教工作的小学教师通过转岗培训考核合格后调整到幼教工作岗位上,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解决农村幼教师资缺口巨大的问题,逐渐提高农村幼儿园的生师比例和教育过程的质量。(4)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从而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渐缩小城乡幼儿园教师的学历与素质方面存在的显著差距。(5)推进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建设,积极改善农村办园条件。应本着安全、实用、够用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村合格幼儿园的建设,规范农村幼儿园的建筑用地,加强农村幼儿园的园舍标准建设,建立和配备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和幼儿生活所必需的达标的保教场所园舍建筑、活动场地、活动室、功能室、玩教具和图书等硬件设施和设备,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办园条件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在物力资源上的均衡配置,满足农村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课程和教育质量监管,提高农村幼儿入学准备的质量,保障城乡学前教育结果的公平


  值得注意的是,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资源的占有和分配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只是教育公平的外在形态,当学前儿童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获得公平时,并不等于学前教育公平性的问题已经解决了。[19]教育公平的独特性还在于受教育对象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公平的教育应该正视这种差异而进行有差别的因材施教。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指出的,“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20]。也就是说,在保证儿童获得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后,还要根据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施以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只有如此,教育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公平。因此,在通过资源倾斜政策使农村学前儿童获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后,学前教育公平的实现更是一个关乎教育内容和课程的问题。(1)应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幼儿园缺乏适合农村地区和农村幼儿特点的课程设置的情况,深入研究农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开发学前教育乡土资源,以帮助农村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为核心目的,编制适合农村幼儿发展的农村幼儿园课程,确保农村儿童能够在学前阶段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2)应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的有力监督和管理,将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应彻底纠正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与倾向,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构建教育公平视域下农村幼儿园课程和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确保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在学前阶段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15]保障城乡学前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