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现状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18-08-17 08:24

摘要:

  摘要:通过教育部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所提供的基础资料,从高校地理教育规模、地理学硕士博士培养单位分布、地理科学精品课程建设、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

  摘要:通过教育部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所提供的基础资料,从高校地理教育规模、地理学硕士博士培养单位分布、地理科学精品课程建设、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等角度对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现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地理学人才培养单位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集中,但省域分布不均衡。三个层次(本科、硕士、博士)人才的培养省份存在明显分化。第二,地理学精品课程类别多元化,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三个方向,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稳定,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波动大,各级地理学精品课程以师范类高校为主。第三,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重点学科的优势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不相匹配。


  关键词:高校地理教育;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国家重点学科;


  作者简介:戴其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区域经济;


  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地理教育是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部分,在资源、环境、生态等学科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地理科学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比较早,但地理教育的发展却很晚。国内对高等地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最早是通过介绍国外高等地理教育的现状和特征,包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国内高等地理教育相比较,提出思考和借鉴。20世纪上半叶我国地理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8]:清末到五四运动前,地理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描述地理现象,同时随着西方地理知识的传入,高校开设了自然地理学(主要是地质学和地文学)课程。五四运动到抗战前,各地建立了一批地理学系科。1920年竺可桢博士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我国最早的地学系,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相继建立地理系,南京、北京、广州成为当时地理教学和科研的三大重镇,揭开了我国近代高等地理教育的序幕。抗战期间,我国高等地理教育进入艰难的发展时期,但仍有发展并组建一批新的地理系。新中国成立后,大学地理系不论是系的数量(主要在师范学校),还是师生的人数都有很大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几代地理学家。早期对地理教育的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总结、分析地理教育事业的历程,讨论了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9][10][11],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理教育发展和存在的问题[12],高校地理教育改革[13],高校地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14],地理学中的国情教育[15],具体专业和课程教育的思考[16]。近期主要关注具体学科的教学改革[17],野外和教育实习[18],地理教育内容结构与教学方法[19][20],地理学功能[21],地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22],地理学人才培养[23],地理学二级学科的教学改革[24]。本文通过教育部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所提供的资料为基础,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和整理,统计数据为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不包括民办和成人高校),地理科学类本科专业包括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研究生培养)二级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对高校地理教育规模、地理学硕士博士培养单位分布、地理科学精品课程建设、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进行梳理分析,从宏观上反映国内高校地理教育现状和特点。


  一、高校地理教育规模


  1.高校数量与分布。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地理学专业学生人数迅速增长,招收地理学各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高校也随之增加,2011年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745所(不包括民办和成人高校,下同),其中,招收地理科学类本科生的院校达261所,占普通本科院校总量的35.03%,125所本科院校设有地理科学专业,137所高校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123所高校设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理学人才的培养机构规模相当可观。从省域分布情况看,招收地理科学类本科生的高校覆盖全国31个省份,但省域分布不均衡(见图1)。前10位的省份分别是山东(17所),江苏和安徽(各16所),河南(14所),陕西、湖北和广东(各13所),四川(12所),河北(11所),湖南(10所),其高校数量超过整个地理科学类本科生高校的一半。最少的是宁夏、青海、西藏(各1所),这可能与其高校总量偏少有关。平均每个省份有8.4所。招收地理科学类本科生的高校超过本省高校数量一半的省份有5个,分别是甘肃(64.3%)、贵州(52.9%)、安徽(51.6%)、内蒙古和海南(50%)。山东、江苏和安徽是地理科学类本科生培养的主要省份,河南、广东、湖北、陕西、四川、河北和湖南是地理科学类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省份。


  数据来源: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名单来源于教育部网站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整理,不包括民办和成人高校(截至2011年5月23日),地理科学类专业目录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全国普通高校专业知识介绍库检索,包括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培养单位来源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1年的硕士专业目录检索。


  2.高校类别。按照学科范围,设置地理科学类的高校可分为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农林类、财经类和民族类等6大类(见图2),其中,综合类高校最多,有96所,占36.8%,部分综合类高校由以前的师范类院校在升本过程中调整为综合性学院,或者在高校调整中并入到综合类高校,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高校多数也是综合类院校,因此,数量较大。其次是师范类高校,有76所,占29.1%,这主要因为地理科学专业属师范类专业。民族类院校有1所。在261所招收地理科学类本科生的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有35所,占地理科学类本科生院校总量的13.4%,绝大多数为地方省属院校。“211工程”大学有55所,占地理科学类本科生院校总量的21.1%,“985工程”大学21所,占地理科学类本科生院校总量的8.05%,可见招收地理科学类本科生的重点大学较少。


  二、地理学硕士、博士培养单位


  在地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培养单位中(见表1),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招生单位64所,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招生单位58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招生单位78所;在博士点培养单位中,自然地理学专业27所,人文地理学专业24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4所。博士招生单位不及硕士招生单位的一半。在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中,“211工程”大学分别有22个和20个,占招生单位总量的34.4%和34.5%,“985工程”大学都是8个,分别占招生单位总量的12.5%和13.8%。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中,“211工程”大学和“985工程”大学分别是31所和14所,分别占39.7%和17.9%。可见,地理学硕士、博士培养单位中的重点高校不多。


  从省域分布看,地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培养单位省域分布不均衡(见图1)。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招生单位前10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江苏(各6所),湖北(5所),四川(4所),广东、陕西、山东、甘肃、吉林、重庆(各3所),其招生单位数量占整个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招生单位的60.9%。西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没有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招生单位前9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江苏、广东(各4所),湖北、吉林、陕西、甘肃、浙江、河南(各3所),其招生单位数量占整个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招生单位总量的51.7%,西藏自治区和海南省没有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招生单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招生单位前8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10所),江苏(6所),广东、陕西、山东(各5所),甘肃、四川、云南(各4所),其招生单位数量占整个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招生单位总量的55.1%,西藏自治区和海南省没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招生单位。平均每个省份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为2.1所、1.9所和2.5所。


  从地理学二级学科硕士招生单位分布看,北京市、江苏省和广东省是全国地理学硕士培养重心。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是西部地区培养重心,湖北省是中部地区培养重心,吉林省是东北地区培养重心。


  地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单位的空间分布差异更大(见图3),从省域分布上看,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招生单位前7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4所),江苏、甘肃(各3所),广东、陕西、吉林、湖北(各2所),其招生单位数量占整个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招生单位总量的66.7%,15个省份没有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招生单位。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招生单位前6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江苏、甘肃(各3所),湖北、吉林、陕西(各2所),其招生单位数量占整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招生单位总量的62.5%,16个省份没有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招生单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招生单位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4所),江苏、甘肃(各4所),吉林、山东(各2所),其招生单位数量占整个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招生单位总量的58.3%,16个省份没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招生单位。平均每个省份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招生单位为0.9所、0.8所和0.8所。


  地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单位的空间分布的集中度较高,高度集中在北京、江苏、甘肃、吉林、湖北等5个省、市,且二级学科招生单位数量非常接近。高校的地理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比较均衡。“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占招生单位的比例较大,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三个专业中的比例分别为70%、72.2%和63.2%。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培养单位共22所,分布在16个省份,其中高校21所,北京最多,有4所单位,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江苏、广东、甘肃各2所。


  三、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在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5]。伴随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启动,全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始于2003年,从图4中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0年,地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很稳定,从2007年到2010年保持在4门,而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数量波动较大,自2007年(12门)以来,省级精品课程数量直线下降,至2010年仅2门,校级精品课程自2008年(13门)以来也是直线下降,至2010年仅剩1门。


  地理学精品课程共有121门(见表2),其中,国家级24门、省级46门、校级51门,可粗略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地理学、地理教学论、计量地理学(方法论)、地理学野外实践和交叉学科等8种类型,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三个方向,其中,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精品课程最多,共34门,人文地理学方向32门,自然地理学方向29门,其次是综合地理学方面,比如,中国地理、世界地理。


  在各级精品课程中,不同类型的课程数量差异很大。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综合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方向明显较少,近期建设有计量地理学(方法论)和地理学野外实践两类课程,这是省级和校级中所没有的。在省级精品课程中,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三个方向的课程相对较均衡,此外,有3门地理教学论方向课程,这也是国家级和校级中所没有的。在校级精品课程中,人文地理学方向明显较多。随着交叉学科的迅速发展,精品课程中也出现交叉学科。


  从各级地理学精品课程的高校分布看(见表3),58所高校拥有1门,16所高校有2门,5所高校有3门,4所高校有4门,以师范类高校为主。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以“211工程”大学为主,3所地方高校,师范类院校占一半,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有4门,北京大学有3门,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各有2门。在省级精品课程中,以地方省属高校为主,占省级精品课程总量的77%,师范类高校占56%,四川师范大学有3门,云南师范大学、宿州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各有2门。在校级精品课程中,以地方省属高校为主,占校级精品课程总量的74%,师范类高校占35%,西北师范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各有4门。


  四、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而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对地理学重点学科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试图从一个侧面描述国内地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国内共有8所高校设有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见表4),国家重点学科所设高校占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所设高校(21所)的38%。地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设高校有3个,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地理学二级学科中,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所设高校有5所,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人文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所设高校有2所,分别是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所设高校有2所,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集中分布在北京(2所)、南京(2所)、上海(1所)、广州(1所)、兰州(1所)、武汉(1所),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布设在东部地区,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仅1所,人文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在东部地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各1所。从高校性质看,都为“211工程”大学,除了南京师范大学,其余皆为“985工程”大学。从数量上看,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多于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分别建设有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补充。


  五、研究小结


  基于对高校地理教育规模、地理科学精品课程、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分析,得出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现状呈以下四个特征:


  1.高校地理教育规模相当可观,但省域分布不均衡,地理科学类本科生培养高校集中分布在山东省、江苏省和安徽省。招收地理科学类本科生的高校类别多元化,以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为主,地方省属院校占多数。根据地方需要,可适当增设西部高校的地理科学类专业。


  2.地理学二级学科的硕士培养单位在数量和层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培养单位数量明显多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专业,人文地理学专业的硕士培养单位最少。地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单位数量相近。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培养单位中,“211工程”大学和“985工程”大学的数量明显多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专业。地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培养单位省域分布不均衡。北京市、江苏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地理学硕士培养重心,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是西部地区地理学硕士培养重心,湖北省是中部地区地理学硕士培养重心。地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单位的空间分布集中度较高,集中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吉林、湖北等5个省、市,招生单位数量非常接近。“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占招生单位总量的比例较大,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三个专业中的比例分别为70%、72.2%和63.2%。


  3.地理学精品课程自建设以来,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保持很稳定,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波动很大,近几年下降幅度很大。可粗略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地理学、地理教学论、计量地理学(方法论)、地理学野外实践和交叉学科等8种类型,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三个方向。在各级精品课程中,不同类型的课程数量差异很大: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人文地理学方向明显较少;在省级精品课程中,各专业相对均衡;在校级精品课程中,人文地理学方向较多。在各级地理学精品课程的高校分布中,多数高校拥有1门,最多拥有4门,以师范类高校为主,国家级精品课程以“211工程”大学为主,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以地方省属院校为主。


  4.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高校绝大多数为“985工程”大学,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分布极少,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多于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设置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建设的主要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数量极少,而且精品课程的科目没有凸显重点学科的优势,比如,北京大学没有省级精品课程,设有人文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但没有人文地理学方向的精品课程,北京师范大学设有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却没有自然地理学方向的精品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没有省级精品课程。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