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幼儿教育论文 > 正文

近10年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差异比较

来源:UC论文网2018-08-21 12:35

摘要:

  摘要:在经济状况、社会变化、文化传统和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近10年来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美英两国和日本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差异较大,一方面美英两国幼儿教育课程改...

  摘要:在经济状况、社会变化、文化传统和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近10年来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美英两国和日本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差异较大,一方面美英两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均为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日本则注重通过创设适当的环境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美英两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都重视幼儿早期读写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日本则注重人际关系和健康领域的改革。借鉴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我国在制定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政策时也应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与文化传统,让课程改革在变与不变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合理运用《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引导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美国幼儿教育;英国幼儿教育;日本幼儿教育;幼儿教育;课程改革;


  作者:曹能秀


  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幼儿教育课程目标、主张幼儿教育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强调幼儿主动学习、通过整合各种教育方法与途径实施幼儿教育课程等相同的特征,但与此同时,三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本研究旨在从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和幼儿教育课程内容改革两个方面,探讨近10年来美英日三国在经济状况、社会变化、文化传统和教育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差异,以期为我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美英日三国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侧重点上的差异


  虽然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都注重以促进幼儿教育的公平和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如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在于制定和实施早期学习标准,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入学准备。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发起了以“标准”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并逐渐影响到幼儿教育领域。2000年,美国负责“开端计划”项目的部门提出了《“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以下简称《结果框架》),将幼儿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语言发展”“读写”“数学”“科学”“创造性艺术”“社会性情感发展”“学习方式”“身体健康与发展”等八大学习领域,并提出了每一领域的构成要素以及3—5岁幼儿在每一要素上应当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能力与行为等。在《结果框架》的影响下,到2003年,美国已有近27个州制定了一个或多个发展领域或内容领域的早期学习标准;[1]至2009年,美国所有的50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均已拥有了成系统的早期学习标准。[2]与此同时,全美幼教协会和一些教师理事会也制定了各领域的儿童早期学习标准。例如,全美幼教协会与全美数学教师协会于2002年联合发布了《幼儿数学:良好开端》;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于2006年发布了《从先学前班到8年级的课程焦点:追求连贯性》,明确提出了学生从先学前班到8年级每个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数学知识。[3]美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制定的初衷是从专业出发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近年来,各州教育部门对早期学习标准的实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不仅加强了早期学习标准的约束力,为贯彻早期学习标准提供支持性措施,而且加强了对早期学习标准实施的监控。[4]


  英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也在于制定早期学习目标,以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英国开始了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使人们日益注意到作为学校教育基础的幼儿教育质量问题。2000年,英国政府发布了《基础阶段课程指南》,把3—5岁确定为“基础阶段”,提出并描述了基础阶段幼儿在每个领域的“发展阶石”(即每个学习领域的早期学习目标)、“幼儿的实际表现”(即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过程)和“实践工作者的工作”(即如何为幼儿设计、建构和提供适宜的活动)等。[5]2008年,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又颁布了《早期基础阶段的法定框架》(以下简称《法定框架》),提出0—5岁儿童的早期学习目标应包括以下六大领域:个人、社会和情感的发展,交流、语言和读写,问题解决、推理和计算,有关周围世界的知识和理解,身体发展,创造性的发展,[6]并规定了每一领域的具体学习目标。英国政府制定的这一早期教育目标已经成为当前英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南针,对其幼儿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美国和英国不同,日本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着重于创设适合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以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的教育改革主要是“以教育的个性化、自由化、国际化为目的进行的”,[7]这一改革目标促使日本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儿童生存能力、情感、欲望和态度等的培养。日本1998年改订、2000年开始实施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提出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幼儿园生活,培养儿童生存能力的基础”,并提出了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等五大领域的具体目标;[8]2007年,日本政府在新修改的《学校教育法》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为幼儿提供保育,创设适合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9]并再次明确了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达五大领域的具体目标。据此,日本文部科学省2008年改订、2009年开始实施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具体规定了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五大领域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侧重点的不同,反映了近10年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是三国幼儿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改革差异的集中表现。


  二、美英日三国在幼儿教育课程内容改革上的差异


  近10年来,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目标、实施和评价的改革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中差异最大的是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美国幼儿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幼儿的早期读写、数学和科学学习。由于近年来美国把儿童的读写和数学教育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受到基础教育改革注重教育质量这一总体发展趋势的影响,美国幼儿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虽然一如既往地重视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创造力和身体的发展,但从其2000年颁布的《结果框架》等学习标准所强调的“核心领域”来看,美国早期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幼儿的早期读写、数学和科学学习,对幼儿寄予了“雄心勃勃”的学业期望,语言和认知两个领域由此成为最受人们重视的早期学习领域。2003年,美国27个州所制定的早期学习标准都涵盖了这两个领域。对“创造性艺术”“社会性情感发展”“学习方式”“身体健康和发展”等其他学习领域,有的州将之纳入了早期学习标准,有的州则没有。[10]到2007年,已有80%以上的州的早期学习标准符合了“综合性”的要求,体现出了不同于小学学业标准的特点,但是仍有一些州仅包括了阅读、数学或少数几个学术性领域(如科罗拉多州、加利福尼亚州等)。[11]在美国,“语言”领域和“读写”领域被区分开来,例如在《结果框架》中,“语言发展”指“听与理解”“说与交流”,而“读写”则是指“语音意识”“认识并尊重图书”“文字意识和概念”“早期书写”和“字母知识”等。


  受基础教育改革重视教育质量的影响,英国幼儿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注重幼儿的早期读写和数学学习。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把基础阶段的课程内容分成人格、社会性和情绪情感,交流、语言和读写,数学,知识和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身体发展,创造性发展等领域,提出了到基础阶段结束时每个幼儿在各个领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它虽然强调了幼儿身心发展目标的“全面性”,但也很注重幼儿的早期阅读和数学能力。以读写能力为例,要求5岁幼儿能够听出词汇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音,发出单词中的短元音;将语音和字母联系起来,会说和听出字母表中的每一个字母;会独立地认读一定数量的熟悉或常用的词汇以及简单的句子;会写自己的名字和标签、标题之类的东西,会使用标点符号来结构简单的句子;会运用语音知识来拼写简单的规则单词,而且努力拼读一些更复杂的单词等。[12]可见,英国的早期读写教育虽然没有像美国那样从“交流、语言和读写”领域中分离出来,但也颇受英国政府的重视。2008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法定框架》将0—5岁的早期学习目标分为:个人、社会和情感的发展,交流、语言和读写,问题解决、推理和计算,有关周围世界的知识和理解,身体发展和创造性的发展。[13]和2000年颁布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相比,《法定框架》仍然没有将读写从“交流、语言和读写”领域中分离出来,但将数学领域名称改为“问题解决、推理和计算”;从内容来看,它所提出的5岁幼儿应达到的读写和数学目标更为具体和翔实。


  与美英不同,20世纪末21世纪初,日本幼儿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更重视人际关系和健康领域。1998年改订、2000年开始实施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对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大领域中的“目标”“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一些修改。其中,修改较多的是健康、人际关系和环境领域,修改较少的是语言和表现领域。例如,在人际关系领域,不仅修改了原有条目中的部分内容,而且新增加了两条内容,分别是“和同伴一起做事时,有决心做到底”和“与同伴的交往不断加深,具有同情心”,[14]其注意事项也有所修改和增加。另外,环境领域的目标、内容和注意事项虽有所修改,但并没有突出数学或科学学习的内容。相比之下,语言领域的修改不多,其主要的修改在于将幼儿阅读图书、听故事的指导和语言指导分开,提出“通过图书和故事,让幼儿充分地体验到图书和故事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尽情想像的愉快感,进而形成丰富的表象,发展语感”;在文字学习方面,指出应“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使用文字传递自己所思所想的快乐和喜悦,对文字产生兴趣和注意”。[15]总之,尽管1998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突出了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也对幼儿的早期阅读表现出了更多的重视,但和其他领域相比,修改不多,也没有突出强调早期阅读领域。2008年,文部科学省再次修订了《幼儿园教育要领》,对五大领域的幼儿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一些修改。总体而言,健康和人际关系领域的修改较多,环境、语言和表现领域的修改较少。在人际关系领域,在具体目标的第二点增加了部分内容,并在内容方面增加和修改了一些,在注意事项上分别修改和增加了两条内容。在环境领域,目标和内容都没有修改,只在注意事项方面增加了一些内容,但并未强调数学或科学学习。在语言领域,没有修改目标,只是修改了内容的第二点,并在注意事项上增加了一点,具体内容为:“让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关注教师和其他幼儿的语言,并学会倾听;逐渐培养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16]由此可见,和1998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相比,2008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在幼儿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上并未强调早期读写、数学和科学学习,其改革的重点仍在于人际关系和健康领域。


  三、影响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差异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衰退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美英日三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的冲击,促使三国都把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加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基本国策,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提高教育质量,美英等国发起了以“标准”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这一运动随着幼儿教育重要性的日益显现,在21世纪初已经渗透到幼儿教育领域,使得美国和英国均把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提倡早期读写和数学学习作为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日本政府则于2008年颁布了新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标准———《学习指导要领》,主要通过加强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的学习,延长主要学科,特别是理数学科的教学时间来调整1998年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倡的“宽松教育”政策,提升基础学力。然而,日本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学力的强调并没有影响到幼儿教育领域。这是因为经济衰退使得日本人对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有一种消极的看法,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如此之快和彻底,赶上并超过了西方国家,但却导致了核心文化价值观受损或缺失……幼儿园有其内在的保守功能,就是使儿童远离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17]因此,“尽管近年来在国际教育成就测验中日本的表现有所下降,造成日本的中小学开始呼吁应跟随美国、重视学业成就和教学效能测定,但是至今为止,这样的呼声还没有蔓延至大多数日本幼儿教育机构,还没有促使幼儿教育转变重视建构主义、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模式。”[18]也正因为如此,日本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仍坚持以游戏为中心,坚持通过环境进行教育。


  其次是社会变化的影响。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贫富差距扩大、妇女就业率大幅攀升、未成年父母逐年增加,虐待儿童、低质量的幼儿教育等状况日益凸显,美国公民中40%的人不能有效阅读,甚至不能阅读,已经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工作系统的正常运作。[19]与此同时,英国的社会问题也比较严重,贫富差距显著、妇女就业率上升、由移民带来的社会排斥现象突出、单身母亲和少女妈妈数量跃居欧洲首位、因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和缺乏经济来源而导致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恶劣、越来越多的成人和儿童缺乏基本的读写和数学技能、青少年辍学率增高和犯罪现象增多等。[20]可见,美国和英国社会面临着大致相同的社会问题,由此必然引发美英两国都把强调早期阅读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作为其课程改革的着力点。进入21世纪,日本社会虽然也存在着妇女就业率提高、未成年父母增加、青少年辍学率增高和犯罪现象增加等社会问题,但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少子化、核心家庭化、都市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日本社会人际关系日趋淡薄,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和效率,社区和家庭教育作用下降等弊端日益凸显,导致日本幼儿普遍存在生活习惯和态度差、不会与他人交往、缺乏自制力和耐性、规范意识低下和运动能力差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必然会把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放在加强人际关系和健康领域等方面。


  再次是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三国幼儿教育课程的特色,是造成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文化传统对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促使三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多样性;另一方面,三国为了保持其文化传统,也在保守和变革中力图保持平衡,从而使其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各具特色。具体而言,美国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使其更勇于探索和创新,成为欧美国家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领头羊;英吉利民族依恋传统的性格以及崇尚经验、注重审慎试验、讲求实效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决定了其改革的渐进性和保守性,使英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尾随美国之后;日本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使其必然会将人际关系作为改革的重要领域来考虑,而不是像美国和英国那样根据时代的变化将早期读写和数学作为重要的改革领域。


  第四是教育政策的影响。教育政策综合反映了美英日三国经济状况、社会变化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直接影响着三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近10年来,美国的教育政策注重应对经济衰退、社会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等问题,因此一改长期以来不干预和少干预幼儿教育的政策,将制定早期学习标准,加强早期读写、数学与科学学习,强调入学准备等作为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英国将幼儿教育发展提升到事关英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与国际竞争力增强的战略高度予以思考和谋划,[21]由此制定了早期学习目标,强调早期读写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日本政府一方面固守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传统,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中注重人际关系领域,另一方面也根据社会的变化,加强了健康领域的改革,并适当强调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四、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综上所述,在经济状况、社会变化、文化传统和教育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近10年来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美英两国和日本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差异较大,一方面美英两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均为制定早期学习标准,而日本注重通过创设适当的环境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美英两国幼儿教育课程内容改革都重视幼儿的早期读写和数学领域,而日本注重人际关系和健康领域的改革。其次,美英两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一是无论是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还是强调早期读写和数学教育,美国都走在英国的前面,表现出其激进与求新的一面;二是两者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表现出了一些差异。如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侧重点方面,美国既强调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也注重早期学习标准与中小学学习标准的衔接;英国则注重制定科学、规范的早期学习目标,并逐步将其完善和具体化。在幼儿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美国将“语言”领域和“读写”领域区分开来,英国则仍然将“读写”置于“交流、语言和读写”领域。


  从幼儿教育是否注重儿童“学什么、知道什么和必须做到什么”等“能力”方面的问题来看,可以将目前世界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分为“就学准备型”和“生活基础型”两种。[22]从上述分析可知,美英两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为“就学准备型”,而日本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则基本为“生活基础型”。我们从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异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应在综合考虑经济状况、社会变化、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近10年来,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均考虑了经济衰退、社会变化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我国也应该在明确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意图的基础上,制定既符合我国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弘扬文化传统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政策。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主张“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表明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生活基础型”。此后,我国参与了联合国儿基会2002年启动的一个名为“遍及全球”的研究与发展项目,开始制定《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以明确成人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各个领域发展状况的期望,促进幼儿教育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改进幼儿教育教学质量。[23]这一新的动向反映了我国在坚持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方向的同时,也在积极应对来自经济发展、社会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其次,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应在变与不变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从美英日三国近10年来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看,三国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改变和调整。我国也应该在确立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政策之后,根据较长时期的实施情况及时修订原有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如每隔10年左右修订一次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保证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稳定性与渐进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之路。


  第三,应合理运用《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美英两国素有尊重儿童、重视儿童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教育传统,因此两国政府长期以来不干预和少干预幼儿教育,进入21世纪以后才开始设立并运用早期学习标准。在我国,“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已成遗传性因素,内化到中国人的血液当中”,[24]至今保留着亲人和教师勉励儿童勤奋学习,并把学习成绩的优劣看作是儿童将来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的传统观念。这使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机构提出了一些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要求,导致我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基于这一社会现实,我国政府应引导幼儿教育机构和家长合理运用即将出台的《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避免将其作为评判幼儿学习和发展水平的惟一或主要标准,从而进一步强化幼儿教育已经十分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