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

来源:UC论文网2018-10-05 08:49

摘要: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经历了学科理论内容吸收借鉴期、学科理论体系建构期、学科研究领域细化深化期等发展...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经历了学科理论内容吸收借鉴期、学科理论体系建构期、学科研究领域细化深化期等发展阶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尚存在着学科定位、知识结构和来源、研究方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性地位,重视实践经验总结和本土化理论构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培育稳定的专业队伍,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现状;问题;发展;


  作者简介:佘双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是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与发展,也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调适和处理心理现象的学科。概而言之,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透视心理现象而产生的交叉学科。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特点和规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中长期居于核心课程地位。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以来,心理学就列为专业基础课;1991年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材,第一批教材就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993年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中,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列入基础课;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设置,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设置。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0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课程发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今后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中需要反思的话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审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而发展,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调整而改变,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认识的发展而深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学科理论内容吸收借鉴期(1984-1995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把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把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基本原理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究。其主要代表作有王树茂所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1986)、俞景祖所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1987)、武怀堂主编的《思想教育心理学》(1988)、邱伟光等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989)、陈沛霖等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1992)、吴焕荣等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1993)、郭崇岳所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993)等。


  这一时期总体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命题,并且从不同学科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属性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具体体现在:一是从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属性进行了界定,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专门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新兴学科”;[1]“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以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条件、原理、原则和方法”,“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科学”。[3]


  二是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实践需要,介绍了一大批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如心理过程理论、个性理论、动机理论、激励理论、群体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论等。


  三是对心理、思想、行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如在吴焕荣等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中,对心理、思想、行为的内在过程和规律,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现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


  四是尝试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这期间在研究者中既有“以思想政治工作原理为基础,吸取心理学原理”,[4]也有以心理学为背景探讨两者的结合,目的是面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或准备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扼要介绍如何科学认识人和人的心理活动,认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等心理学知识”。[5]


  本阶段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学科知识和学科结构进行了有益探讨,但是从总体上看依然处于把心理学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阶段。在研究活动中虽然有学者尝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点,但还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体论角度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框架,从整体上属于学科借鉴移植时期。


  2.学科理论体系建构期(1996-2005年)


  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尝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透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以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进入到学科专业的自主构建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有童彭庆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996)、王新山所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概论》(1998)、杨芷英等所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999)、姜相志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00)、张云所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01)、胡凯等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05)等。


  与上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汇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学科专家不一样,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完成的。一批有较好心理学训练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者怀着学科自觉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构建,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区别于应用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始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并不局限于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而是系统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在知识结构。比如,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应包括个体环境、社会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等四个方面;[6]还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等问题作了探讨。[7]这些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引人关注。


  二是尝试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术语构建知识体系。如果说前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那么在本阶段,研究者尝试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来对心理学进行改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域或话语体系的知识体系。如童彭庆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心理、情感心理、意志心理、个性心理、需要和动机心理、态度心理、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心理学原则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等角度,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性与专题性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虽然遵循着普通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但已经经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转化。


  三是开始尝试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角度进行学科定位。本阶段研究者们已经有了相对明确的自主意识,如有学者在教材中明确提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不是为了完善和发展心理学,而是为了完善和发展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原则,借鉴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特色。”[8]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已经形成。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明确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始编写相应教材,2000年前后,出版了一批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名称的专著或教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其中有些著作还获得政府优秀研究成果奖。这些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已经形成。


  本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体特点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并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进行探讨,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也是初步的,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着借鉴吸收心理学成果与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痕迹。


  3.学科研究领域细化深化期(2005年至今)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体特点是领域细化深化,虽然这一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整体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题名的教材或专著,如胡凯所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2009)、杨芷英所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14)等,这些研究成果在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具理论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在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上超越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表现出在原有基础上的深化和细化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也呈现出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分化,也就是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新的领域,这些领域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体论出发,开始自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活动,提出新的研究范式,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模式的问题。把心理咨询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咨询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渠道,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后,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方兴未艾,如有研究者连续发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何以可以从事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探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系列论文和《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2007)等著作,还有学者长期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并形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等等,都使得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9]


  再比如,关于个体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研究、关于品德心理或德育心理的研究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一直作为特定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李伯黍、顾海根、岑国桢等为代表的学者围绕个体品德发展,特别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进行了大量本土化研究和实验,使德育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新世纪以来,德育心理研究日益系统和深化,出版了一批重要成果,如陈会昌所著《德育发展心理学》(2004)、欧阳华珍所著《品德心理学》(2005)、朱仁宝所著《德育心理学》(2005)、杨韶刚所著《道德教育心理学》(2007)等。这些成果大多是由以心理学为学术背景的学者推出的,但由于领域的相近性,使得这些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也把德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除此以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在诸多领域也实现了深化,如关于人的思想行为的研究,关于传播心理和接受心理的研究,关于态度转变的研究,关于志愿服务心理机制的研究,关于网络心理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本土化、本体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素材。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史一样,它也呈现出发展迅速且不断深化的过程,取得了巨大成绩,作为一门课程、一个相对明确的研究领域、一个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学科应有的水平。


  1.学科定位的问题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如何确立其学科定位,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而定位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学科归属。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同学科学者汇聚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旗帜下,虽然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定位和理解各不相同,但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看成是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是其共同的思想主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心理学理论的“简单移植”、“理论拼接”阶段,自身的学科体系特色不鲜明不突出。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中期,一批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角度出发,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但是,从已经形成的绝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材和论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从总体上并没有脱离应用心理学或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的框架。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对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学应有的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还存在较多分歧性看法,仍处于探索之中。”[10]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晚近阶段,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各应用领域有了深入发展,但对其作为一个整体的学科课程体系的探讨则越来越薄弱,相关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也没有很好地培育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地位受到挑战。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1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并没有被列为专业核心课程,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课程的稳定性存在危机。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问题看似是学科归属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学科发展取向的问题,它到底属于心理学,还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问题并不重要,也许两者的结合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优势。事实上,学科仅仅是一种研究的视角,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和以问题为中心。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设中,研究者们过多地纠结于它的学科属性问题,而忽视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真正的功能定位,使得学科定位问题一直存在。


  2.学科知识结构问题


  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定位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结构的构建也是制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为价值导向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心理学已经形成了具有庞大的学科体系、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多样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虽然涉及心理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但作为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设计,在宏大的心理学体系面前显得十分不对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尽管研究者们努力摆脱心理学的束缚,注入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但从学科知识水平来看,只能是处于心理学应用层面。从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知识来源于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领域,由于庞大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体现,使得它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造成学科结构的不完整或以偏概全的倾向。


  3.学科知识的来源问题


  任何学科知识均源自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应来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现象的研究。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知识主要源自心理学研究成果,并且更多源自对西方心理学理论的介绍和引进。缺乏自主研究,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难以形成核心作者队伍。比如,有研究者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0~2008年期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发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的作者分布情况是:发表论文仅1篇的作者有444人,占作者总数的97.8%;发表论文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仅占作者总数的2.20%,仅为6人。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队伍并不稳定,尤其是核心作者并未形成,缺乏长程、持续、深入的研究。[12]知识来源的缺乏、核心作者的缺乏,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4.研究方法的问题


  如前所述,心理学是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但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来看,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理论构建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研究的总体思维方式属于传统思辨哲学研究范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较普遍的编写方式是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与应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现象进行理论分析,进而进行基础理论体系构建,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过程进行实验、实证研究的积极成果。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整体研究的科学性还明显不足。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经过30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又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充分明确学科定位,务实地开展本土化研究,逐渐积累经验,形成队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1.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性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基础性地位,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实施教育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过程中,无论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规律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还是两个规律即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或者“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13]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研究对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并不是简单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不仅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研究,它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然而,过去我们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基础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过程中,美国学者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是一门“应该”的科学,即按照一定的道德观念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但是道德教育要以“是”作为基础,如果缺乏教育对象“是”什么的基础,道德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灌输”,但是如果我们从道德“是”直接提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会犯“自然主义”的错误,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把“是”与“应该”结合起来。[14]柯尔伯格所说的“是”的研究即心理学研究,“应该”是道德哲学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柯尔伯格走出了一条把道德教育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道德教育科学化的路径。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道德教育科学化路径不同,但柯尔伯格重视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值得重视。如果我们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就能够走出一种有别于普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发展也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2.重视实践经验总结和本土化理论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中国本土化的实践活动,虽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其他国家有过类似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虽然人类历史上和当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有过类似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人类历史上和其他国家各种形形色色类似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我们当前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探索只能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本土化的理论,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所经历的几个时期来看,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以吸收借鉴心理学现有理论知识(主要来自西方心理学理论)、“理论移植”为主要特征,这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初步建立阶段是必要的,但是从学科发展来看,仅仅停留在学习借鉴阶段是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今后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借鉴、吸收西方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和本土化经验,努力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提升,形成具有中国国情特点和中国话语特色的研究成果,形成自主创新的、本土化的理论成果。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构建中,虽然科学研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从“从最精密的科学家到最玄乎的非科学的思想家的思想财富”(赫根汉语),但是,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中,存在大量学科交叉移植现象,存在着大量吸收借鉴心理学积极成果的现象,存在着大量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进行理论分析、逻辑推论、思辨研究的现象,因此,倡导使用科学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并不排斥其他人文社会研究方法的运用。运用多元方法,在多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是我们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的一种视角,只有从多个不同研究视角出发,才能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的复杂多样性。但是,多元研究方法的基础和条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科学研究。


  4.培育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专业队伍


  学科发展建设的关键在人才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要根据自身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针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周期较长的困难,从跨学科人才培养规律出发,重视拓展学科资源,培养稳定而大规模的后备人才队伍。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队伍基本处于个体研究阶段,缺乏深入的协作和沟通机制,缺乏资源整合和整体协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初步发展阶段,有一批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参与合作编写教材或著作,但是近些年,基本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学者独立出版专著,存在学科封闭的问题,缺乏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研究。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最大的阻碍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都很难产生既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又了解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复合性人才。应突破这些瓶颈,既要加强对本学科队伍的专业培训,加强学术规范基础训练,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同攻关,联合培养,形成复合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