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理学类 > 化学论文 > 正文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以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为例

来源:UC论文网2018-10-08 08:50

摘要:

  摘要: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城市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潜力、旅游环境支持3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以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9.0中的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城...

  摘要: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城市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潜力、旅游环境支持3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以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9.0中的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依据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将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划分为强旅游竞争力城市、较强旅游竞争力城市、较弱旅游竞争力城市、弱旅游竞争力城市4个等级,对不同等级的旅游竞争力城市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旅游竞争力;因子分析;中原经济区;


  作者简介:闫翠丽(1987-),女,河南民权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516400472@qq.com。


  0引言


  近年来,由于旅游产业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许多城市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旅游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城市旅游已处于竞争性增长阶段[1]。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2]。城市旅游竞争力不仅与旅游资源禀赋有关,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环境也会对其产生相当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城市旅游是否具有竞争力,直接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中原经济区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之后的一个综合性经济区域,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作为其第三产业重要支撑的城市旅游业在整个区域的综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深入探究中原经济区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寻找城市间旅游竞争力的差异所在,可以更好地制定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国外学者C.A.Stansfield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城市旅游的重要性[3]。N.Leiper认为吸引力系统包括存在人的需要、相关信息的推介、有吸引力的地方,而且旅游企业的行为和旅游者的需求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会产生较强的影响[4]。80年代末,K.Wober等选取过夜游客增长率、旅游需求、旅游地承载力等指标,描绘了欧洲39个首都城市1975年以来的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5]。其后,E.Canestrill等认为,旅游流的增长以及旅游业长远发展的能力都将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6]。


  国内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初期多采用定性分析[7-8]。随着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剧烈竞争,通过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选择案例城市实证研究的定量研究方法成为研究热潮。苏伟忠从城市旅游竞争潜力、城市旅游业绩、城市旅游竞争环境支持力3个方面,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比研究北京、郑州、南京、西安4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2]。周常春等以广东肇庆为例,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归类为相对因素和绝对因素,对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阐述[9]。丁蕾等从硬、软竞争力两个角度分析,构建包括制度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7个二级指标和28个基本指标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结构,运用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模型,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10]。黄耀丽从旅游接待能力、旅游发展规模、资源禀赋指数、相关依托因子4个层面选取指标,运用主成分法定量评价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11]。陈晓等从旅游环境支持、旅游业绩、旅游潜力等方面选取量化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环渤海滨海城市进行了旅游竞争力定量评价[12]。张河清把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细化为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的25个城市作为样本区,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各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13]。


  国外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目的地方面,国内则多是构建评价体系,选择案例城市定量评价其旅游竞争力,多采用层次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因子分析法因其能将复杂指标客观简单化且能保留原有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而广为受用。


  1研究区域、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1.1研究区域


  2011年9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范围。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全省、山东西南部、安徽西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东南部共五省三十市三县(区),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之后的又一综合性经济区域,区域总面积28.9万km2,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9%。近年来,中原经济区内各省份各城市凭借其资源优势、人口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尤其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的河南省,更是立志要把旅游产业打造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2011年,河南省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02.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年末共有A级景区253处,其中4A级以上84处,星级酒店503个,旅行社(国际、国内)数量达到1101家。但是,中原经济区区域内部旅游业发展不均衡,深入了解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状况,找出导致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的因素,是区域旅游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考虑到区域的整体性和横向可对比性,选取《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划定的30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为提高中原经济区旅游整体竞争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2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因子分析的原理是把反映研究问题的众多指标中相关比较密切的一些变量归为一类,每一类称为一个因子,也就是利用降维思想,用较少的几个因子表达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从而可以克服由于指标数量过多且指标间存在的相关性给定量评价带来的繁琐和结果的不准确问题,并使新的因子变量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14]。分析时,选取公因子的标准通常是公因子特征值大于1或者公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大于70%,以提取的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因子方差贡献率之和的百分比作为权重,与各公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结果即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得分越高,城市旅游竞争力越强,得分越低,竞争力相对越弱[15]。


  为确保数据相对准确,30个城市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河南统计年鉴2012》、《安徽统计年鉴2012》、《山东统计年鉴2012》、《山西统计年鉴2012》、各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数据来源于互联网和各旅游局官方网站。


  2评价指标确定、因子分析


  2.1评价指标


  准确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首先需要选取有效的评价指标(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构建合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城市旅游现状竞争力是各城市过去到目前为止旅游绩效的总体体现,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旅游业现在的竞争态势;城市旅游环境推动或制约着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对其评价;城市旅游潜力影响城市未来的旅游绩效,可从旅游资源条件、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进行表征[16]。因此,按照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原则,同时考虑评价数据的获取难易程度和准确性,从旅游现状、旅游环境支持、旅游潜力3个层面15个基础指标构建区域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因子分析过程


  根据因子分析的模型和原理,采用SPSS19.0对30个城市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收集的变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样本的KMO检验值为0.784,大于统计学家给定的一般标准0.7,可以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571.172,在自由度(df)为105的条件下显著性概率(sig)为0.000,表明统计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因子提取中的主成分法默认的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获取3个公因子F1,F2,F3(表2),且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9.682%,说明3个公因子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以此评价旅游综合竞争力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原始数据的复杂性。


  因子载荷矩阵体现了原始变量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为了更为准确地解释命名各个主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表3)。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旅游业收入占GDP比例、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在第一个主因子(F1)上占有较高的载荷,主要反映了旅游业目前的绩效,可以解释为旅游现状竞争力;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数、星级饭店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年公路客运总量、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等指标在第二个主因子(F2)上具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个主因子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而这些指标反映了各城市未来的旅游竞争力,所以该主因子可称为旅游潜力竞争力;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以及城市人均GDP在第三个主因子(F3)上具有较高载荷,而这些指标表征的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所以该主因子可以解释为城市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


  2.3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计算结果


  采用回归法和SPSS19.0自动生成各主因子得分,利用各主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作为权重,然后与各主因子得分加权求和,得到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及排序(表4)。


  3城市旅游竞争力结果分析


  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差距明显。郑州、洛阳、焦作、南阳、邯郸、开封、新乡、安阳、长治、许昌、三门峡11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均大于0,旅游综合竞争力明显高于全区的平均水平,而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的河南省的省会郑州的综合得分为3.045,更是遥遥领先。晋城等后19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都小于0,在平均水平之下,竞争力相对较弱。排名前11位的城市中有9个城市来自河南省,意味着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在中原经济区整体旅游竞争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反,安徽省的5个城市除蚌埠外,其余4个城市的综合得分都非常低,位列总排名的后10位,直接制约着整个区域的总体旅游竞争力。


  从主因子得分来看:郑州、洛阳在主因子F1上得分最高,表明其旅游竞争业绩最强;其次为焦作、开封、南阳、运城、安阳、邯郸、信阳,虽然其竞争业绩不及洛阳、郑州,但也在平均水平之上;剩余21个城市在主因子F1上的得分都小于0,旅游现状竞争力较低。主因子F2表征的是城市旅游发展潜力,焦作、许昌、三门峡、济源、晋城因其国际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和旅游经济地位的增强,发展潜力最为强劲;洛阳、开封、邯郸、新乡、邢台、淮北、鹤壁、漯河位居其次,发展潜力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商丘、驻马店、宿州、亳州、阜阳等城市因为旅游资源相对匮乏而且城市的经济实力不强,致使城市旅游竞争力潜力明显较低。因子F3代表城市基础环境,郑州、邯郸、许昌的环境得分都在1.0以上,城市基础环境最好;菏泽、信阳、新乡、邢台、周口等14个城市的环境支持力相对较好,得分在0~1之间;开封、洛阳、运城等13个城市的得分均为负值,环境竞争力较弱。


  4城市旅游竞争力类型划分


  依据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将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划分为4个等级(图1)。


  (1)强旅游竞争力。郑州、洛阳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遥遥领先于中原经济区其他城市,可归为强旅游竞争力城市。郑州作为中部省会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等,为城市旅游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011年郑州市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05.68亿元,比上年增长38.6%,星级宾馆和国际国内旅行社数量分别占全省的20.68%和17.94%。洛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一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高品位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完善,2011旅游总收入仅次于郑州市。但是洛阳整体旅游环境得分为负,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应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旅游投入,提高旅游基础环境支持力,从而提升城市的总体旅游竞争力。


  (2)较强旅游竞争力。焦作、邯郸、开封、新乡、三门峡、南阳、长治、安阳、许昌旅游综合竞争力得分均为正值,社会经济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规模和旅游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属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焦作旅游资源丰富,高品位旅游资源突出,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陈氏太极拳等旅游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011年,焦作旅游外汇收入达到9479万美元,而南阳、邯郸、开封的旅游外汇收入之和仅有7690.97万美元。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焦作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持其资源的品味度和垄断度,不断提高旅游创汇能力。南阳、邯郸、开封、安阳都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南阳自然环境优美,汉文化底蕴深厚,截止2011年末南阳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21个,仅次于郑州、洛阳;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毛遂文化、赵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的旅游形象鲜明,再加上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所环绕的区位优势,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较强;开封作为宋文化的传承者,汇集了清明上河园、包公祠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景点,郑汴一体化带来的区位优势以及经济辐射成为开封城市旅游发展的助推剂;安阳作为殷商文化的代表,是甲骨文的故乡、殷商文化的发源地,安阳殷墟是世界公认的现今中国所能确定的最早都城遗址,“人工天河”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但是开封、南阳经济实力不强,邯郸的国内外旅游收入较低、旅游市场开拓不足,而焦作的旅游人才匮乏、接待服务水平不高,这些成为城市总体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瓶颈。新乡、许昌、三门峡近年来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才培养,还有较强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旅游业快速发展,2011年,三市的旅游业收入占GDP比例的平均水平为6.16%,三门峡更是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头棒,旅游业收入占全市GDP的9.43%。


  (3)较弱旅游竞争力。晋城、平顶山、信阳、聊城、蚌埠、邢台、济源的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0.2~0,城市旅游综合实力较低,为较弱旅游竞争力城市。除平顶山、济源、晋城外,其余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较弱。部分城市拥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如信阳鸡公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内著名的避暑胜地,晋城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是国家5A级景区,且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但多数城市由于旅游经济支持系统不完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较低、旅游设施建设水平不高,资源的品味度和垄断度也不高,导致旅游竞争力较弱。


  (4)弱旅游竞争力。运城、周口、驻马店、菏泽、淮北、鹤壁、商丘、漯河、阜阳、濮阳、宿州、亳州劣势突出,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均在-0.2以下,为弱旅游竞争力城市。城市旅游资源明显匮乏,而且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旅游发展的现状业绩一般或低下,城市旅游基础环境和城市发展潜力明显不足。除运城的旅游竞争力业绩为正值外,其余城市均为负值,排名后3位的濮阳、宿州、亳州2011年3A级以上旅游景区景点共11个,仅是郑州的一半,而且人力资源不足、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较少,制约了城市旅游发展潜力,从而使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降低。这些城市要加大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强化景区的管理、规划和开发,找准突破点挖掘新的旅游资源,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基础环境,提高城市旅游的整体水平。


  5结语


  从城市旅游现状、旅游环境支持、旅游发展潜力3个方面选取15项指标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评价体系,对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定量评价。按照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名,将30个城市划分为强旅游竞争力、较强旅游竞争力、较弱旅游竞争力、弱旅游竞争力4个等级。强旅游竞争力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强,今后要注重城市环境的改善;较强旅游竞争力的城市拥有丰富且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如何把更多优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是亟待考虑的重点;较弱旅游竞争力或弱旅游竞争力的城市,在资源赋存、经济支持、基础设施、人才供给、基础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劣势。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整体旅游竞争力,各城市要认清自身所在的等级以及存在的问题,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同时加强与区域内周边城市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中原经济区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