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科技哲学论文 > 正文

对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点学科建设的思考

来源:UC论文网2018-10-13 08:55

摘要:

  摘要: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的设置符合我国高校学科布局的需要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由于起步较晚,在学科定位以及学科优势的如何发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在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加...

  摘要: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的设置符合我国高校学科布局的需要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由于起步较晚,在学科定位以及学科优势的如何发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在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加强本学科建设与发展,从而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高层次合格人才。


  关键词:科技哲学;学科建设;农林院校;


  作者简介:易启洪(1969-),男,硕士,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生教学部主任,“科技哲学”专业硕导,教育部“科技哲学”硕士论文评审专家。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组织修改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时,将“自然辩证法”正式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以下简称‘科技哲学’),并成为“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目前全国有110多所高校设有“科技哲学”二级硕士点,其中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西农业大学”5所农林院校。农林院校“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相对来说起步较晚,虽然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学科本身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如何发挥农林院校的特色与优势来建设好本学科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建设现状与问题


  1.学科建设现状


  (1)学科点基本情况


  目前全国5所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二级硕士点分布在不同院(部)系,主要研究方向有18个


  (2)师资队伍与科研情况


  总体来说,目前5所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还相对滞后,科研实力还不够强大,学科排名比较靠后。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江西省教育厅与学位办的资助下,课题组对当前我国农林院校“科技哲学”硕士点的学科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材料的分析,发现目前农林院校“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学术与学科地位不高。目前5所农林院校都还停留在硕士阶段,无博士学位授予权。


  (2)学科建制不合理、处境尴尬,都没有专门的研究中心或哲学学科为依托。“科技哲学”属于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就目前情况来看,5所农林院校“科技哲学”硕士点有的是归属于思想政治类院系,有的是归属于人文社科类院系,然而实际上既不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享受国家的学科建设、课题申报、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又不能作为纯粹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享受农林院校对优势、特色学科的倾斜政策,因而处境比较尴尬。


  (3)学科建设目标与定位不够明确,研究方向比较分散。从目前5所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来看,学科建设目标与定位还比较模糊,研究方向也比较分散,这客观上阻碍了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学术共同体的形成,进而影响学科的顺利发展。


  (4)学科特色不够充分。农林院校有得天独厚的农学、林学等学科优势,而“科技哲学”又属于“科技与哲学、自然与人文”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5所农林院校还没有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与优势资源来建设好本学科。


  二、加强与改进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点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针对学科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无所作为与观望等待都不应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为明确学科目标、促进学科规范、发挥学科特色、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本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自觉拿起改革武器,围绕学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并锐意改革。当然,加强与改进学科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随心所欲,原则问题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么本来就缺乏共识的问题,讨论起来可能会各说各话,甚至南辕北辙。本项研究认为,以下两点是讨论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1.重视学科交叉与综合


  不管哪方面的科学技术,包括农业科技,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研究和发明体系,而是与人和社会都有极大关联的一种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和特殊的文化表达模式。因此,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和深入研究,必然要求从科技的外围寻求它的交叉定位和综合话语。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认为,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原则作为“科技哲学”及其相关话题讨论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是符合历史与逻辑的必然选择。只有在这样一种共同的价值诉求下,学界对于”科技哲学“的学科定位、理论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探讨才可能基本达成一致。


  2.重视科技与现实


  科技是“科技哲学”的学科基础,因此面向“三农”问题,面对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农林院校“科技哲学”教师与研究生们不能袖手旁观,尽管对农业科技本身的作用机理的掌握不一定是行家里手,但在技术与社会的逻辑关联和现实关联问题上却可以,而且应该做出正确回答;另一方面,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如何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尤其是农村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自然就成了学科建设的一个值得重点探讨的话题。


  三、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点学科建设的方向


  1.准确把握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点学科建设目标与定位


  本研究认为,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要解决以下基本问题:(1)如何在遵从本学科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利用农林院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来建设本学科;(2)本学科如何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其现实关照。为此,我们认为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明确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的学科定位与建设目标:


  第一,必须在哲学的层面上来建设科学技术哲学。包括农林院校在内的相关学科建设中目前大量存在的管理学、社会学等倾向只能作为学科建设的“中转站”,而不能成为“终点站”,否则就会偏离“科技哲学”的哲学学科性质。


  第二,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上建构科学技术哲学。“科技哲学”学科的形成有它的自然科学基础,尽管在之后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涉及人文、社会等方面内容,但它的科学基础不能改变。


  第三,科技哲学是科学技术的哲学,同时也是科技时代的哲学。对农林院校来说,“科技哲学”不仅要关注农业科技的发展历史,更要关注农业技术进步的现实。


  第四,“科技哲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立和明确的文化意识。对农林院校来说“科技哲学”学科应始终秉持“为农业发展、为农村和谐、为农民幸福”的文化意识与价值取向。


  第五,“科技哲学”必须关注现实。对农林院校来说,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就是“科技哲学”关注的最大现实。


  2.逐步确立我国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点的学科规范


  学科规范指的是一门学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定的总称,涉及到“专业培养、学术研究、教学课程、平台建设、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科技哲学”学科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为学科规范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必要条件:一是有了较好的组织基础;二是有比较充足的学术平台资源。然而,就农林院校来说,目前开展“科技哲学”专业学科规范建设则还存在一些不利条件,农林院校在“科技哲学”的学科规范方面还存在学科归属与建制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大口袋模式”比较突出,学术共同体没有形成;学术交流平台缺乏,学科基本原则与问题领域还没有形成;缺乏科学的学科评估体系;学科梯队与学科团队建设滞后;课程设置不够规范,教材建设滞后等比较突出的问题。


  为此,我们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学科规范工作:


  (1)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应在加强交流基础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形成统一的学科规范与学科评估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2)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应对各自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重新凝练,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本学科相关范式的科学表述,提出普遍认同的问题领域、研究方法以及本学科的经典著作、代表人物、课程设置、必读书目等。


  (3)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规范建设要注重把握学科规律和前沿,要切中时代要害,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具备前瞻性。


  (4)学科规范共识的达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3.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点的学科特色


  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建设需要遵循学科建设一般性,同时也要利用自身优势与特点在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与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研究认为,除了保持和发扬自身已有的学科特色之外,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特色建设还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推动“农业科技哲学”的发展。当前我国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长远目标,需要解决许多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阐释农业的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从而为制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方针政策提供思路。因而探讨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的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问题应作为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特色建设的努力方向。


  二是在总结农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阐释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农业起源、农业结构、农业本质、农业系统、农业中的辩证关系、农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农业政策和管理等问题是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对它们进行探讨与阐释应成为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特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是要在动态吸收农学新成果的基础上,加深农业哲学体系构建的探索。当前农业哲学界不少专家学者十分关注“三农”问题,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行哲学思考,拓展了农业哲学发展的新路径。本研究提倡在推进相关研究与学科建设中,做到“哲学”与“农学”、“科技哲学工作者”与“农学家”长期结合,不断总结提炼我国农学新成就,展望农业哲学发展新趋势,在“农学”与“哲学”的有机交融中推动农林院校“科技哲学”的学科创新与发展。


  四是要在服务“三农”的研究与实践中,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围绕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和服务“三农”,农林院校“科技哲学”的研究与学科发展面临更为繁重的任务。以“三农”为载体不断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应成为他们在发展学科特色中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四、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认真分析影响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建设的因素众多,而以下几方面因素需要我们正视和认真分析:(1)农林院校对“科技哲学”学科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农林院校一般有它们的重点学科与学术领域,哲学学科总体来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况,因此要推进此项改革必须克服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并积极争取更多有利条件;(2)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自身的努力程度与发展状况。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各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点自身在学术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表现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与学术能力是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环节;(3)各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点同仁们的彼此交流与认同程度。同类院校的学科建设有许多共性,它们有一个不断达致的过程,这就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如果各农林院校“科技哲学”学科点的同仁们彼此缺乏交流与认同,许多问题就难以解决。


  2.要明确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学科建设的评价标准


  学科建设改革是否成功应有一个基本的评价标准,总体来说,我们认为应把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学科建设改革是否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现实性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符合学科的发展方向与趋势;(2)是否体现了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色;(3)是否有利于人才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只有符合这几方面,农林院校“科技哲学”专业学科建设改革才能说是成功的。


  3.结合各农林院校的实际深化改革,不能搞“一刀切”


  尽管5所农林院校有许多共性,但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发展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在“科技哲学”专业学科建设改革上一方面要发挥本校的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其它农林院校的经验与做法,但如果不顾具体情况搞“一刀切”,则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