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翻译在社会系统中的文化生态位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8-11-21 08:30

摘要:

  摘要:在文化生态学的层面上,翻译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文化在社会系统中的生态位结构,即翻译文化在一定社会阶段、文化语境下的“态”与“势”。翻译文化生态结构决定了翻译的功能...

  摘要:在文化生态学的层面上,翻译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文化在社会系统中的生态位结构,即翻译文化在一定社会阶段、文化语境下的“态”与“势”。翻译文化生态结构决定了翻译的功能发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态:(1)翻译文化与社会宏观系统文化共态势(“顺势”)时的文化补充、融合等书写功能;(2)翻译文化与社会宏观系统文化异态势(“逆势”)时的文化修正、颠覆等改写作用;(3)翻译文化与社会多元文化系统相对态势转换中的文化交互建构功能。


  主题词:翻译;社会系统;文化生态位;文化书写;文化改写;


  作者简介:姜秋霞,兰州城市学院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英语教学论;


  1导言


  翻译,就其形式结构而言,是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与结果;就其系统意义而言,则是超越文本转换的社会文化活动,其发生、发展方式与其在社会环境中的存在方式、结构形态以及与社会系统内外作用模式等相互关联。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翻译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文化在社会系统中的生态位结构,即翻译文化在一定社会阶段、文化语境下的“态”与“势”。


  本研究将运用文化生态位与社会系统功能理论原理,探讨翻译在社会系统中的文化生态位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作用方式。


  2翻译的文化生态位


  生态位(niche)是指生物单元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与环境及其他生物单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生态地位和功能作用(thestatusandfunctionalroleoftheorganism)(Elton,1927;Hardesty,1972)。生态位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生物存在的状态——态;二是生物与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下的发展方式——势,即生物单元受现实环境影响和制约,同时对现实环境产生影响和作用。生态位原理既适用于自然界生物,也适用于人类的社会活动;生态环境既包含自然环境,也包含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生态位是指文化活动(因子)在社会系统中的相对生态地位和作用,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存在状态及其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活动在社会语境中的综合适应位置或状态;二是文化活动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文化生态结构中的势,既包含文化活动(因子)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也体现着两者相互作用中的发展方式。


  翻译的文化生态位则是翻译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在社会系统中的相对生态地位和文化作用。依据生态位原理,翻译的文化生态位包含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它在一定时期、一定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即“态”;二是它与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相应的发展方式,即“势”。翻译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发展方式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生存状态或生态位结构;同时,翻译活动本身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与演变、演化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建构。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翻译这一社会活动具有其内在文化生态属性,即与社会系统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转换。它所承担的文化转换、交流与协调任务,决定了其行为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的信息、能量等的交流与转换,从而形成内在于翻译活动与外在于社会系统的生态圈(ecosystem)。生态圈中各生态因子的活动方式,形成各因子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并同时在与社会系统中各社会文化因子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势,即相互作用方式。


  3翻译与社会文化系统的生态关系


  翻译的生态位受社会文化系统生态位的影响,因社会文化系统的生态结构而形成不同的态势。依据多元系统论原理,任何符号(多元)系统,都只不过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从属于文化,并与文化同构,因此与这个较大的整体以及整体内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相互关系(EvenZohar,1990)。翻译是一种符号系统,翻译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生态位结构与社会文化生态结构有着必然的联系。但翻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或系统中的文化因子,其发生、发展等活动方式,与母系统有着多样化的作用及相互作用方式。


  就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生态关系而言,大体会出现以下几种形态。


  共态势关系:指翻译文化生态与社会文化系统生态均处于相同态势。


  (1)共弱态:翻译文化生态与社会系统文化生态均处于弱态,或不活跃状态。当一特定社会文化处于弱势,且发展态势也较弱时,翻译的态势相应低弱。换言之,社会文化生态相对较弱,文化活动因子在社会系统中处于不活跃状态,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和支配力都比较低弱的状态下,对文化的输入或输出交流缺乏需求,则翻译的文化生态处于低弱状态。


  这种文化生态结构会使一特定社会系统中的文化形成负面的,或低弱的“文化亚健康”循环,即文化的不活跃状态,制约了文化交流;交流的缺失又因缺乏活力,进一步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态势。


  (2)共强态:翻译文化生态与社会系统文化生态均处于强态势。当一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处于社会系统建构或发展中的强力活动态势时,翻译文化相应出现强态势。如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历史时期,翻译活动相应活跃。


  异态势关系:指翻译文化生态与社会文化系统生态处于不相同或不一致的态势。


  (1)弱态强势:社会文化生态低弱,翻译文化因子活跃的生态结构。任何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在发展中,势必出现强弱态势的变化。当一种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某个阶段处于弱态或某个方面的雏形阶段,但发展的“势”较强时,对翻译产生相应的“强势”作用力,进而形成特定时期(输入式)翻译的强“态势”,即翻译活动的大量涌现。


  社会文化的弱态往往发生在社会出现转折,或处于发展危机,甚至出现某种文化真空时,如我国“文革”之后的社会文化体系,亟须文化的调整与补充,社会向开放转型,翻译文化因子便呈活跃态势。


  (2)强态弱势:社会文化发展态势强,但翻译文化处于次生态位。在社会发展中,文化的交流及其方式,不仅仅取决于其自然态势,还存在各种主体性因素如文化意识等文化生态因子的影响。换言之,社会文化亟须发展,但交流的意识不充分,文化的发展方式局限在一定社会文化内部的生长,如我国历史上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文化形态,具有封闭式、自我生长的特征。其次,文化交流的强弱程度也具有阶段性变化,有起伏,有波动。当一特定社会文化交流处于相对低谷时,翻译的生态因子便不活跃,呈弱势。


  (3)相对态势:翻译在多元文化系统中相对不同文化生态的态势关系。翻译,因其跨文化的活动属性,其文化生态位是一种处于交叉生态系统中的综合结构体,翻译的信息、能量交换使其具有独特的存在状态及系统关系。一方面,翻译是译入语文化与其所属社会系统的能量整合,另一方面,翻译是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信息交流。相应地,翻译的文化生态位所存在的态、势呈现出多元的结构形态。首先,它具有一种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态与势,即翻译文化在译入语或译出语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状态及其与相应社会系统的关系;其次,翻译在一种语言文化中的态势又与另一种(或多种)语言的文化态势相互关联。由此,翻译的文化生态不仅与译入语社会文化有关,同时也与译出语社会文化态势相关,即翻译存在于译出语-译入语多元文化系统2环境中。翻译的文化生态位是在与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作用中不断变化、不断转化的动态过程。所谓相对态势关系,是指翻译在一种文化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位的同时,在另一种(或几种)文化系统中居于次生态位。


  翻译的文化生态位所处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综合生态系统,具有多样化形态。就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言,既包含一种文化系统的纵向发展,也包含对他种文化系统横向的吸收和改造。因而,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无论处于弱态,还是处于弱势,文化的交流都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只是程度、方式不同而已。翻译的态势,便具有相应的动态变化结构。


  4翻译的文化生态位及其文化建构功能


  翻译,作为社会系统运行中的一种必然文化元素,其行为方式与文化作用,与社会系统有着各种内在联系。翻译的文化生态结构取决于社会文化生态结构;同时,翻译的文化生态又影响或作用于社会文化的生态结构,即以其强、弱的态势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建构。


  社会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维持其系统性的结构功能性条件:文化的适应与整合。依据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社会通过文化的“目标达成”(goalattainment)、“适应”(adaptation)、“整合”(integration)和“潜在模式维持”(latentpattern-maintenance)等(Parsons&Smelser,1956:46),使社会系统保持运行与演进。文化作为社会系统中潜在的因素,依据社会系统的结构,在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发展模式中,处于不同的社会位置,即生态位。社会系统中的文化活动,会根据其所处的生态位,发生各种不同的文化作用,对社会系统的运行、建构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社会系统的演变与推进(演化)是社会文化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的变化是由文化形态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的,或者说是文化的“态”“势”与社会的“态”“势”之间的关系。文化生态位就是文化形态与环境互动所形成的一种共存均衡状态。在现实的社会系统演化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环境的作用下,文化形态与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已成为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最为活跃的方式。翻译,则是文化(形态)之间互动与相互作用的关键中介。翻译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其行动方式及文化作用,会因其在社会系统中的生态位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形态与特征,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社会系统的运行与建构。


  翻译对社会文化的作用程度与方式,与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生态位密切相关,或居于中心的主导位,或处于从属的次生态位,或处于缺失的空位。当翻译处于社会文化系统的主导位时,对文化的建构具有强力影响作用。


  4.1翻译的主导位及其文化建构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翻译在特定文化生态环境下的态与势,取决于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的建构。这是生态位建构的系统作用过程,即“一定的文化特质在演化中所形成的文化生态位对其他基因性状及文化特质的影响与作用过程”(Culturalnicheconstructionistheprocessbywhichcertainevolvingculturaltraitsformaculturalnichethataffectstheevolutionofothergeneticandculturaltraits.)(Borensteina,et.al.,2006)。翻译的文化作用方式取决于其在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存在状态或系统位置。一般而言,当翻译与社会文化形成上面所述的“共强态势”“弱态强势”等关系时,便处于主导位或中心位,对社会文化产生强力影响和作用,具体呈现以下作用方式。


  顺“势”而为的翻译文化书写:补充与融合


  顺势而为的翻译文化书写是翻译顺应译入语社会文化(发展)的态势而进行的文化输入、文化补充。在此过程中,翻译的文化生态结构与译入语社会文化生态都处于相应的态势结构中,发生在翻译文化生态与社会文化生态共处于社会系统的同一强态势发展方向。翻译顺应文化生态的发展需要,推进社会文化建构。换言之,顺势而为出现在以上所述的“弱态强势”和生态因子“共强态”生态位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当译入语社会文化生态弱,但发展“势”强时,文化的发展需求促进、推动翻译的态势,使翻译凸显为社会文化生态中的主导因子,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助力器,补充或增加译入语社会文化内容,发挥文化建构功能。如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译介,发生在当时国内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发展又迫切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语境下。又如20世纪末,“文革”之后,我国社会出现了某种文化真空,需求新的社会思潮,社会科学翻译应运而生。


  第二,当译入语与译出语社会文化的交流意识、发展态势强,即文化因子处于活跃状态时,翻译也发挥顺势而为的书写作用。


  翻译文化内容的选择,从主题、来源,到形式、策略,均依据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发展取向,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实施。翻译的“顺势”书写决定了语言转换、信息传输、跨文化交际等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形态,即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社会系统相应性关系。如20世纪初我国本土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促使翻译在主题内容、文学样式上引进外来文化因子,丰富了我国本土文学样式。


  顺势而为的翻译主要发生在社会文化生态对翻译文化起引导甚至主导作用的势态下,通过其文化适应功能、整合功能、模式维护功能等,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中发挥助推作用。在书写方式上,多采用异化、同化的转换策略,对译入语文化实现“正建构”,实现文化的补充、增加或融合功能。


  (1)“异化”书写方式与文化的增补性建构


  “异化”3书写方式通过原汁原味译介他国文化,对译入语文化进行文化增补,发展译入语文化,如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在我国的译介,引进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同期西方文学样式的译介,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文学。


  (2)“同化”书写方式与文化的融合性建构


  “同化”书写方式通过对译出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融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之外的文化内容。如历史上佛教文化在我国的译介,将佛教文化融入我国儒、道文化,发展为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多元文化结构。


  逆“势”而为的翻译文化书写:改写作用4


  翻译作为一种在不同文化间“输入-输出”的行动系统,其输入-输出模式因输入源/端与输出端的差异会在行动过程中出现更为多样化的形态。除了具有因果律的物理一般反应形态,这种“输入-输出”还会因传输过程中的系统作用具有化学性质的同分异构体,发生某种对源语文化或译入语文化的改写形态。这类系统过程作用一方面是翻译语言转换、文化交流中输出文化与接受文化结构的关系,不同的态势会使文化交流中的“涵化”程度产生差异,另一方面,翻译文化态势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的强、弱程度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改写方式,使译入语社会文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结构变化。


  所谓“逆势”,是指翻译与社会文化态势不相一致,对其结构进行改变的作用取向,一般出现在译入语社会文化“弱态势”生态条件下,即文化生态在相对于他文化(如译出语文化)或相对纵向发展过程中其他时期的生态态势而言较弱的环境下,翻译发挥文化的修正,甚至一定程度的颠覆性作用。


  (1)弱改写:“修正”功能


  翻译文化会产生渗透性的文化修正作用,对社会文化结构具有调整、改造等功能,产生一种弱改写作用。


  (2)强改写:“颠覆”作用


  所谓强改写,是当社会文化发展处于某个转型期时,翻译所承载的异质文化输入会发挥“颠覆”性的作用。翻译的强改写,主要以“异化”的方式,通过对译入语文化内容进行“取代”或“消解”,改写译入语文化结构。所谓取代,是已有的文化因子或因子丛被源语文化的另一因子或因子丛所取代,使译入语社会文化原有的结构发生变化。所谓消解,是指译入语文化在异质文化的不断作用下,内在体系发生变化。


  翻译的文化改写,体现了翻译文化因子在社会文化生态结构中的强势主导力量,是社会系统建构、演进,以及变化、完善与发展中必然的作用成分,有助于社会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修正”作用主要通过翻译转换方式如“异化”,对(个体)文化因子进行修正;“颠覆”作用则往往是翻译在宏观系统策略层面上的选择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的文化改写,如果带有意识形态的目的性,则会导致文化殖民。例如历史上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强制性文化移植,具有文化霸权思想的意识,在不同程度上歪曲甚至抹杀了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内容与文化特性。


  4.2翻译的相对位及其书写方式


  社会文化生态是相对而言的,一方面呈现相对于自文化纵向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呈现相对于他文化的发展态势。翻译的态势便具有相对的生态位,即当译出语社会文化生态和译入语社会文化生态呈“相对”强弱势差异时,翻译在强态势文化系统中呈“输出”主导位;反之则呈“输入”主导位。换言之,翻译的生态位不仅具有主、次之分,还具有相对的态势,并形成相应的书写方式。一般而言,自文化相对(一种或多种)他文化生态呈较弱态势时,翻译的输入式文化书写功能相应较强;反之则输出式文化书写呈强态。但当自文化与他文化“共态势”时,便会出现“输入-输出”交互式文化书写形态。


  5翻译的文化生态位转换


  翻译的文化生态位是在动态变化中发展的,翻译文化生态位结构与社会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不是恒定的,而处于不断转化的过程中。社会文化的态势影响并决定了翻译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方式;同时翻译的生态位结构又影响并作用于社会文化的态势。翻译的态势会在一定社会文化的态势下转化,翻译文化生态位的“势”在不同时期(时间因子的作用下)“态”的结构上,或增长,或稳定,或下降,促使社会文化生态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化,如“态弱势强”转化为“态强势弱”。社会文化生态的改变又反过来作用于翻译文化的态势转换。


  翻译的态取决于社会系统的结构形态,但通过其文化作用书写或改写社会系统语境,即“势”的作用力或作用方式,进而导致翻译“态”的转变。


  一般而言,翻译的态势强,则其影响力和作用力相应强。翻译,无论是输入式还是输出式,均在文化的转换与交流中丰富社会文化内容,发展社会文化范式。然而,翻译的发生与发展存在于社会的系统结构中,对社会文化的作用力一方面取决于翻译与译入语文化生态结构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译入语文化与译出语文化的相对生态位,并在文化的交流中转换翻译的文化生态结构,进而使相应的社会文化生态位在动态的变化与发展中不断转换。例如使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转化,或使单一的文化样式发展为多元文化,等等。


  首先,翻译的文化生态位与译入语社会文化生态结构之间的关系,会在翻译的文化作用下发生转换或转化,如翻译的强态所导致的文化改写作用,会使译入语社会文化生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并呈强势位,如“儒释道”文化形态的历史态势。这种文化态势会使翻译的态势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弱态,即相应文化的“低输入”。


  其次,翻译的文化建构或书写作用,不是单向的,即不仅仅对译入语文化有作用,而是在承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互动,并在互动中发展。译入语文化与译出语文化生态结构会在翻译的转换作用下相互转化,即强或弱的文化态势在交流中变化、发展,甚至转换。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的文化作用会因其实施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而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既有相互推动的作用,也会出现相互制约的现象。从社会系统原理的文化“潜在模式维持”功能角度看,翻译行为系统对译入语社会系统首先具有文化身份的保持取向,即翻译文化只是产生文化内容的补充、增加,或文化结构的调整等,不影响译入语文化的内在模式。其次,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对位转换过程中,也会出现相互牵制的状态。理论上,社会发展中文化态势较弱时,翻译的强态势会出现。但如果此时社会的文化意识是处于保守的、封闭的状态,如20世纪我国“文革”时期的文化意识状态,翻译的态势反而受到制约,甚至处于泯灭状态,进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因缺乏交流产生牵制作用。其结果是,社会文化生态及翻译文化生态均处于零互动、零转换。


  就翻译文化生态内在结构而言,也存在“态”与“势”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翻译的“态”影响“势”的变化,即翻译在一定社会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式,以及对社会文化语境的反作用方式。另一方面,翻译的“势”,即发生、发展方式又决定了翻译的“态”,即新的存在状态。这其中,既有翻译的接受群体对翻译文化的认识与接受,也存在翻译行为的执行主体(赞助人、译者)的作用。翻译的态与势会因具体层面的(输入、输出)转换技巧、译者的文化态度、宏观层面的转换策略(归化、异化),形成各种书写或改写方式,对社会文化建构产生多样化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翻译的文化生态位与社会文化生态位之间的作用关系并不总是显性的,其功能特征及相互间的作用有时并不立时显在或形式化,而是在文化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对社会文化在生态上产生结构性的潜在影响,逐步显现功能性作用。


  6结束语


  总体而言,翻译的文化生态位,一方面体现翻译文化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存在翻译执行主体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作用力,如赞助人、译者等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换言之,翻译的文化生态位是在社会多元系统各要素、各种文化因子的影响和作用下发生、发展并转化的。由此,翻译的文化生态结构既体现文化意义上的存在方式,也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主体角色。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