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勤奋”与“灵感”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2 18:04

摘要:

  摘要:从对爱迪生“天才”名言的翻译①,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重视灵感,中国人重视勤奋,这不仅与中日社会发展程度有关,更反映了中日两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所导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比较分析了中日教育异同,并提出翻译应该与时俱进和大胆创新。  关键词:勤奋;灵感;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比照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95-02...

  摘要:从对爱迪生“天才”名言的翻译①,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重视灵感,中国人重视勤奋,这不仅与中日社会发展程度有关,更反映了中日两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所导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比较分析了中日教育异同,并提出翻译应该与时俱进和大胆创新。


  关键词:勤奋;灵感;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比照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95-02


  作者:冯莉


  “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和“没有那1%的灵感,99%的汗水是徒劳的”,是中国和日本分别对爱迪生“天才”名言的翻译。中国重视勤奋,日本重视灵感。纵观中日教育的方方面面,可以从中挖出根源。


  一、中日教育发展轨迹和教育理念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起步始于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以及清末“新政”,到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为止,期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日本从1853年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到1872年《学制》的颁布,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只用了22年时间。


  在学制方面,日本在二战后即恢复了“六三三四制”。我国教育到80年代中期才逐渐恢复了“六三三四制”学制。1948年日本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中国1986年开始正式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从科举制度到八股取士到今天的985工程、211工程,中国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质,“学而优则仕”,通过教育改变身份、改变地位的传统思想丝毫没有改观。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的通知上赫然注上“985、211大学毕业生优先”。日本的教育理念缺少这种功利主义色彩,它更加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比如,日本的农民会说“教育可以提高常识”,中国的农民则认为,正因为没有读好书才没有考上大学,务农是不得已的,务农与读书无关。日本的业余外语学校NOVA的招生包括社会各界对外语感兴趣的男女老少,而中国的“新东方”的突出特点便是培养学生考雅思,考托福。


  中国的义务教育中更多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授,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等,目的是为让学生进一步升入高等院校做好充分准备。日本基础教育提倡的是先培养人,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综合发展,特别是还设有社会实践课和避难训练等等。


  二、中日家庭教育比较


  日本前文部省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也曾这样评价过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可见,日本对教育的重视世人皆知。


  当然,作为一个自古就追求和平、排斥战争的国度,中国也很重视教育。但是中日之间的教育方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就家庭教育而言,中国人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多;而日本人认为,小孩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强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少。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从小经历艰险,以便从中锻炼出顽强的性格;中国的父母则希望孩子能一帆风顺,并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避开逆境。所以,可以说日本的家庭教育是锻炼型,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保护型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教育出来的国民,显然自觉性上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我们成人后,社会总不断督促大家要勤奋,要吃苦,没有了社会的不断高呼,很多人就不自觉又回到了幼时,尽可能躲在避风港里生活,偶尔偷懒成了常有的事情。中国的各行各业总爆料出投机取巧的事情大概也正源于此吧!日本人由于从小就有了勤奋坚强的性格,所以社会更渴望从国民身上萃取创新的精神,要求人们不断思考,捕捉灵感以实现创新。


  其次,还可以从日本的考试教育和中国的应试教育比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家庭主妇被称为“教育妈妈”,是说母亲为了孩子能够顺利考进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进入一流企业工作,为其铺好精英之路而煞费苦心,违背孩子意愿带孩子参加各种私塾,学习各种技艺。教育妈妈的出现实际上是对日本考试教育的一种讽刺,指出了日本教育走向的歧途。后来泡沫经济崩溃,日本就业形势每况愈下,并愈演愈烈,教育妈妈开始自我反省。于是,越来越多的妈妈们开始放手孩子,她们已经“不愿意为孩子的教育尽全力”,认为“孩子有孩子的追求,我有我的追求,不想为孩子而牺牲自己”,她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习得一技之长。反观中国,我们似乎正在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的老路,笔者周围的年轻父母们无一不热衷于给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甚至请家庭教师。而国内近十年的高校扩招更促使了父母们不懈地追求催逼孩子考大学,读硕士,考博士的风气,大家似乎认定只要有了学历就有了一切。“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还在作祟!事实上,中国的就业难已经持续若干年却被家长们完全忽视了。


  三、中日学校教育比较


  首先说说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中日两国的情况。日本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国立、公立和私立学校。日本的教育法规定: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和学校法人,都可以设置学校。国家设置的学校称国立学校,如横滨国立大学;地方设置的学校称地方公立学校,如横滨市立大学。学校法人所设置的学校叫私立学校,如早稻田大学。不论国立、公立和私立的学校,都需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都要接受国家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是监督。它们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质量上也难分雌雄。众所周知,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是日本最顶尖的私立大学,它们并称为“日本私学双雄”,堪比东京大学,闻名世界。相反,中国的私立学校也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了,可始终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无法与公立学校抗衡。这一点应该与国家制度有关,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且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便完全欧化,二战后唯美国马首是瞻,他们的国民在思想上也努力西化,整个社会主张个性,追求标新立异,呼吁创新。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和平团结的“大一统”局面永远是我们的向往,教育界、文艺界虽然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前提是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种国情下,公立学校作为地方、国家利益的代表,会永远优越于代表个人利益的私立学校。


  再说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研究生教育,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应付着各种形式的考试,学生们努力争取着考高分,升名校,做着一些形式上的事情。在日本,他们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竞争意识、动手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从小学就喜欢研究一些问题,成人后自然会养成追求创新的习惯。可见,日本社会鼓励国民发挥灵感、实现创新不仅仅是空喊的口号,他们是从小做起,扎扎实实。再就教育硕士这一新兴事物比较。日本的教职大学院①和我国的教育硕士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实践型的人才。但是日本教职大学院的课程不仅科目丰富,而且内容实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比如设有《学校危机管理的理论与事例演习》、《关于儿童不良行为的案例分析》等课程。我国的教育硕士课程依然是思辨内容过多,实用技能方法缺乏,更加类似于学术性学位课程。比如《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当然,日本的学校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校园欺负”已成为危害日本教育的突出问题。还有很多学校由于不能融入集团而不愿意去学校,对学习的兴趣淡薄。一些张扬个性的中学生更是身穿制服的同时却留着奇怪的头型,头发染成另类的颜色上学,笔者认识的年长的日本朋友们无不担忧地说“日本未来完了”。


  四、“信、达、雅”与“与时俱进”


  多年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一直占据着中国翻译界统治地位,无论是后来鲁迅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还是日语专家苏琦老师的“忠实、通顺”,也都一再强调翻译首先要忠实原文。但是,由于文革前,尤其是文革期间,翻译选词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当做政治问题,所以翻译工作者变得格外谨慎。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时,就重文轻意。这种异常谨慎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比如,直到今天,对于党的一些重要讲话和文件的翻译,重文者居多。其实,中国的政治局势已经非常宽松,“阶级斗争”已经不复存在,“阶级”一词也仅仅成为书面语言。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和日语教师,笔者希望政治因素对中国翻译的影响越来越少。为了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翻译应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要让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翻译调使世界人民难以理解中国。


  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党的三代领导人大力提倡改革、发展、创新。也许大家已经早已淡忘那句“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的名言,但是,教育则不同,名言在教育中是永垂不朽的,它会不断地发挥自己的“威力”,影响无数代人。在社会日益重视教育的今天,我想教科书和其他书籍上是否也应该完整地印刷着“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没有那1%的灵感,99%的汗水是徒劳的――爱迪生”了呢?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