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当代中国论文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3 11:41

摘要:

  摘要:文章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佐证,从民族复兴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史带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必须做到:坚持对外开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创新与创造,率先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坚持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的全方位改革;熟练掌握国际游戏规则,正确处理民族尊严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启示,民族复...

  摘要:文章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佐证,从民族复兴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史带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必须做到:坚持对外开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创新与创造,率先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坚持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的全方位改革;熟练掌握国际游戏规则,正确处理民族尊严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启示,民族复兴


  Keywords:ModernChineseHistory,revelations,nationsrejuvenation


  作者简介:黄志坚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


  职务:党总支书记行政级别:正处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百年耻辱命运多艰,岁月峥嵘上下求索。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70年来,经历了从“天朝王国”到“劣等民族”的失落与迷茫,从“东亚病夫”向“少年中国”的拼搏与奋进,从“站起来”到“福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与巨变,中华民族演绎了一段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近现代史。一代代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中华儿女,上下求索、前仆后继,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发人深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后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启示我们: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古代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匮乏,各国均是关起国门搞建设。这种状况在1500年前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公元1492年8月3日,哥伦布从西班牙扬帆而下,从此掀起了全球性的贸易大潮,许多国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兴盛发展之路,唯独中国例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自盛唐时期起已屹立在世界民族之颠并将这种民族的辉煌一直延续到康熙盛世时期。辉煌的历史为国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但也为近代中国的落伍埋下了隐患: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始终陶醉在已有的辉煌上,认为中国是“中央之国”、富有四海,其他国家都要仰“中华上国”的鼻息,都要向中国学习,而中国没有必要去了解其他国家,于是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始终紧紧地关闭着了解世界、学习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国门。就在这短短的两百多年历史里,中国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从而导致了近代史上任人宰割的悲惨局面。历史沉痛地告诫我们:与世界疏离、盲目自大是民族发展的最大危机,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只会导致无知和落后。


  中国近现代史启示我们: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与创造,率先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15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先后进行了文艺复兴运动和科学革命,大力倡导创新与创造,一系列新知识、新技术应运而生并被大力推广。然而当时的中国皇帝和官员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存天理,灭人欲”,力图使人消融于对伦理纲常的道德追求中,人的创新与和创造力在四书五经中消耗殆尽,许多发明创造被视为有悖伦常的“奇巧淫技”,对世界的新认识被视为异端。即使民间刚刚出现一点新见识的萌芽,也在统治者的高压和文化钳制下被扼杀。缺乏创新与创造,势必导致科学技术的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势必导致战场上的被动与挨打。近代史上,当清军还习惯于在战场上挥动大刀长矛时,西方国家已发明了枪支炮弹;当清军还习惯于靠两条腿行军、跨省调兵需要三四个月时,西方国家已发明蒸汽轮船跨越海洋、从印度调兵到中国也只须二十天[1]。科学技术的巨大差距使清军完全不堪一击。历史沉痛地告诫我们:科学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不求创新与创造、不率先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就只有死路一条。


  中国近现代史启示我们: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必须坚持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的全方位改革。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此君权不再是神授而是民授,而此时中国正忙于又一次封建王朝的更替。1789年,法国发表了《人权与公民权公约》,高呼自由、平等、博爱,而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小心翼翼地审视自己的文字,生怕掉进文字狱的罗网中。19世纪末,日本进入了明治维新时期,推行君主立宪制,建国会、举行众议员选举、迅速建立起现代教育制度,而此时中国科举制度选出的大多数官员仍然奉行着“多磕头、少说话”的官场秘诀并通过揣摩上意、行贿受贿来建功立业。鸦片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清军的节节败退,许多清朝重臣竟然认为“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2],提出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清政府开始全力造船、造炮以对抗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然而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当清军同样装备着坚船利炮,也不乏以身殉国的统帅、视死如归的勇士时,却依然一败涂地,而且还是败于日本这个同样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弹丸小国。中国的落后仅仅在于火器吗?到底如何才能改变被列强瓜分的命运呢?维新派提出要从军事、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层面进行改革。中国人用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终于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只是西方的坚船利炮,仅仅“师夷长技”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需要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的全方位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启示我们: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必须熟练掌握国际游戏规则,正确处理民族尊严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近代史上,国人所承受的灾难很大程度上源于晚清政府的无能、虚荣以及对国际游戏规则的极度无知。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署之后第三天,晚清王朝为了挽回一些颜面,责成相关官员主动与英军交涉并送出一份涉及12项内容的照会。其中,关于英国人在中国触犯法律的问题,为了避免引发外交事端,清政府主动建议:“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这就是贻害中国百年的领事裁判权的开始。对于逃入英国船的中国犯人,清政府要求“英方应主动交出”,这实际上是将在国土内到英国船上搜查、逮捕中国犯人的权利拱手相送。[3]英军收到照会后如获至宝,认为这是清朝政府主动送来的更大的利益。美国紧随英国之后以战舰耀武,并以觐见晚清皇帝相要挟。晚清政府刚摆脱与英国的战争,按传统又不愿拉下面子接见一个既不为朝贡而来,又不跪不拜的“蛮夷”,于是清政府的谈判代表的底线是只要美国人不动武力、不去北京觐见,那么万事好商量。于是美国不动枪炮、用一纸觐见晚清皇帝的国书就换来了比英国更多的利益。中国政府的软弱、虚荣和对国际游戏规则的无知很快就被其他西方列强所周知,于是法国、德国、瑞典、挪威,甚至比利时、荷兰这样的弹丸小国都纷纷效法,不动一兵一卒就轻而易举地从皇皇“天朝”获得令他们自己都难以致信的权益。晚清王朝在数十年之后才慢慢了解到自己为后世子孙到底留下了点什么:由于对国际游戏规则的无知,由于要坚持镜花水月般的尊严,轻易就放弃了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维系的根本。


  中国近现代史启示我们: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必须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近代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曾经试图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来解救中国,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提出三民主义,实行三权分立,实行普选制、议会制和多党制,然而由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以及文化传统均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到中国全变了样,不但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反而导致中国很快就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1930年至1933年期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采用毛泽东提出的“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等一系列符合当时局势的作战方针,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王明、李德等人机械套用苏联的经验,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局面,伤亡惨重并被迫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革命前期,我党参照苏联的做法,希望先攻占城市、后攻占农村,结果节节败退,后来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党内统一了思想,采纳了毛泽东等同志根据国情提出的“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作战方针,从此革命战争局势迅速扭转。历史一再告诫国人: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许多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做法在中国未必能奏效,不顾国情全盘照搬他国的经验往往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一切都必须根植中华大地,与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相结合,如此才能使我们破围而出、走向辉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今天的中国已国泰民安、日益强盛,但是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还十分复杂,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还十分尖锐,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时刻不忘过去那长达一百年的耻辱历史,居安思危、不断进取,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