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当代中国论文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情感教学法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3 11:46

摘要:

  摘要:情感教学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以至感召性,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  关键词:情感教学法;理论依据;具体操作;实践意义  作者:宫晓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

  摘要:情感教学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以至感召性,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


  关键词:情感教学法;理论依据;具体操作;实践意义


  作者:宫晓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23-02


  一、基本含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情感教学法是指教育从情感入手,以情感作为发展有关认识活动的动力,使学生从内在需要出发而主动有效地学习,并以中国近现代史的规律、启示等理性认识控制、调节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理智与情感的有机统一,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这种教学法要求尽量排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心理上的强制性,强调由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造成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教学关系,以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


  情感教学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李大钊曾经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与感情方面二部去说。从情感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用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都被他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这是关于感情的。其关于知识方面的,就是我们读史,可以得到一种观察时务的方法,并可以增加认知事实和判断事实的力量……二者帮助人生的修养,不但是殊途同归,仰且是相辅为用”[1]。情感与知识、认识的结合,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根本社会功能。三者相互重叠,在教学中贯穿始终,它们的统一性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理论依据


  情感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感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感教学法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从而取得优良教学效果。


  其次,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功能来看。众所周知,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等。但是,意识心理活动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自弗洛伊德以来,无意识心理现象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所谓无意识心理,就是人们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是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包括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想象、无意注意等。


  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其一,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用;其二,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研究表明,无意识心理的上述两个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过程:一方面,它是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的必要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是促使人们有效进行学习或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能力。可见,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


  再次,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来看。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存在其中,并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各自的作用。人们常常提到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体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路径:知识信息交流路径和情感信息交流路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路径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而情感路径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当两条路径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情感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保持师生间情感交流路径的畅通,使其成为理想教学效果的催化剂。


  三、具体操作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必修课,学生给予的重视是明显少于专业课的。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学生重视、喜爱这门课程?密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课堂上,教师要举止得体,赢得学生的尊重:端庄而不拘谨的教态,亲切平等的口吻,善意的微笑,得体的衣着,真诚的思想交流;同时,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开放的心态,谦逊的作风赢得学生的敬重。课余时间,教师可以通过论坛、邮件、QQ等方式,与学生密切交流,解答学习中的难题,帮助他们认识社会、情感、人生,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困境中的学生。只要教师付出真诚与爱心,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回应的。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情动人,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以及感召性。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事件或悲壮、或激昂、或感伤,都能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引起深深的思索。在讲授第六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充分的准备,用较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侵华日军在《东史郎日记》中的供述与忏悔,国际友人在《拉贝日记》中对日军暴行的记录,南京江东门大屠杀遗址遇难者遗体的惨状,还有一幅幅不忍细看的照片:尸骨如山的南京城,被侮辱、杀害的中国女性,手提人头,耀武扬威的日军军官。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介绍长期以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侵略中国的种种言行;最近一段时间,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等。这些翔实的资料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刺激,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心,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及右翼势力的气愤与警惕,使学生感受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需要指出的是,要想在课堂上感染、打动学生,教师必须有真情,必须从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祖国、人民、土地和革命先烈的真挚热爱。这也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讲述方志敏狱中书写《可爱的中国》;讲述周文雍、陈铁军烈士荡气回肠的刑场上的婚礼;讲述如秋叶般静美的秋白之死……教师饱含情感的娓娓讲述,会使学生沉浸在对革命先烈的敬慕和追思之中,感受其人格的伟大力量。


  再次,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愉悦性。枯燥的说教只会让人感到疲乏,充满青春朝气的大学生总是喜爱生动、活泼、风趣的教学形式的。例如,在讲述中共1959年庐山会议的时候,教师可以像导游一样向学生介绍庐山优美的自然风光:险石、峭壁、清泉、飞瀑,绘声绘色的描述可以扫除沉闷的气氛,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听教师讲下去。在授课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文学作品,也可以增强讲课效果,烘托气氛。例如,在讲授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一词的公开发表,和学生一起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学生既感受到共产党人自信、豪迈的博大胸怀,又得到了美的享受。美好的情感是大学生们向往和追求的,怎样才能获得一份真挚长久的感情?在讲授“五四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天津的进步学生团体“觉悟社”,讲述周恩来、邓颖超的相识、相恋,他们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一生以及处理夫妻关系的“八互”原则。在会心的笑声中,同学们不仅被他们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所感动,也受到了一次正确的爱情观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防止这样一种倾向,即为了迎合学生较低层次的兴趣,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教学内容的次要方面去。教师要适当地、逐步地通过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加大理论深度,培养积极思维来引导、锻炼学生学习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最后,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呼应。当教师的讲述被学生理解、接受时,常常会得到学生的点头称道或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面对的是学生木然、困惑的神情,教师就应该及时从自身寻找问题的原因。学生的表情是无声的语言,无声的回答,教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察言观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


  四、实践意义


  将情感教学法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中,其意义是明显的、广泛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历史情感表现在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述中,其褒贬、扬抑之情,是以能否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为衡量标准。通过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把教师的历史情感转化为学生的历史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青年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的重要因素,是对道德认识起着动力作用、巩固作用、调节作用、迁移作用的因素。在《纲要》课教学中,通过情感教学法,把抽象的道德情感形象化,树立起道德形象,再将思考的触角伸向这一形象的内心世界。通过赞美进步历史人物高尚、正义、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熏陶、启示,达到振兴民族精神的目的。


  最后,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其源泉主要在历史本身。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意志的磨炼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