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会计论文 > 正文

会计学本科生《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3 15:33

摘要: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接轨平台,标志着中国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通过相关观念的厘清,肯定《国际会计学》学术空间的存在和发展,并结合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特点,阐述了《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国际会计学教学研究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接轨平台,标志着中国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通过相关观念的厘清,肯定《国际会计学》学术空间的存在和发展,并结合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特点,阐述了《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国际会计学教学研究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122-02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施行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会计学课程在专业学术上的空间不但没有被压缩,反而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会计学本科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课程,《国际会计学》教学肩负着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既可以保证传统学科知识和最新学科发展得以传授,也能起到与职业素质教育接轨的作用。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形势要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便成为了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认清教学意义,把握形势要求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无差异论”或“差异忽略论”就开始被讨论。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无差异论”似乎还获得了权威的背书。此外,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主要经济体的会计准则,也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高质量的趋同。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会计学》――这一定位于国际会计差异介绍与分析的课程,好像面临着无米可炊的窘境。然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财政部负责人在作题为“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发展”演讲时,率先批驳了这种主观的“无差异论”。


  经过多年的探讨和研究,会计学界逐渐认识到“没有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协调,就谈不上会计信息的协调,所以会计的国际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国际化。”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从理论上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目标,一是标准化,二是协调化。高质量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于维护与促进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益,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也非常重要。但忽视会计发展阶段和环境特点,未必能收到良好的、实实在在的多赢效果。鉴于实施的可行性和难度,会计准则的标准化更应该被视为远期的目标,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建立在协调化途径上,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描述,是较为现实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寻求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共同构建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的渐进的互动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要发起和推动者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但IASB自身没有强制各国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力,它只能通过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管理机构(如国际证监会组织)沟通、协调来实现不同体系会计准则向现有国际会计准则的靠拢。同时,作为趋同标准的国际会计准则自身也受到了来自各方要求改变的压力。中国之所以没有像世界上部分国家那样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具有自己特定的经济环境、法律基础和文化特色。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既要靠拢通行规则,又要承认特殊情况。


  综上所述,“无差异论”过早地带入了会计准则标准化的理想目标,混淆了“趋同”和“相同”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决定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比强调国际统一的标准更具有生命力。中国新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也正是不断协调的产物――它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承认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的差异与不同――如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模式选择、资产减值的冲回、公允价值的计量等。因此,尽管从形式上看,这种差异与不同确实在逐步缩小,但《国际会计学》并没有失去教学的空间和内容,《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应当承担介绍国际会计基本概念、树立正确观念的任务,以清晰的定位实现对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的必要补充。


  二、明确教学目标,发挥桥梁作用


  本科阶段的会计学课程以实用为主,《国际会计学》涉及的会计应用技能大多能迎合新世纪会计职业的特点,因此该课程应突出特点,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当前,会计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都倾向将“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初次择业的首选,“四大”的人才选用标准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高端会计就业市场的走向。需要注意的是,“四大”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往往对专业背景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不同专业的应聘者一旦被录用,“四大”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使员工尽快具备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四大”一般会通过持续、衔接的培训(包括1~2个月的入职培训、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以及各种与具体岗位相关的在职和升迁培训),将来自不同背景的毕业生打造出分工明确、素质精良的职业团体。同时,再培训和再磨合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只有那些掌握较强学习能力,并努力拓宽专业知识结构和视野的人员才能留在“四大”的团队中。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面对非会计专业求职者激烈竞争,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体现出自身差异化的优势,具备以下的专业素质:一是具有娴熟的中国及国际专业会计知识。“四大”为数不少的委托人都是跨国企业,母公司与各个区域分公司之间垂直或平行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专业会计人员对各类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协调和转换。二是英语沟通顺畅。面对国际化竞争,外语工具日益重要,掌握专业、到位的财务英语及娴熟的商务英语沟通技巧,是国际会计师的基本要求。三是具有良好的知识平台,可塑性强。


  上述三个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既是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应聘要求,也是对会计教学工作的要求。应该说,有关内容《国际会计学》本科教学都能不同程度地覆盖。根据人才培养和就业需要,《国际会计学》本科教学目标应该是不仅要让毕业生“进得去”,更要保证其“站得住”。因此,要立足中国国情,放眼国际准则,推行双语教学,既通过国际会计学基本理论教学,主要是介绍各国会计准则的特点并阐述差异存在的原因,同时重点介绍国际会计协调的成果和进展;又通过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分析教学,主要进行中国会计准则与不同会计准则间的差异分析,转而适当地进行其他主要国家会计准则之间的对比和分析。


  三、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差异分析


  《国际会计学》是一门兼具宽度和深度的课程,但过宽的知识面,如部分教材选取20多个国家的会计制度来源、准则制定情况进行介绍,既让学生背负了沉重的记忆包袱,蜻蜓点水的教学内容也无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需要明确以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为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便于联系实际、就地取材。当然,教学过程中不必受限于单一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自己编写适合的教案,也可直接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国内、外财务会计教材中摘取合适的案例。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教学,可以从点和面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是点,即从“形式上的协调”――会计准则制定协调的角度,逐项分析两套准则存在的差异,并促使学生同时掌握常用会计事项的两套会计处理方法。比如,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禁止其适用范围内的资产转回任何的减值损失,而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IAS36)仅禁止转回商誉的减值损失。在分析差异的过程中,各自会计准则的字面讲解,特别是差异部分的对比固然非常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也就是必须有可供实际操作的案例。如:IAS36中关于资产减值冲回的“Theincreasedcarryingamountduetoreversalshouldnotbemorethanwhatthedepreciatedhistoricalcostwouldhavebeeniftheimpairmenthadnotbeenrecognized”(由于资产减值的冲回而增加的资产账面价值,不能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这句话如果不辅以具体案例讲解,在中国会计准则未有该方面涉及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清晰地理解资产减值冲回价值封顶的概念。


  其次是面,即“实质上的协调”――会计准则执行的协调,从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协调的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总体效果做出介绍和评价。事实上,会计信息编报者和使用评价者更关心会计准则实质上的协调。因为只有实质上的协调,才能“真正实现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从而为投资决策和宏观调控等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AB股上市公司需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对两种会计标准下产生的利润差异要在年报中予以调整和列示,这就为评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进行协调效果的介绍中,相关的研究结果可以被引用,如王华教授和刘晓华博士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所做出的2004年以前“随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逐步缩小,AB股公司的净利润差异不具有逐年缩小的趋势,而是在总体上显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的结论,就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中国在会计准则协调的进程。然而,需要向学生明确的是:因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才开始执行,迄今为止第一个完整的报告期间仅涵盖2007会计年度,所以新准则的实际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在已有的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的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从“面”上对美、英、德、法、日等具有鲜明特点的会计制度进行讲解,为学生开拓国际会计视野铺桥搭路。


  四、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学习效果


  在合理教学模式的规划下,学生完全能在《国际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中得到针对性锻炼。相对于国际会计基础理论较为传统和固定的教授模式,会计准则间差异分析和教授的模式便很大程度决定了的课程方向和定位。澳大利亚本科教学模式的划分值得借鉴:其本科教学活动由传统的单模块转变为三模块(models)组成,包括授课(Lectures)、小组讨论与辅导(Tutorials)、课堂练习与辅导(Workshops)。根据《国际会计学》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建议选择和运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专题辅导三种形式教学方法,灵活地加以利用。


  集中授课作为传统的传授知识模式,在《国际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教师需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并充分利用“顺向迁移”的学习心理特点,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如举一反三),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不盲从教材的观点)。比如:国际会计学课程涉及各个国家会计制度的介绍和会计准则的归纳,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自学指导法,引导学生承担部分课程内容的查找及归纳;通过自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师可以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展并及时地提供指导,保证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开拓视野,逐步累积与国际会计相关的学科知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各国会计制度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协调都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相对来说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要慢于这一趋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判断出相关滞后的知识点后,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独立更新或纠正书本上的内容,借以培养学生学术的严谨性。


  小组讨论应定位于协助学生有效地归纳、应用所学到得知识,并借此加强英语沟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在本过程中,案例教学应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在国际会计环境介绍、差异分析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等知识点上。国际会计学课程涉及到的会计政策选择、投资分析和企业管理等知识点,都是适合案例分析的典型题材。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高度投入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体会了更为主动的角色,使其有机会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论文总结以至课堂报告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强调语言环境既符合国际会计学的学科特点,也迎合当今会计职业需求。在教学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建议案例教学配备专职的教师。这也是澳大利亚在本科会计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其优点有:一是专职的案例教学老师通过编写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或者精选资料、更新信息,可以保证案例教学材料的高质量,并最大程度实现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的对接和综合运用;二是授课教师与案例教师之间在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上可以彼此借鉴、相辅相成,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专题辅导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课内专题讲解。在每一个学期总结阶段(如期中和复习阶段),选取课程内有学科代表性的专题,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内测验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如:要求分析不同国家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上的差异,或者要求列举不同国家分部报告的特点。在归纳和复习的同时,教师应尽可能通过知识点的梳理明确国际会计学课程的学习逻辑和途径,减轻学生的压力并激发对国际会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是课外专题介绍。可以邀请国际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介绍实务中遇到的新问题和会计职业界发展的最新动向,并从不同专业角度分析会计国际协调中涉及的相关利益方以及可能会遭到的阻力,以期弥补学校教学在实务操作中的不足、完善学生的会计学知识体系。(作者单位:韩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周红山,军事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军区联勤部财务部广东广州510063)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