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法学法律类 > 司法制度论文 > 正文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材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3 16:54

摘要:

  摘要:在当前存在意义生存危机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时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针对高校的德育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以有限的篇幅,将我国我党的传统美德涵盖其中。整个编写思路清晰,涵盖面广。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本书完美结合在一起。但是本书的编写相对来说缺乏理论支撑,没有足够的多学科知识来进行充实。而且内容相对高校学生来说深度不足,与已经接受过的初高中思想政...

  摘要:在当前存在意义生存危机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时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针对高校的德育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以有限的篇幅,将我国我党的传统美德涵盖其中。整个编写思路清晰,涵盖面广。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本书完美结合在一起。但是本书的编写相对来说缺乏理论支撑,没有足够的多学科知识来进行充实。而且内容相对高校学生来说深度不足,与已经接受过的初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相重复。同时课本中应增添更多个性教育和贴近时代的内容,真正从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出发,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优点


  (一)融合性强


  结构上它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本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反映出我国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以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德育人,以德修身,以法规行


  (二)内容丰富


  《整个课本以帮助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整合爱国,学习,责任,诚信,规范和奋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面对有关个人,国家,家庭和职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从中寻求正确的处理道德和法律问题的途径。


  二、教材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法


  (一)、缺乏理论支撑


  我认为该教材在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缺乏理论支撑。它只是建构了理论教育的框架,在论证理论观点的时候,既没有例证,也没有哲学等理论依据,只是单纯地引用了一些中国古文中的字段。大学生的思维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价值体系。如果单纯想以文学字句来帮助他们感悟道德,内化思想体系,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改进方面我认为首先应该增加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心理学的理论来支持德育的观点。西方德育在今年来非常重视多学科渗透的方法。德育理论研究涉及到的学科主要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逻辑性、宗教学等。[1]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证研究来增强道德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实验和数据支撑的研究对人会更有说服力,也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缺乏深度


  本部分教材语言表述过于口语化,并且缺乏具有大学生层次的道德教育。据统计显示,初中、高中、职业学校教育、大学政治课教材中的内容有许多重复,其基本理论框架也大体一样,在难、易程度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大学阶段的政治教材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2]由于表述层次过低,导致学生感觉到只是对于过去德育知识的简单重复,进而失去了学习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因为只是口号式的灌输,而且只是道德观念的简单堆砌,就会让学生感到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感,要求过高,进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因此我觉得首先应该提高表述方面的层次感,让学生感到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而不是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如可以在课文中特别是课后增加与学生自身相关的容易产生的道德困惑等,真正让他们发现这门课于他们是有帮助的重要学科,拉近至善追求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感。


  (三)、个性教育欠缺


  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强调社会本位的教育。甚至整个东方的教育更重视人的社会性,而相对忽视人的个性发展。有学者认为我们的道德是一种“无我”道德,个体自我利益的正当性因此完全遮蔽于他人、国家、社会的需要而显得无足轻重。[3]而且我觉得课本的德育思想偏向常人道德教育,也就是过于追求道德水平的平均化。以整齐划一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没有关注到学生之间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德育过于强调道德的社会本质和整体性价值意义,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内在的主体性。[4]另一方面,我们的青年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环境之中,他们相对前人更追求个性解放,看重个人的权利,这恰恰是教材中所欠缺的方面。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二战后根据教育中的划一性、死板性、闭塞性等问题,突出提出了尊重、发展个性,实行个性教育。[5]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应更多注入人本主义精神。更多的关注每一个个体,实行个性教育。因为个人虽然作为国家,社会和家庭的一份子理应承担各种义务和责任。但是同时他首先是一个人,因为我们不能忽略个人的价值和权力。在课本中应增加如何追求个人幸福,坚持个人权力等方面的内容。


  (四)、脱离学生生活


  首先表现为教师本位的教学,学生没有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知识单纯作为灌输式学习的被动一方。而且教材中很少涉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层面的问题,而且是以第二人称,以长者的态度,半命令式的口气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而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和具体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有人将这种教育称为功利性的德育,因为它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忽视本位价值(育人价值),规范和社会约束称为了道德的最本质特征。也就是说我们片面注重了德育的外在功能,这样下去,即使学生按照要求来做也是迫于外界压力,而没有真正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


  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坚持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在教材中真正增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陷入的困惑。增添一些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和反思。西方德育中非常重视道德情感教育,认为情感是道德知行转化的途径和催化剂,要让学生体验事件中的情感,体会到当事者的心情,产生情感体验,才能够真正转化成为他们内在的道德。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当前存在意义生存危机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时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针对高校的德育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以有限的篇幅,将我国我党的传统美德涵盖其中。整个编写思路清晰,涵盖面广。但是我个人认为我认为教材中要增添理论支撑,希望能通过增添心理学、社会性、哲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提升课本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关例证方面希望能够秉承与时俱进和从实际出发的理念,增加更贴近时代,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这样才能突显学生本位的学习理念,真正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人需求。在教育方法上要逐渐转变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的教育方法,通过新型教育方法与传统理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将道德内化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能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怎么做的实际问题。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