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就业新出路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3 17:35

摘要: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而社会提供的符合大学生预期的岗位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广大的基层、地方却严重缺乏大学生,因此,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发展,可以取得自我价值实现与促进地方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面向基层;发展  1.大学生就业难  相关信息表明,2001年高校毕业生中有34万人离校时尚未落...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而社会提供的符合大学生预期的岗位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广大的基层、地方却严重缺乏大学生,因此,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发展,可以取得自我价值实现与促进地方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面向基层;发展


  1.大学生就业难


  相关信息表明,2001年高校毕业生中有34万人离校时尚未落实工作单位,初次就业率约为70%;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有近30万的毕业生未能就业;2003年9月,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0%,尽管初始平均收入与期望值相比已经大大降低,但仍有约70万人工作尚无着落。2004年高校毕业生中有将近75万人落实不了工作岗位,200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80万[1]。2001~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3倍。2007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超过500万人。大学生就业率保持在60%~70%之间。2009年共有611万毕业生面临就业,比2008年增长52万人,专家估计截止2009年底共有15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率仅为75.4%。加上CPI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势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比往年更加严峻[2]。


  2009年广东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33万人,比去年增加4万人,人数再创新高。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非常突出。2009年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6.8万人,加上2008年未就业的3.3万人,2009年河南省将有40.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严峻的一年,全球性裁员已经成为金融危机扩大化的又一波浪潮。从公司裁员潮的走向,可以看出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扩大,而底层员工受裁员影响最深。这些刚失去工作的员工形成了就业市场上新的力量,这将给没有任何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带来不小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据报道,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届大学生求职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焦虑之余纷纷降低就业期望值,薪资要求普降500―1000元[3]。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阶段。这个阶段是与整个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向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经济阶段的转变重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跨越式进入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的双重任务。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尚不构成支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以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体的状况,决定了中国目前的就业结构依然以上述产业为主。很显然,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其技术含量要低于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结构状况,正是当前产业结构的现状,导致大量毕业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找不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相关岗位。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很少回到农村工作,却把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当作工作的首选之地,这导致大学生的供给大大超过城市对他们的需求,而在农村则恰好相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与内地经济差距的拉大以及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应届毕业生就业逐渐形成一股由内地落后地区指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强大势能,使我国人才分布由过去相对均衡逐步演变为明显的不对称,于是出现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以其灵活的用人制度、丰厚的薪酬待遇以及美好的事业发展前景等多方面优势逐渐形成人才的集聚;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则因其多方面的劣势形成人才的离散。此外,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风暴更是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2.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就业环境已经改变,对大学生的要求逐步提高,但由于教育体制等种种原因,大学毕业生还没有及时改变就业心态。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周围人的过度呵护和关爱,养成了比较强烈的优越感。因此,很多学生不能尽快转换自身角色,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心态浮躁,盲目散漫,脱离现实。现在不少毕业生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上,一次就业定终身,希望自己就业能一步到位。有的同学只想到机关、事业单位当公务员,或到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而不愿到农村乡镇、民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作。他们普遍认为,到这些非正规部门工作不太稳定,害怕面对风险,尽量回避竞争激烈的市场,更谈不上自主创业。这些毕业生对大城市、好单位、高薪水的追求制约了就业选择,影响了对就业岗位的合理定位。


  此外,许多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差,追求安逸和享乐的思想严重。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过分强调高收入,对不能满足自身要求的单位不屑一顾;首先想到的是索取和和回报,没有认真思考自身对社会的付出和贡献。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缺乏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实干精神,心态不正,急于求成。或频繁跳槽,以满足自身所谓的价值体现;或遇到工作不如意就辞职,转而报考研究生,以为学历的提高一定会获取预期的收益;或一门心思争取出国,认为外边的世界一定会更精彩。


  3.面向基层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


  3.1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有关调查表明:“2000年我国25-64岁劳动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占5.2%,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我国4倍,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1.38%,总人数不足1000万人”[4]。然而,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公布了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到9月初,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现实情况是,贵州省县以下地区十分缺乏教师,2001年贵州师范大学分配到黔东南94名毕业生,可是真正到岗的才13人,多数毕业生领到了报到证就流到沿海发达地区了。从国家、社会角度和最后就业的结果来看,只要大学毕业生愿意到稍小一些的城市,稍小一些的机构,大多可以很容易地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快速增加。但社会用人单位的吸纳能力却未相应提高,这就使得大学生逐渐地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不再是稀缺的人力资源,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如果大学生还是一味地追求高工资、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而厌恶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较大、生活福利欠佳的就业岗位,结果必然是大城市人才过剩、浪费严重,中小城市求贤若渴却不能如愿。为此,毕业生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应该从以前的“天之骄子”的观念中走出来,回归到普通的社会层面上来。正确认识形势,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如果毕业生自我定位准确,要求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并且对用人单位的要求简单,职位谋求就越容易实现。反之条件越多、越高,就业会越难。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必须是十全十美的,符合自己的理想,可以考虑先就业后择业的办法。因此,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端正择业态度,准确择业定位,切忌跟大流,盲目攀比。择业定位要体现个体差异性,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特长,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目标。


  3.2立足地方发展,实现就业与促进地方发展的双赢


  首先,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西、中、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历史上的“孔雀东南飞”已经导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才的饱和,人才竞争激烈且社会提供的岗位有限,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教育落后,社会的发展急需有文化知识的人去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以农业发展为主,农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指导,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有限的土地利用效率。然而,更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不愿意到落后的农村去发展,宁愿留在城市领取一份基本的工资,这无疑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与加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的发展急需人才,更需要一批能够吃苦耐劳的人才。中西部的教育需要我们的毕业生去任教,中西部的农业、牧业等发展需要毕业生去引导,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这些毕业生去带动和努力,因此,立足地方发展,就业领域宽、面积大,更易于大学生就业。


  其次,立足地方发展,前景光明。中国目前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出台了东部先富、西部大开发、中原崛起的宏观目标,我们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发展起来,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毕业生去就业。现如今,为了鼓励大学生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先是有选调生制度,继而选聘生制度,又有大学生村官制度,选聘是特指从2008年开始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各省委组织部负责实施的一项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工程。目的是从广大高校应届和近几届毕业生中,选择聘用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既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眼界宽、知识丰富的优势,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组织为民服务质量;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丰富人生阅历,在基层经受磨练,培养同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同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还有利于为党和国家培养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改变近几年直接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多,而从农村基层一线招录公务员少的格局[5]。各项制度的出台,在于鼓励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去基层发展、锻炼,一方面吸引人才立足地方发展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广大的基层是锻炼人才的“大熔炉”,大学生可以直面中国社会的最基层地区,解决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问题,进而更加全面、现实地了解我们的国情、基层,以此来锻炼人才,为国家锻炼未来的基层干部。中央已明确表明,今后的乡、县领导干部要直接从优秀的选聘生、大学生村官中选拔,即:立足基层,锻炼国家将来的干部储备人才。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抱负,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立足基层的魄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铁棒可以磨成针”的古训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想他人之不敢想,做他人之不敢做的,正如19世纪20年代的“五四”热血青年一样,当代的大学生必须增强时代的责任感,国家的责任感,勇于承担起时代、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勇挑广大基层发展的重担,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总之,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我们,大学生立足地方发展,更易就业且前景广阔,民族的复兴需要有胆量和气魄的优秀大学生!


  4.结语


  我们的大学生相对于扩招前的确增多了,就业形势的确严峻多了,但这只是针对于符合大学生心目中预期的工作。我们的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所提供的符合大学生预期的岗位毕竟是有限的。相对于城市来说,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小城镇还相对落后,这些地方又极其缺乏有文化、有技术的大学生,与其在城市降格以求,做一些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工作,我们何不到广阔的基层去开拓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呢?我们国家要发展,单纯依靠进出口是不行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来临,加快了我们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因此,大学生到基层去创造,会有更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与光明的前景。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