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发展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5 09:44

摘要: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它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另一方面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推动和发展,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艾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进程呈现了一个连续性、一脉相承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A...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它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另一方面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推动和发展,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艾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进程呈现了一个连续性、一脉相承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1-0106-04


  作者:崔利宾


  引言


  所谓人民主体,首先,它是一个基本层次上的哲学范畴。它所表示的是人民在认识和改造客体对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地位和性质。这种自主性突出地表现为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由于在不同历史阶段“人民”具有不同的内容,这种主体性的实现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条件;因此,人民主体又是一个历史观范畴。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在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人唯心的历史动力论和个人创造历史的错误观点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包含了两层内涵: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包括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二是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具体指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自己创造价值的享有者。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历史也“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就是说,人创造了历史,但人创造历史活动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本身,一切人类历史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这是人类历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历史唯物主义将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主体。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明确提出:“工人和农民,这才是俄国政治力量的主体”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国际国内社会形势的变化发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发展起来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人民主体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必不可缺的理论武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进程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不仅能大大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理论体系,而且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形成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形成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唯物史观为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创见之一,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实践和价值的主体。马克思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一系列经典性论述,为中国化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性质及其历史使命的科学论述,深刻地回答了共产党人与全体无产者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对人民主体思想的经典论述,成为了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发展的理论基石。


  2,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形成,不仅需要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生长的基点,同时也需要一个优厚的生长环境。中国丰厚而独特的传统民本思想为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民本”思想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执政施治基础与标准的政治哲学思想。《尚书》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总结尧、舜因得人民拥护而得天下,桀、纣因失民心而失去天下的历史经验时,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荀子以舟水来比喻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在安民利民方面老子提出“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总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推动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宝库。然而,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虽然都以对民心民意的关注为出发点,但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专制。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进行批判地和有针对性地继承。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形成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开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客观上要求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必须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残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残酷的社会现实激励着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民族命运和中国未来发展去积极寻求救民强国之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开始积极思考和探索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实践中,在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面对旧中国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特点,指出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性,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才能求得自身和民族的大解放。正如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为此,毛泽东一直强调中国共产党、军队一定要为人民服务。1944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第一次明确共产党和党领导的军队要为人民服务。在党的七大更是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人民主体路线。中国革命实践充分证明了一点:人民主体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经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得以逐步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理论体系。


  (一)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


  毛泽东同志毕生致力于提高人民的主体地位,他的人民主题思想来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吸收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的精华,同时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形成了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这一思想鲜明而深刻地体现于他所创立和侣导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之中。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精炼地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时代,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


  邓小平作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他准确地把握和深刻领会了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精髓。对党的群众观点多次作出深刻独到的阐述: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具有极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对立。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批判性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为贵”、“民为上”、“民心不可违”等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和工作方法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人民为本”的思想。“三个有利于”强调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标准,他强调指出,如果不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就不懂得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的意义,进一步要求把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问题放在战略高度加以考虑和落实。因此,“三个有利于”在继承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二)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围绕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而深远的问题,提出来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首先,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落脚点。因为,无论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最终都离不开人――推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这个主体因素的作用,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大众的要求。


  其次,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活动的主体,必须依据人民的要求和意愿来进行治国实践。由于人民是通过自己的代表――共产党来进行治理自己的国家,因此在治国活动中出现了如何反映人民的主体性、如何处理党与人民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i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理论的“三个有利于”的深层意蕴,进一步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据这一点,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工作和决策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了党在治国实践中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的主体性要求,它表明。党要想取得治国执政的成功,就必须做好人民的忠实代表,充分满足人民的要求,也就是必须要充分反映人民的主体性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的先进性建设出发.在继承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基础上,更加凸显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


  (三)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近年来在发展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提出了我们究竟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重大而深远的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当好人民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造福”。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致力于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做到人人平等,保护环境。这不论对当代人还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的核心,因此,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发展的最新阶段。


  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人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推翻资本主义,进入共产主义,从根本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最终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最高目标是一致的。


  然而,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向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迈进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人民主体思想和理论原则要时刻铭记于心,最根本的是要求共产党人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人民主体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去指导新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进程中,无论从毛泽东同志的以“为人民服务”为代表的人民主体思想和群众路线,还是到以“三个有利于”为代表的邓小平同志的人民主体思想,还是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中国化,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一脉相承的、连续的动态过程。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不仅拥有其磅礴的生命力,而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发展是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的,不容置疑的是,在此目标的追寻和实现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必将有一个更加广阔、更为全新的空间,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