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传统文化论文 > 正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5 14:38

摘要:

  中国的饮食有自己的特征,与外国的,特别是欧美的饮食文化有不同的地方。其实这些特征从一些最表面现象中都可以看得见,往往是“形而下”的,停留在“器”的层面东西,所以大家习以为常。  比如我们吃饭分主食副食,连食品店也分成“主食厨房”“副食商店”。这一点在欧洲就不明显。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访问英国时,英国女王设国宴宴请,共有7道大菜,其中有一道是“鸡蛋炒饭”,这令中国人很奇怪:明明是主食怎么算一...

  中国的饮食有自己的特征,与外国的,特别是欧美的饮食文化有不同的地方。其实这些特征从一些最表面现象中都可以看得见,往往是“形而下”的,停留在“器”的层面东西,所以大家习以为常。


  比如我们吃饭分主食副食,连食品店也分成“主食厨房”“副食商店”。这一点在欧洲就不明显。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访问英国时,英国女王设国宴宴请,共有7道大菜,其中有一道是“鸡蛋炒饭”,这令中国人很奇怪:明明是主食怎么算一道菜呢?我们这个主副食观念还不是现在有的,早在先秦就有了。


  有一次,孔子陪着鲁哀公吃饭,侍者端上了桃子和黍米饭。孔子先吃了米饭,再吃桃子,左右侍者皆吃吃掩掩而笑。鲁哀公对孔子说:“先生,黍米饭是用来擦拭桃毛的,不是吃的。”孔子说:“我知道,但黍米是‘五谷之长’,是可以用来祭祀祖先的上等祭品,而常用的果品共有六种,桃子的地位最低,祭祀也用不着它。我听说只能用低贱的东西擦洗高贵的东西,没听过用高贵的东西擦洗低贱的东西。”可见饮食不仅有主副食之分,而且主食高贵,副食低贱(不是指价格,而是指地位),这是西洋饮食文化中不能想象的。


  还有一个明显差别,这就是“炒菜”,或者说是烹饪方法中的“炒”。不仅欧美没有“炒”,就连日、韩这些汉文化圈中的民族也没有“炒”。炒最初的含义是“焙之使干”(其声音如“吵”,故名),后来才专指一种烹饪法。它的特点大体有三:一是在锅中加上少量的油。用油与锅底来做加热介质,“油”不能多,如果多了就变成“煎”了;二是食物原料一定要切碎,把切成碎块的各种食物原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倒入锅中,不停搅动;第三才是根据需要把调料陆续投入,再不断翻搅至熟,也就是说食物是在熟的过程中入味的。


  明清以后炒菜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用以下饭的肴馔,人们把多种食品,不论荤素、软硬、大小一律切碎混合在一起加热,并在加热至熟时调味。这种混合多种食物成为一菜的烹饪方法在西洋是不多见的,只有法式烩菜类才有把荤素合为一锅的做法。炒菜的发明使得我们这个以农业为主、基本素食的民族得以营养均衡。


  在炒菜发展以前,人们下饭主要靠“羹”。古代烹饪中谈到调味肴馔首要是“羹”。羹是要调味的,测验一个人的烹饪技巧首先也是看他会不会调制羹汤。因此唐代诗人王建有诗《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结婚三天后婆家要测验新娘子的手艺了,可是对“味”的理解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才要拉拢一下小姑子,婆婆爱吃咸,还是爱吃甜?了解了婆婆的食性才好把握调味的分寸。有了炒菜,羹在中国人饮食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了。现在炒菜是测验烹饪技术的主要依据了,而且现在的“汤”要比古代的羹稀了好多。


  另外,我们的饮食文化中在食物的命名上很有特点。如“东坡肉”,乍一听仿佛是苏东坡的肉一样,其实是指苏轼所发明的对猪肉的加工方法。这类的例子很多。如元代大画家倪瓒传“云林鹤”,清代学人潘祖荫传的“潘先生鱼”,解放初教育部长马叙伦传的“马先生汤”等等。而西洋就不会有“华兹华斯肉饼”、“丘吉尔布丁”之类。


  中国饮食中这种有形的特征还有很多,从这些大家很熟悉的表面特征里,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的饮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