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英语相关论文 > 正文

心理语言学在英语语言学中的应用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6 14:22

摘要:

  【摘要】本文着重从心理语言模式的角度入手,结合心理语言学在言语产生、语言特性和语言使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其提高英语读、写、听能力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英语语言语,言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16  一、从语言学角度看英语的分类和功用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

  【摘要】本文着重从心理语言模式的角度入手,结合心理语言学在言语产生、语言特性和语言使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其提高英语读、写、听能力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英语语言语,言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16


  一、从语言学角度看英语的分类和功用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早期古日耳曼人进入不列颠群岛,融合了当地的凯尔特语民族,逐渐形成了古英语,在多年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在德语、法语、拉丁语系的影响下,英语词汇得到了极大丰富,并且由古英语逐步进化为中古英语,最后发展成今天的现代英语。


  从19世纪开始,随着英、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强大,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英语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时至今日,在正式的国际场合都使用英语作为标准的沟通媒介。而计算机的发明,新科学技术的使用又使英语变得更为普及。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技、文化、经济、政治领域,国家发展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将英语作为指定的标准沟通媒介。


  对于英语使用者而言,准确使用语法和掌握丰富的词汇是基础,如何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就必须要考虑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境,即准确使用语言意义。在复杂多元的交际场合下,培养良好的心理语言分析能力和社会语言分析能力,通过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不同的特定语言,是培养良好交际能力的必备技巧。而在英语使用过程中,通过运用心理语言,能快速将交际语境、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交际者双方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完美融合起来,使交际双方能快速达成交际目的。


  二、心理语言学在英语语言学中的应用


  (一)心理语言学简介


  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主要由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两方面的内容构成,是语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方向是人类在交往中如何更有效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如何使心理语言成为语言活动中的感性补充,如何在实际交往中将行为活动、心理活动与言语活动有效结合,以及心理语言系统涉及哪些方面的理论。言语产生、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课题。


  (二)英语的地位


  语言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用于交流和表达思维的一种重要工具。语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演化和发展,衍生出多种语言体系。荷兰学者亚伯拉姆・德・斯瓦安把语言体系分为边缘类语言和中心类语言。边缘类语言是指曾经存在过或仍然存在的、在极小范围内传播使用的语言;中心类语言则是被大多数人使用并传播的语言。中心类语言按使用人群和广度,包括汉语、英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日语、西班牙语等等,在此基础上,斯瓦安又提出“超中心语言”的概念,并且认定英语为唯一的“超中心语言”,这一观点目前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Carroll(1955)将语言定义为:“astructuredsystemofarbitraryvocalsoundsandsequencesofsoundswhichisused,orcanbeused,i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byanaggregationofhumanbeings,andwhichratherexhaustitivelycatalogsthethings,events,andprocessesinthehumanenvironment.”从中我们可归结出语言的三个特性:结构化(structured)、工具性(usedi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社会现象(catalogsthethings,eventsandprocesses)。


  (三)语言的使用


  语言控制结构、语言的工具性、语言的社会意识三个特性构成了语言的有机整体,是以社会为基础而不断完善更新的社会性交流工具。语言不仅仅是词汇堆积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还包含着社会意识和语言文化,它的含义并不是固定而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单词或词汇,本身便融合了不同的社会含义。如果将语言本身视为一种物质外壳的话,它所包含的抽象理论使其本身成为了一种思想。多数人在英语使用过程中,片面注重语法、词汇和使用方法,没有很好地了解语言作为思想、文化载体的使用技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语言的有效性。


  O’Connell认为“说话是一个逐步理出思绪的过程”。表述者在开始阐述表达之前,并不知道自己将会用什么样的语词来进行表达,因为在表述交流的过程中表述者往往会根据听者的反应、第三者的干预、自身思维和情绪的变动对表述的方法、方式以及所使用的词汇进行调整。所以O’Connell又说:“我们所说的话,从来不是最后一句话;我们永远是在事情的当中,永远没完没了。”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交流的双方永远在摸索着如何进行合适而恰当的表达。这种交流的过程,不同于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的交流模式,只有交流双方对语言的时间性、动态性与社会性形成共同感知的时候,才能快速达成交流的目的。在不同的语境下,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视交流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的不同,采用恰当的语言组合,使之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和思想,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重要原则。


  (四)运用心理语言学提升英语使用能力


  1.心理语言学模式对英语阅读的影响。阅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模式,它与双方面对面通过行为、心理、言语交流获得信息不同,阅读是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心理环境等要素,通过联想、猜测、心理感受等方式,对词、句、篇进行破译和理解。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心理语言学家对阅读过程的心理模式建构提出过不同见解和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arroll――1964,Hockberg――1970,Mackworth――1972,Levin&Kaplan――1970,这些见解和定义在不同时期或多或少对英语阅读教学产生过影响,其中影响力最广泛的是Goodman在1967年所提出的“阅读过程是心理语言的猜测(psycholinguisticguessinggame)”这一定义。在这种猜测游戏中,将语言视为一种包含不同属性的符号,“读者尽可能把作者已经编码的信息重新构建为一种图示(graphicdisplay)”。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个主动接触的过程,而并非自上而下的单向活动(从文本到读者即自下而上bottom―up)方式。阅读是作者、语言、读者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首先接触材料信息,再对其中包含的信息进行语言分析、概念连接、意念联想,接着将解读出的信息输入大脑进行验证、组合、判断,最终得出逻辑性完整的结果。阅读本身是一种不断猜测推理的行为,是“作者―作品―读者”循环交流的过程,要求读者对作品信息进行准确分析,并与作者信息进行连接和联想。读者本身的背景知识面、语言感知能力、符号辨识能力是阅读成功与否的关键。ISl阅读过程可以分成同时发生的两个步骤:自下而上(Bottom-up):自上而下(top-down)。前者属于被动猜测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读者合理运用自已所掌握的知识,对作品中包含的信息进行猜测、分析、判断、处理。后者属于先期预判模式,又称为“概念驱动阅读”。与前者不同,它要求读者首先在头脑中构建出一般性推断模型,再从作品中提炼出相关信息来确定推断的合理性,逐步使结论与作者意图相吻合。以上阅读过程,要求读者必须具备相关背景知识、语言感知和分析能力,否则在阅读中将不可能完成对作品的准确分析和推论。


  2.写作的心理语言学模式。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情感、思想表达的方式,一篇作品从立意到完稿,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是立意选材:作者在头脑中确定自己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选择什么样的体裁进行创作。第二是语言构思:确定采用的语言形式和思维层次。第三是创作加工:把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通过头脑加工,转换成文字符号进行表达。写作传递的是单纯的心理语言信息,它的心理语言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写作意识。意识是现实赋予人的心理现象的总体,分为知性、理性、感性、意志等,人的意识具有唯一性,世界上没有意识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受环境、际遇的影响,意识也是变化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作者的作品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意境。


  第二,写作思维。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智能活动,是一系列复杂心智的计算过程。在写作当中,经常运用到的是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人们通过对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得出心理感受,运用文字载体以各种手法将它形成为作品,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完成一系列的心理传递过程。


  第三,写作想像。想像是一种特殊的高级思维形式。通过想像,可以对已有的素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形成新形象,这种新形象往往隐藏着作者的某种心理期待。因想像题材比一般性的文字或图案符号更难于让读者理解,在语言表达上,需要作者采用逻辑严密的表达方式,使读者理解作者意图时不出现偏差。


  第四,写作情感。情感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感受,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人的情感意识可以通过行为、语言、情绪传递给他人,他人通过猜测、感知、预判、分析等方式,对信息作出反应。写作情感是高级的心理活动,作者将情感含义注入到文字符号的外壳里,读者通过解读文字符号所包含的内容,获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基于心理语言模式理论,在英语写作中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书面语言能力。准确运用文字符号,使书面语言包含的信息准确无误,不出现歧义。(2)强化语言理解能力。重视符号信息的关联性、逻辑性、排他性,有助于读者对接收的符号信息进行有效分析、组合、判断,准确领会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含义。(3)培养语篇解读能力。使词、句、篇中的文字符号意义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关联,使读者通过对作品的概念联接、理解整合、通篇解读,更准确有效地领会语篇含义和作者意图。


  3.听力理解的心理语言学模式。在交流中,听力理解是把知觉感受和语音信息相结合的过程,但听力语言存在未知性和即时性,无法使信息全面完整地保存印证。与书面语言不同,听力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循序渐进的,听音者通过预判、筛选、组合、验证、证实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来获取信息。听音者对听力信息的理解和反应,与听音者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及语言知识水平高低有关。


  心理语言学家将听力理解分为三种模式,即“自下而上”(bottom-upprocessing)模式、“自上而下”(top-downprocessing)模式和“互动”(interactiveprocessing)模式。“自下而上”模式指听音者将获得的语音信息进行切割,按照切割语音单元依次对语音信息进行辨识和理解。“自上而下”模式指听音者运用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对获得的语音信息进行结构性分析、层次性分析、概念性分析,将分析获得的信息快速整合成信息结论。“互动”模式指听音者将掌握的背景知识与语言信息交互影响交互印证的动态过程。依据以上理论,听音的过程就是把知觉和声音语言结合分析的过程,除了要求听音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外,还受心理、感知、记忆、分析等因素的影响。


  英语听力理解是对语音符号信息进行分析构建的过程,要熟练掌握这一心理活动,就必须加强认知心理学的培养,充分掌握不同语境环境下语法、语音、语速、音调、语义的使用技巧。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语境的制约性来进行语言信息传递。第一,加强语音语境的培养。在特定的语境环境中,不同的语音符号所包含的信息和感情色彩各不相同。语音不同的使用方式,决定听者是否能理解领会真实语义。第二,加强语义语境的把握。在语境中,同一语义以不同语体方式进行表述,可以向听者传递出某种特定的信息。正确把握语义在语境中的含义,才不致作出错误的回应。第三,加强情景语境的理解。在不同的场合、对象、时间、地点、人际关系等情景下,充分理解情景要素之间的关系,将语义与情景融合关联,进而推理出正确的语言概念,及时调整语言、行为状态。


  三、结束语


  一直以来,理论语言学的研究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思想本体性、社会交往工具性的功能,或者说没有结合语言学的社会意义整体性地开展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将社会心理学和语言学融为一体,强化对人类社会心智和思维的研究运用,掌握人类语言的使用规律,对丰富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提升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提高英语语言的教学和运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