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调适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6 17:47

摘要:

  摘要:大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都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一旦适应不了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衡现象,有的人甚至整个大学期间都调整不过来,使得很多大学生即使毕业之后也难以摆脱这种心理阴影。本文从大学新生入学后的不适应表现入手,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调查研究、入学适应性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方面对新生的心理调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并对高校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提出了建议。  关...

  摘要:大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都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一旦适应不了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衡现象,有的人甚至整个大学期间都调整不过来,使得很多大学生即使毕业之后也难以摆脱这种心理阴影。本文从大学新生入学后的不适应表现入手,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调查研究、入学适应性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方面对新生的心理调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并对高校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适


  作者:张玉刚,林伟英


  大学新生由高中升入大学,由于学习、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目标追求的提升、社会地位的变迁和他人对自己看法的转变,心理较高中阶段有了很大的改变。据调查,大学新生面对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表现出众多的心理不适应问题。其中,因为环境改变而出现的心理失衡现象尤其突出。这些问题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也是心理适应期的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大学新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调试和干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的心理干预机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笔者就大学新生容易出现的心理不适应问题及其原因作一概述,并对相应的对策措施作一探讨,以期促进国内高校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一、大学新生心理不适的表现


  1.对大学认识的偏差。


  不少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大学生活了解甚少,往往凭借自己的想象,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和浪漫,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进人大学后,他们一旦发现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理想的大学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便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也很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衡心态。于是就会表现出时间安排不合理、生活规律紊乱等适应障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或者感觉挺忙但没有什么收获,长此以往就容易使他们对大学的认识产生偏差,失去了奋斗目标和信心,产生了“得过且过”的念头,导致学习生活质量的下降。


  2.学习目标迷失。


  对新生而言,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是一种全新的。在这里,没有了高中阶段的紧张与忙碌,更没有高考的巨大压力,摆脱了老师与家长的监控与督促,他们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松弛感,希望开始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部分学生因为报考志愿调剂入学而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则从一入学就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各种社团活动上,还有的则开始享受花前月下的浪漫,甚至“忙”得课也不上、作业也不交,只是抱着“60分万岁”的想法干自己的事情。他们自以为考上大学就相当于拿到了“终身保险”,没有及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因而学习态度很不端正,行动也很盲目。


  3.学习心态偏移。


  由于教育体系中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部分来自中东部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有了一种基础好的优越感,这种骄傲、自满情绪的存在,使之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导致学习状态的持续低迷,长久下去,学习成绩也逐渐下滑。对于来自西部偏远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的不足,在教育背景、综合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上与来自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同样升入大学,但是内心开始就有一种自卑感,甚至一次小的测验就可能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他会发现即使自己付出很多努力,学习成绩仍然停滞不前。因此他们学习目的编离,将精力重心转移到看小说、上网、打牌上,这就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正常的心态,甚至产生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另外,由于大学时间相对宽松,一些同学被网络的神秘所吸引,对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特别是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整日沉迷于色情、暴力、游戏中,造成精神恍惚,出现精神或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4.主客观因素所导致的心理不适。


  大学新生在生活、学习、追求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心理挫折,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如由于社交、口才、文体等方面才能的欠缺,许多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很强的学生自信心产生动摇,自尊心受挫。大学生中有少数人因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而陷入孤独和苦闷之中,或者搞得关系很紧张,对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持被动态度,这使得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变得自卑、退缩、怯懦,对自己的言行谨小慎微或是过分自傲,否定他人,自私、高傲、孤僻等不良性格都会给人际交往造成障碍。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缺乏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不懂得尊重他人,而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足够重视与关心。2009年入学的大学生中,大多为90后,独生子占90%以上。这些学生由于他们家庭、社会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性格和心态,表现出许多突出、严重的新问题。


  二、对策与措施


  1.调查研究。


  首先,进行新生适应性调查和心理健康测试。通过对大学新生适应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尤其针对刚入学的前3个月的适应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分析出当前新生的适应现状及不适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加强新生适应性活动。也可以通过专门机构(如近年高校普遍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和运用先进计算机软件开展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新生心理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并结合新生的特点和心理测试的结果,建立一种“专业咨询与辅导员引导”相结合的咨询辅导模式,对新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减轻压力,为他们提供倾诉烦恼的机会,解决入校后在大学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学习、社交、情感、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其次,在发挥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热线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重发挥好阳光使者、心理健康联络员等朋辈心理的积极作用,建立宿舍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联络员与辅导员老师的有机结合和联动机制,以便对有心理不适的学生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调适。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知识讲座,举行心理剧比赛,利用展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可通过志愿活动和实践活动营造心理和谐的校园氛围。


  再次,对极少数大学新生中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情况,除及时组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外,还要及时与其家长建立联系。


  最后,要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生是高校新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这些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较差,性格往往比较内向,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落实“奖、贷、助、勤”相关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之安心学习,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信任、鼓励和肯定,而不可歧视和冷落他们。


  2.入学适应性教育。入学教育期间应组织大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学校的周边及整体环境,方便学习生活;利用新生入校之际,通过发放《学生手册》,举办家长座谈会、年级大会及新生适应讲座等,介绍学校及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籍管理规定、安全保证措施等,让家长了解学校,让大学新生知道如何让大学阶段过得更有意义,做到思想行动的同步入校。入学适应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新生学业上的引导和教育,特别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强其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其次,让他们熟悉和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下定决心为之奋斗,从根本上增强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因为学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在萌芽阶段就调试好。


  当学生行为模式转变、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后,自我激励就成为关键问题,如果缺乏参照物,就可能产生学习动能不足的问题。此时,应开展鼓励并组织新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扩大其知识面,增强其勇于竞争、与人协作的意识,培养自我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在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自身的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就会很自信,心理不适就会减少,学业也会因此而进步。


  3.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进人大学后,新生在中学时形成的优势消失,使之产生失落感,这势必影响其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做出过低或过高的职业生涯规划,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大学生活和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科学的引导新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劣势与不足。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新生一年级开设讲授主要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还可以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帮助大学新生学习、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有预见性地、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业、择业、就业能力,让大学新生赢在职业起跑线。


  三、思考与建议


  如何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其迅速、平稳地实现这一转变,不仅是当前大学新生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做好这项工作,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和谐校园建设也至关重要。


  为了促进高校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今后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形成有机系统和联动的配套网络机制,发挥多方协同作用,一旦学生有心理不适现象,就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疏导工作,防范于未然。其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除高校等相关部门对其业务素质加强培训外,自身(特别是非思政或心理专业毕业的辅导员)也应及时加强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心理辅导能力及技巧的培养,逐渐增强心理辅导工作的规范化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心理辅导水平。最后,相关部门应从理论指导、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对策服务上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为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的快速干预机制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及时有效的服务。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