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管理学论文 > 正文

规避“反倾销”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9 09:08

摘要:

  “双反”的切入点是基于实质性的损害程度而定,那么尽力规避硬碰硬的短兵相接应该属于上策。  频繁的海外出差经历中,为了挑选原产地礼物而伤透脑筋,千里迢迢带回的礼物屡次中彩“中国制造”,正如以下对白所言,牧师说:“如你所知,在世界上,上帝制造了一切!”这时候,听众中的一个小孩站起来大声说:“牧师,你错了,现在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制造!”。毋庸置疑,“中国制造”远走海外每个角落。  想必大家仍能熟记“祸...

  “双反”的切入点是基于实质性的损害程度而定,那么尽力规避硬碰硬的短兵相接应该属于上策。


  频繁的海外出差经历中,为了挑选原产地礼物而伤透脑筋,千里迢迢带回的礼物屡次中彩“中国制造”,正如以下对白所言,牧师说:“如你所知,在世界上,上帝制造了一切!”这时候,听众中的一个小孩站起来大声说:“牧师,你错了,现在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制造!”。毋庸置疑,“中国制造”远走海外每个角落。


  想必大家仍能熟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祸福相依的朴素哲学逻辑再次警示中国企业,当在海外咄咄逼人攻城略地时,有必要前瞻性地洞彻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一个重复出现的事实是,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政府的“有形魔掌”总是力图扮演失衡的终结者角色。时至今日根深蒂固的“重商主义”观念仍然主导着市场行为。有数据表明近17年来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数量折桂全球。


  对企业而言,践行“吃一堑,长一智”的智慧,有且必要。否则,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中的影响力将会日渐式微。我们有必要借鉴当年日本和韩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功范例,恪守“自己的成功并非建立在竞争对手痛苦之上”的理念。这样,企业离摘下“反倾销”和“反补贴”的标签就为时不远了。知易行难,践行这样的朴素理念需要坚毅的信念和卧薪尝胆的勇气。中国有句老话,“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下,得乎其下”。企业的发展规律也逃不出这样的定数,大凡基业长青都需要具有这样的基因。


  对于企业而言,专注于深耕挖潜的同时,还有必要养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习惯,包括强化外部信息的搜集与分析。为了规避和应对“双反”造成的“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折腾,企业需要强化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分析和研究行业及产业动态,关注竞争对手的行为。我们知道,“双反”的切入点是基于实质性的损害程度而定,那么尽力规避硬碰硬的短兵相接应该属于上策,避免由于低价导致竞争对手的过激行为。因此,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变化以及趋势成了必要的内容,同时,还有必要关注研究竞争对手的公开信息,详细分析研究其商业及盈利模式,通过其公开的报告挖掘其成本结构及利润变动情况。


  众所周知,在资本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年代,外延式的扩张将是一种商业常态。因而,跨国竞争甚至绿地投资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那么,为了规避“双反”的绿地投资,如果仍然存有“低价”的惯性,那么,“反规避”调查或者反不正当竞争的调查会成为无休止纠缠企业的幽灵。因此,转换发展的思路有助于破解这样的迷局。我们知道,商业竞争并非是“你死我活”二选一的单项选择,而竞争者的参与与良性竞争对维护行业的良性和持续业态平衡举足轻重。那种“杀敌三千自损八千”的激进市场策略可能以双输的结局收场。总之,竭泽而渔的低价竞争未必能够赢得市场。


  随着生产要素成本全球流动的现实,单纯依靠境内“红利优势”将会一去不返,中国企业必须具有一锤定音的产品和创意,这是赢得市场的基础。作者:王海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