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培养幼儿社会公德“三法”

来源:UC论文网2019-04-01 11:06

摘要:

  在当前,幼儿的社会公德教育总体上是薄弱甚至缺失的。许多家长把对幼儿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灌输知识、教授技能、开发智力上,认为幼儿只要知识丰富、头脑聪明,将来成人后就能具备竞争力、立足于社会。殊不知大量的经验和研究表明,一个知识丰富、头脑聪明的人只具备了大约20%的成功条件,而其他80%要依赖于人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品质、意志品质、社会性品质等。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公德教育的启蒙、奠基阶段,...

  在当前,幼儿的社会公德教育总体上是薄弱甚至缺失的。许多家长把对幼儿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灌输知识、教授技能、开发智力上,认为幼儿只要知识丰富、头脑聪明,将来成人后就能具备竞争力、立足于社会。殊不知大量的经验和研究表明,一个知识丰富、头脑聪明的人只具备了大约20%的成功条件,而其他80%要依赖于人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品质、意志品质、社会性品质等。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公德教育的启蒙、奠基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开始教育,幼儿就会逐渐把社会公德行为变成“自动化动作”,养成良好习惯。孩子将终身受益,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对幼儿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有一定难度。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社会公德就其实质而言是规范、是约束,这与人们随心所欲的天性是背道而驰的。比如,社会公德要求人们在人多的时候排队、轮流、等待,而人们从本性上更愿意自己抢占先机。再比如,社会公德要求人们在公共场合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而人们从本性上更愿意让自己舒服一些。这就是我们会在幼儿园和社会上经常看到小朋友之间、人们之间发生争执、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幼儿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公德的规范、约束性质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自我控制能力,而处于成长期的幼儿,其自控能力比较薄弱。他们也许明白事情的道理,但事到临头,往往会由于行为冲动而发生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


  对幼儿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榜样示范法


  众所周知,家长、教师往往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常常认为家长、教师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因而会经常模仿。这就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注意言传身教。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有些孩子随地吐痰、乱扔东西……这些作为往往都是家长“榜样”的结果。因此,要使幼儿的举止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家长就要做出表率: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必要的情况下排队等候,不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对人尊敬、礼貌、友好、关心,尊老爱幼……这种无声的教育,往往比家长专门拿出时间进行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表现通常能折射出家长的社会公德水准。总之,只有家长发挥正面的表率作用,幼儿才有可能成为举止文明、有教养的人。


  讨论法


  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认识。当幼儿对某一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后,其行动就比较自觉。比如,当幼儿认识到由于不排队、拥挤有可能导致踩踏、伤亡事故后,他才有可能采取自觉排队的行为。幼儿对社会公德有一定认识后,才能把它内化,然后做出自觉自律的行为。当家长告诉幼儿某条社会公德时,一定要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幼儿弄清楚形成这条社会公德的道理,否则幼儿常常就会当耳旁风一样,行为上依然如故。与幼儿讨论社会公德,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自觉的行为,还能使幼儿产生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觉,提升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尤其是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即:高自我价值感水平导致高成就行为,低自我价值感导致低成就行为。因此,幼儿自我价值感的提升会促使他们更好、更自觉地去遵循社会公德。讨论法是包括公德教育在内的一切规则教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体验法


  幼儿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明白尊老爱幼等道理,但仍会做出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加深幼儿的认识。如何加深幼儿的认识呢?幼儿的认识与行为之间往往是以情感为中介的。也就是说,往往是经过幼儿亲身体验的事物,才能触动其情感;触动了情感的事物,认识才有可能加深;认识加深了,行为才有可能自觉。要加深幼儿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就要加强其体验。这就要求家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随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有目的地抓住典型案例,对幼儿进行有力度的教育。例如,当幼儿本人或周围的人被果皮滑倒而受伤时,适时向幼儿讲解“不随地乱扔东西”的公德,幼儿就会很容易记住并遵循这条公德;看电影时,有人大声喧哗而使幼儿听不清时,适时向幼儿讲解“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的公德,幼儿会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像任何规则、道德、公约一样,公德表面上有行为规范性和约束性,实际上它还兼具互惠性和公益性,让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是很重要的。比如,排队等候,表面上看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如果大家都无秩序地拥挤,可能达到目的所需的时间更长。这就是公德的互惠性和公益性。有句公益广告语“尊重老人就等于尊重我们的明天”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让幼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体验社会公德的两重性,是促使幼儿自觉形成社会公德行为的有效手段。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