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金融论文 > 正文

让人身保险回归本源

来源:UC论文网2019-04-02 17:30

摘要:

  今年5月,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以下称“134号文件”),规范并调整了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也就是从产品源头进行把关,强调人身保险产品要回归保险保障本源。  134号文件要求,对已经审批或备案的产品,保险公司需在10月1日前完成自查和整改。这意味着,或将有一批产品,因整改不到位而停售。  而产品停售,在保险市场历来都被视作一个促销的好手段。于是,少数...

  今年5月,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以下称“134号文件”),规范并调整了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也就是从产品源头进行把关,强调人身保险产品要回归保险保障本源。


  134号文件要求,对已经审批或备案的产品,保险公司需在10月1日前完成自查和整改。这意味着,或将有一批产品,因整改不到位而停售。


  而产品停售,在保险市场历来都被视作一个促销的好手段。于是,少数保险业务员利用民众不了解政策、缺乏保险知识这一点,假借134号文件进行销售误导,鼓动民众“要买趁早”,在10月1日前“下单”才不吃亏。一时间,市场上出现了对政策的刻意曲解,以讹传讹,各种谣言满天飞。


  吸烟者保费将更高吗?


  134号文件确实提到:支持并鼓励保险公司在定期寿险�a品、终身寿险产品费率厘定时,区分被保险人健康状况、吸烟状况等情况进行差异化定价。


  其实不仅寿险产品,包括重疾险、医疗险等健康险,在定价时都会考虑健康状况、吸烟状况这些因素。买过保险的都知道,投保单的询问事项里一般都会有是否抽烟这一项,如果吸烟量比较大的话,加费很正常。


  但是,询问投保人的健康状况和吸烟状况,目前大都是以健康问卷的形式进行,如果投保人刻意隐瞒抽烟与否,保险公司就难以通过问卷形式了解清楚。


  如果想差异化定价,健康问卷肯定是不行的,要准确区分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经常吸烟者和不经常吸烟者,只有进行体检。在以用户利益为先的时代,显然短时间内无法实施,尤其是在网销产品上。


  要提醒大家的是,吸烟影响身体健康。即使现在投保时无法根据是否吸烟区分保费,但是吸烟带来的影响会在其它健康指标方面显现出来,可能导致拒保或加费情况出现。


  甲状腺癌将纳入轻症疾病吗?


  现在甲状腺结节激增,甲状腺癌患者也随之增加。甲状腺癌如果纳入轻症疾病,确实让很多人担心。


  不过无须担心,甲状腺癌没有纳入轻症疾病。134号文件中根本就没有提到甲状腺癌的事。


  甲状腺癌是属于恶性肿瘤,而恶性肿瘤的定义是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制定的,保险产品设计时必须遵照这个定义。


  投保数据将与社保卡关联吗?


  “社保卡要是借给别人开药看病,持卡人再买保险时很可能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而被拒保!”这个说法完全不对。134号文件中没有任何有关社保卡的内容。


  其实像这样的说法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到目前为止,全国的社保数据都还没有整合起来,要想跟投保数据整合到一起,绝非短时间内能实现。


  要提醒的是,虽然投保时保险公司不会主动去查社保数据,但理赔时就不好说了。如果自己的卡被别人用了,保险公司查到后怀疑你投保前就有什么病,那么会给理赔带来麻烦。大家切记,自己的社保卡自己用!


  本人保费将与直系亲属健康状况挂钩吗?


  “直系亲属健康指标不佳,投保人保费要提高”,这是无中生有。这个说法是建立在“投保数据与社保卡关联”的基础上:即保险公司能查到投保人全家的社保数据。否则,投保人的直系亲属健康状况,投保人不主动说明,保险公司是难以了解的。难道一个人买份保险,还要拉着所有直系亲属去医院做一次体检?


  现在的投保单里,确实有针对直系亲属或家族的询问事项,这主要是考虑一些遗传病或家族病,以此判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这个说法不准确!


  “分红险要保单满5年才可以给付首期生存金,生存金给付不超过已交保费的20%,万能账户不得以附加险形式出现。”这个是不是谣言?


  不是!不过,这个不是针对分红险的,而是针对一些年金险或两全险。


  有一些保险经纪人利用“保单满5年才可给付首期生存金”进行销售误导,他们的话术是:前5年不再返钱了,肯定会影响后期的收益,所以要赶紧购买。


  貌似有理。但事实真会如此吗?


  举个例子:134号文件实施前,“一年交1万,交10年,保障终身,然后每年返还3000元,返至终身”;134号文件实施后,“一年交1万,交10年,保障终身,然后从第五年开始每年返还3000元,返至终身”。如果真是这样,很明显投保人吃亏了,因为前面几年没有返钱啊。


  但是,如果是“一年交1万,交10年,保障终身,然后第五年一次性返还10000元,从第六年开始每年返还3200元,返至终身”,那投保人有没有吃亏?事实上,已经有保险公司的开门红产品就是这么设计的。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客户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如果你真想买的是保险,而不是所谓的理财产品,那5年的限制对你来说没什么影响。


  要不要因为停售而抓紧购买?


  现在已经11月,很多谣言已不攻自破。


  谣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从。希望大家在此后遇到类似情况,不可轻信谣言,仔细分辨。自己不了解时,尽量抽时间阅读政策文件或者媒体上的专业分析,对相关信息有一个辨识度,在与保险经纪人沟通时就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力,做到了解明白后理性投保。


  针对以产品停售来促销这种现象,专业人士提醒大家几点:一是不要因为停售而抓紧购买,大家应该相信,通常某个产品停售后,市场上一定会有新的、更好的产品来替代。二是有好的产品且适合自己,可停售前购买,但切忌跟风,因为保险需要个性化设计,需咨询真正的专业人士。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