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金融论文 > 正文

认知词汇学

来源:UC论文网2019-04-02 17:38

摘要:

  提要:本文在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提出认知词汇学,重点阐释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内容,以期为词汇学研究提供一个可行的学科研究框架。  关键词:认知词汇学;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0)05-0031-5  1认知词汇学的研究原则  1.1认知词汇学的学科定义  在讨论认知词汇学的研究原则之前,有必要对其学科地位进...

  提要:本文在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提出认知词汇学,重点阐释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内容,以期为词汇学研究提供一个可行的学科研究框架。


  关键词:认知词汇学;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0)05-0031-5


  1认知词汇学的研究原则


  1.1认知词汇学的学科定义


  在讨论认知词汇学的研究原则之前,有必要对其学科地位进行界定。词汇学研究一般在语义学框架下展开。CL以语义为研究核心,因此,有认知语言学家主张把词汇学、形态学和句法学放在语义学下讨论:词汇学偏重意义和概念;形态学关注复合词或语法单位的构件;句法则更多关注概念组配及事件表达的方法,词汇、词法、句法构成一个连续统。


  本文认为,将词汇、词法、句法视为一个连续统符合CL的基本立场,但把三者统放在语义学下处理有失偏颇,似乎把语义学等同于CL,不免有落入“CL和认知语法完全就是语义学”之嫌。Langacker(1987)强调,将语言单位视为连续统并不阻碍对其内部成员作独立研究。王寅(2006)也曾明确提出,CL的分支学科应该包含认知音位学、认知词汇学、认知词典学、认知语法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据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将认知词汇学单列处理,这样有利于对词汇系统作出深入细致、全面统一的研究。


  作为CL研究的一个分支,认知词汇学应遵循CL以认知和语义为重点的核心思想。认知和语义是词汇形成的内在动因,其外在形式必然受到认知和语义因素的驱动。本文从CL的视角将认知词汇学权且定义如下: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以CL基本原理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通过体验性、概念化、范畴化、概念融合(隐转喻)、意象图式、识解等认知方式对词汇的构成方式及语义系统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学科。


  1.2认知词汇学的研究原则


  作为CL的一个分支,认知词汇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CL的基本原则应该一致,即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以CL基本原理为出发点,体现CL的概括性承诺和认知承诺,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通过认知方式对词作出统一解释。


  不少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1987,Croft&Cruse2004,Evans&Green2006)对CL的基本原则作出过概括。本文将其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1)语言能力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语言的形成和理解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3)语义结构是概念结构,概念结构是知识的表征,具有体验性;(4)意义表征是百科知识性的;(5)语言知识源自使用。以上原则既体现了CL的三个主要研究目标:语言知识如何表征,语言如何习得,语言如何使用;也反映了CL的核心观点:语言不是现实经验的直接映射,而是要经过认知这个中间过程的加工处理。


  认知词汇学首先应该遵循以上基本研究原则,因为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但词汇具有从大量用法事件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和意义上的共性特征,是去语境化(decontextualization)、图式化(schematization)的规约语言单位,因此,认知词汇学的研究原则应有以下特殊性:(1)词汇范畴的内部结构与认知范畴的结构之间存在极大的相似性;(2)词义是概念结构,具有体验性和百科性;(3)词汇形成与身体经验和认知方式相关;(4)词汇形成是一个心理固化和约定俗成的过程,也是一个语法化过程;(5)词汇搭配与人类基本认知方式相关。


  例如,从认知分析法看,“母亲”一词的认知域至少应该包括“生殖域、遗传域、养育域、婚姻域和谱系域”;而“父亲”则包括“遗传域、养育域、权威域、婚姻域和谱系域”。这些认知域共同构成“母亲”或“父亲”的复杂概念结构,形成它们约定俗成的抽象概念。当这个复杂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得到凸显成为激活区(activezone),就可能形成词语的动态词义。在“亲生母亲”、“母校”、“母亲节点”(mothernode)中,“母亲”的复杂概念结构的不同认知域被激活,从而形成了对它的不同解读:“亲生母亲”凸显“生殖、遗传”概念,而其余则是隐喻、引申用法,分别凸显“养育”、“谱系”概念。


  2认知词汇学的研究方法


  CL强调语言的非自治性,语义与人类身体经验、百科性知识、认知方式等有关,并且随着CL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研究方法也逐渐多样化,比如对比法、语料分析法、心理实验法等(Gonzalez-Marquez,etal.2007)。认知词汇学和CL及其他分支的研究方法有交叉之处,但由于词汇的独特性,认知词汇学研究方法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词是从许多用法事件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词汇学的多数结论是在大量例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比如词义的类型、多义词网络等。同时,词汇研究也不容忽视理论思辨,运用概括性来推导词汇形成和理解的过程。(2)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共时研究关注词汇某个时期的现状,重在把握某个时期词汇的特点;历时研究关注词汇的历时发展,重在把握词义的变化规律。二者结合的研究方法能更好地兼顾静态与动态分析,有利于对词汇系统的整体把握。(3)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定量法包括采用语料库、实验等方法,获得统计数据,建立理论模型,有利于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把握。定性研究则是凭研究者的直觉、经验及借助文献研究,对研究对象作出类似于性质方面判断的一种方法。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有利于对词汇系统的整体把握。(4)跨学科研究方法。CL认为,语言既是基于身体经验和认知加工的产物,又是人类认知的工具,是建立在与其他认知域相同的构建原则之上的,体现了心理、社会、文化、物理等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词汇研究有必要在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跨学科领域展开。


  3认知词汇学的研究内容


  认知词汇学是CL的一个分支学科。从宏观上讲,认知词汇学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寻求词汇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比如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式、心智空间、ICM,ECM,CM,框架、隐喻、转喻等。微观上讲,认知词汇学的研究内容应体现CL的基本原理:人类在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进行范畴化,建立范畴,每个概念对应于一个范畴,同时形成意义,然后将其固定于词语之中,形成了语言(王寅2006)。因此,认知词汇学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描写词汇范畴的内部结构,分析词义关系,探析词的理据、词义的变化,解释词的搭配关系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词汇范畴的内部结构;(2)一词多义现象;(3)词的理据性;(4)词的语法化;(5)词汇搭配现象。这5个方面形成词汇研究的一个有机整体。


  3.1词汇范畴的内部结构


  词汇范畴的内部结构研究是词汇学研究的关键。CL批判经典范畴观,认为范畴并非由充分必要特征决定,而是建立在相互交错的相似性网络之上,范畴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与非中心之分,词汇范畴的内部结构也得到重新审视。认知词汇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认知范畴与词汇范畴的结构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似性,有时,即使词义不能形成典型范畴,也会以临时范畴的形式来表现,因此,词汇范畴内部结构可通过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辐射性网络范畴进行描述。


  范畴化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活动,基于范畴化能力人类得以认知世界并赋予芜杂世界以次序。范畴化是范畴、概念和词语形成的认知基础,范畴化而来的范畴作为层次性概念系统存储在心智中,构成我们的心理词库,并通过层次性词汇系统表达出来,这是人类认知世界,并对其进行储存和记忆的有效方式之一。依据范畴的上义、基本、下义三个主要层次,词汇范畴也可大致划分为上义层次词、基本层次词、下义层次词,它们通过相似性关系、图式-例示关系、部分-整体关系等构成一个相互交错的词汇网络。从图式-例示关系看,词汇应该产生于与其例示的熟悉度,如图1。一旦新词产生并固化,就具有了图式性意义,表现出能产性,例示可通过具有图式性意义的词汇得以创造,即原型-拓展,如图2。基于这些关系,词汇范畴形成一个相互交错的网络,帮助人类处理新信息和存储旧信息,如图3。


  例示的相似性促使词汇的固化过程。比如“铆钉锤”、“起钉锤”的相似性在于都具有[钉锤]这个概念,高频使用使得这个概念产生心理固化,归约为一个语言单位“钉锤”。随着科技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表达式,比如“气动铆钉锤”、“防爆起钉锤”。这样通过图式-例示关系,就可能形成一个“钉锤”―“铆钉锤”、“起钉锤”―“气动铆钉锤”、“防爆起钉锤”……的垂直层级关系(如图4)。新词语在这种关系中不断产生,而旧的表达式可能在高频使用中获得心理固化,在言语社团约定俗成,成为一个语言单位,进入词库。当然,如果将[锤]这个概念抽象为一种实体,那么,图式化的一端即可表示为[名词],从而和语法范畴联系起来。


  基于相似性或隐喻,词汇可能从原型表达拓展出新表达式。比如tree→syntactictree,familytree,happinesstree,etc.Syntactictree这个表达式是基于与[TREE]这个概念的相似性而产生的[SYNTACTICTREE]概念;familytree是基于与[TREE]这个概念的相似性隐喻扩展出生物学上的[FAMILYTREE]的概念……这种拓展关系表现出一对多的关系;happinesstree下的虚线表示图式的能产性,tree一端的虚线表示tree可能是另外一个图式拓展或例示,可能延展成为句法、语篇中的一个单位(如图5)。通过高频使用,有些表达式可能固化为语言单位,有些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总体上,从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辐射性网络范畴等角度进行词义范畴内部结构研究的成果并不少见。例如,Lakoff(1987),Taylor(1989),Ungerer&Schmid(2001),Anelo(2005),袁毓林(1995),王寅、李弘(2003)等。此外,2007年CognitiveLinguitics第二期专门刊登了十余篇从CL视角研究词义范畴内部结构的文章。


  3.2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是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持语言自治观的词汇学研究者认为,语言是一个自治系统,因此仅在语言内部寻找语义及语义关系。CL则认为语言是一个非自治系统,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词义被视为概念现象,一词多义反映了心智中的概念组织和认知方式。扩展语义、形成多义网络的认知方式主要有意象图式、概念化、原型理论、隐喻转喻机制、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等。它们既发生在字词层面,也出现在句法构造层面,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类的概念网络,从而也就形成了我们的语义网络。


  有些学者在CL视域中对词汇多义关系进行理论阐释,比如Lakoff(1987),Taylor(1989),Bartsch(2002)从隐喻、范畴化视角对多义现象的研究;林正军、杨忠(2005)对一词多义现象作历时和认知解析;张殿玉(2005)用实证方法对名词多义现象作出认知阐释;赵翠莲(2005)通过实验证明多义词心理表征的发展模式。


  以上研究证明多义现象存在的普遍性,以及意象图式及其转换、概念化、原型理论、隐喻转喻机制、ICM,ECM等认知方式是词汇多义现象形成的重要认知途径,是词汇扩展意义的主要方式。


  3.3词的理据性


  CL认为,语言不是现实经验的直接映射,而是基于身体经验和认知加工形成的产物。词语是概念和意义的语言符号载体,而概念和意义是人类对现实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范畴化与概念化具有体验性特征,因此,词语也是基于体验和认知方式之上的,即词具有理据性。词汇理据与体验性、象似性、隐喻、识解、ICM等认知方式相关。王寅曾发表16篇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语言的体验性,其中一文专门论及词汇化的体验性及认知性理据。Lakoff(1987)以意象图式、隐换喻为视角,Langacker(1987)以识解为视角研究词语的认知性理据,王寅、李弘(2004)在体验哲学和CL框架下研究词及词法的成因。


  具体而言,词汇理据的探析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语音理据、语义理据和形态理据。但对汉语类语言而言,还应该考虑文字理据(许余龙2002)。词的理据性与多义性、词汇范畴的内部结构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从词的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文字理据4个方面考察,国内外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李弘(2005)以隐喻理论为背景专门探析了英汉语的语音隐喻及其分类;Benczes(2006),束定芳、黄洁(2008)研究复合词的构词理据;Lakoff(1987),Taylor(1989),Evans(2006),Cifuentes&Gentner(2006),Goddard(2002),蓝纯(2003),Cuyckens,etal.(2003),刘正光、刘润请(2004),沈家煊(2006)等通过意象图式、隐喻、转喻、CM,ICM等解释词义理据性。


  3.4词的语法化


  认知词汇学中的语法化研究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实词虚化和词汇化。词汇化是指把某个概念意义转化为词汇的过程或一个句法单位演变成一个稳固词项的过程;而传统语法化指实词变为虚词的过程,即“词类语法化”。不难看出,英语中的一些介词便是实词虚化而来的,如owingto,regarding,given,providing等。有学者(Sweetser1990)指出,英语情态动词是从实义动词演变而来,经历了从“物理力量”到“社会力量、情态力量、道义力量”的语法化过程。


  语法化与人类的认知机制密不可分。实词虚化与词汇化研究有助于词汇理据性的历时和共时研究,解释词语演变和人类认知之间的象似性规律,帮助我们认识词汇系统的构成特点及形成机制。从目前研究看,词汇化研究远远不及语法化研究深入(Brinton&Traugott2005),对二者关系的探讨还有待深入。


  3.5词汇搭配现象


  词汇搭配现象是认知词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Ungerer&Schmid(2001)认为,搭配是语言认知的主要表征方法之一。对搭配现象的多视角透视进一步表明,搭配具有心理现实性,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词汇搭配现象可通过隐喻转喻、范畴化、原型理论、家族相似性、象似性、认知模式等认知机制作出解释。例如,王寅(2001)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提出的“语义决定搭配”和“搭配决定语义”的搭配观,既肯定了语义在词语共现时的决定作用,也肯定了约定俗成的共现关系对语义的决定作用。


  4结束语


  本文以历史溯源切入,在体验哲学与CL的理论框架下提出认知词汇学,在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内容等方面作出尝试性探索,为词汇学研究提供一个可行的学科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对词汇作出统一解释。认知词汇学作为CL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与CL的基本原则一致,同时,由于词汇作为语言象征单位库中的一个特殊分子,其研究的原则、方法及内容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这样才有利于在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中对词汇进行深入、系统研究,而非表象、零散的研究,从而拓宽和加深对词汇的认识和把握,推动词汇学研究的发展。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