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谈职业素养与知识素养

来源:UC论文网2019-04-04 13:47

摘要:

  (一)2006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基础知识”试卷中的主观题题量和题型与前几年相似,也是根据教材章节设定的,除第一章“语言文字规范”是两道主观题外,其他的仍保持一个章节一道主观题。其中81、82题是根据教材第一章的内容和要求出的题,主要检验考生对数字、量、单位及标点符号、错别字的识别。其中82题的综合性更强,它在一段短文里,设置了多处不符合文字、数字、符号使用规范的问题,很多地方容易被考...

  (一)2006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基础知识”试卷中的主观题题量和题型与前几年相似,也是根据教材章节设定的,除第一章“语言文字规范”是两道主观题外,其他的仍保持一个章节一道主观题。其中81、82题是根据教材第一章的内容和要求出的题,主要检验考生对数字、量、单位及标点符号、错别字的识别。其中82题的综合性更强,它在一段短文里,设置了多处不符合文字、数字、符号使用规范的问题,很多地方容易被考生忽视。83题是改病句,属于教材中语法这一章的内容。今年这道题的难度在整个“初级基础知识”主观题部分是最简单的,所设置的几种错句形式比较容易判断。84题考的是修辞问题。85题要求考生指出一段短文中的逻辑错误。86题是古汉语及古文化常识题,该题型与2005年的相似,要求考生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并且解释带“点”的字。2006年短文的难度较2005年略容易一点。87题考的是信息检索,与2005年相比,2006年的题目更注重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


  2006年整个主观题中难度较大的是84、85两题。其中84题选录了《流浪的二胡》中的一段话,然后在这段话后面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找出这段话里面所用到的修辞手法。第二个问题是问考生,若将这段话中的“支撑”改为“支持”好不好?并要求说明理由。第三个问题是说说长句的修辞效果。这三个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让我们看看这段话里用到的修辞格。这段话的前面一句“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首先这是个对偶句,“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多的声色犬马”对“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对“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声色犬马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对“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在这个对偶句中又连着套用两个比拟句,一个是说“声色犬马”“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二是说“绮丽繁华”“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中间一句“纤道、乌棚、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是一个比拟句,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描述人的行为动作词“流浪”来描述“二胡”。第三句中“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凡夫俗子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与第一句的修辞手法类似,它首先是由“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凡夫俗子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与“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构成对偶句,这两个句子又分别套用两个连用的比拟“流浪的二胡”“只是……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是……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由此可见,这段话用到的修辞手法不仅多,而且还很复杂。有辞格的连用,还有辞格的兼用和套用。所以,要想完整、准确地回答好这段话里面所用的辞格,有相当的难度。第二个问题是问考生若将这段话中的“支撑”一词换为“支持”是否妥当,并要求说明理由。回答是否妥当这个问题很容易,可要说明理由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要想说清楚理由,考生必须对汉语近义词的词义及其使用效果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而要能做到这一点,需要平时作大量的积累,这是一件比较难以做到的事情。这道题的第三问也是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因为长句的使用效果,往往是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来。单独一个句子放在这里,要考生进行分析,这就要看考生如何运用所学的有关长句子的修辞效果的理论来分析具体问题。不过,尽管很难,如果考生看过配合考试所编的教材,回答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做到。


  2006年的逻辑题相对前几年来说出得比较贴近实用。它不再考书本上纯逻辑概念和知识,而是将考题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所选短文较容易读懂,文中的不当之处也易发现,对考生来说,这一题的难度在于如何紧扣逻辑知识来分析归纳这些句子所犯的错误。


  (二)


  从2006年的卷面情况看考生所反映出的问题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知识结构的不平衡。这种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又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考生与考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有的考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试卷上所有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并且准确率达到80%。有的考生则只能回答30%左右的问题,还有一小部分考生几乎不能动笔。二是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汉语言知识掌握得不全面。这部分考生中的大多数人“语言文字规范”“语法”部分知识要比“修辞”“逻辑”“古汉语”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好一些。有少数考生或“修辞”或“逻辑”或“古汉语”方面的知识比其他部分的知识掌握得好一点。第二,审题不仔细、不严谨。这种情况突出的表现在考查逻辑知识的85题。该题要求考生找出短文中表述不当的句子,并指出所犯错误属于哪一种逻辑错误类型。很多考生找出了错误,但在分析错误类型时却没有紧扣逻辑知识,很多考生运用词汇、语法知识来分析句子的错误类型。比如该文最后一句话是“……不会不为我所取的成绩而感到不高兴”。很多考生都知道这个句子有错误,但指出错误类型时却没能紧扣题目要求,用逻辑知识来分析问题。有很多考生用“用词不当”“否定词不当”,或“双重否定使用不当”等归纳语法错误类型的表述。有的考生甚至回答为“太��嗦”。严格地讲,这些表述都没有扣紧题目的要求。“用词不当”“否定词不当”“双重否定使用不当”这些表述,一般适用于对语法错误的分析。这个句子的错误,用逻辑知识表述应为“否定误用(或误用否定)”。考生之所以出现“用词不当”“否定词不当”“双重否定使用不当”这样的答案,就是因为对题目要求思考不够造成。第三,从卷面反映的情况看,有一部分考生不仅仅对资格考试“初级基础”教材不熟悉,而且中小学汉字书写基础不扎实。卷面上出现了不少让人难以理解的错误。比如不少的考生把“矛盾”写成“矛盾”,把“边疆”写成“边疆”。像这类的错别字五花八门,在试卷中还不少见。有的则是回答问题时极随意,如上文提到的分析“……不会不为我所取的成绩而感到不高兴”这句话的逻辑错误时用“太��嗦”这样的表述。还有的则是先回答“用词错误”,然后写上“排中律”,让人看后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这实质上反映了考生在最基本的文化素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


  一年一度的资格考试结束了,从考试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考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资格考试正在对从业人员基础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对“初级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这些问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般考生都认为自己即将从事的是出版行业,汉语言基础知识在这里的用处不大,只不过为了取得从业资格,走走考试这一过场。这一认识说明他们对即将从事的这个行业的特点认识不够全面。


  出版是一种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活动。它是一门学科,是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语言文字学、文学等多种学科。作为出版工作者,固然要掌握出版学科的基础理论及技能,构建完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但基本的知识仍然是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是人类思想和知识的载体,出版离不开语言文字。一方面,图书、报刊起着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出版物一经发行,读者甚众,影响非小。另一方面,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无论审稿、改稿还是校稿,都与语言文字紧密相连。因此,出版工作者特别是编辑人员,除了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外,都应该先过语言文字关,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做到既能读懂文稿、正确地判断文稿的价值,又能提出修改意见、动笔修改文稿。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全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榜样。”新闻出版工作者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要使生产的产品成为优质的精神产品,重要的一点是把好语言文字关,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准确、有效地传达思想和知识信息,为全社会做出榜样。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我们准确、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编辑家刘叶秋先生在《编辑的语文修养》一书的自序里说道:“不论什么专业的编辑,都应该有这方面(按:指语文)的常识。尤其是科技书刊的编辑,更需要于此补补自己的缺欠,以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的能力。”由此可见,对于从事出版的从业人员来说,汉语言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程度,既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素养,同时也能表现一个人的职业修养,所以掌握好汉语言文字基础,是一个从事出版业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最起码的,也是必须的条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