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管理学论文 > 正文

“生态型领导”模式与领导科学建设

来源:UC论文网2019-04-08 09:54

摘要:

  [摘要]传统的领导体制、领导模式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要借鉴“生态型领导”理论的精华,丰富和完善我国领导科学理论。[关键词]生态型领导;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D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4)06-0019-02  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在创新。我国领导科学发展要结束在低水平上的徘徊,必须借鉴领导实践与领导理论中的新观念、新思维,并以此为新的平台实现持续发展与...

  [摘要]传统的领导体制、领导模式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要借鉴“生态型领导”理论的精华,丰富和完善我国领导科学理论。[关键词]生态型领导;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D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4)06-0019-02


  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在创新。我国领导科学发展要结束在低水平上的徘徊,必须借鉴领导实践与领导理论中的新观念、新思维,并以此为新的平台实现持续发展与创新。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的“生态型领导”模式,就是一个新的领导理念。他认为,在传统领导观念中,领导即主管,是“英雄”和“救星”,具有远见卓识和彻底改造世界的能力,变革和创新只要依靠这些掌握实权的人即可实现。迷信英雄型领导使企业为寻找“救世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整个世界呈现出高度开放和高速发展的态势,人类实践的空间越来越大,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任何“英雄”人物只凭借自己的能力都难以把握社会的发展形势和规律,这意味着传统领导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学的领导模式,是把组织和社会发展与变革寄托在所有社会成员和组织成员身上,使处于不同位置上的人们都参与对组织和社会的共同领导,而在组织中拥有职位和权力的少数英雄人物的职责,是为大多数组织成员提供指导、帮助、服务,以不断地提高组织的整体创新能力。这样,社会组织才能不断地适应环境并自我重组,具有持久的生机和活力。


  彼得・圣吉的观点虽然是西方学者主要针对企业发展提出来的,但揭示了组织领导模式上的时弊,对我国领导理论与领导方式的变革也具有借鉴意义。少数人领导多数人,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掌握在少数掌权者手中,这种领导模式在我国持续了几千年。这种领导模式和领导理念,扩张了少数“英雄人物”和掌权者的个性空间和能动作用,抑制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个性和创造性,是束缚中华民族发展与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黑格尔说过:中国是一个十足的、奇特的东方式国家。在中国,普遍意志直接命令个人意志做什么,个人意志则照办,并毫无反映、毫无自主地服从。普遍意志就是皇帝,他的思想构成法律。皇帝是中心,一切都要围绕着他转动,一切都回归于他,国家和民族的福利取决于皇帝。在这种家长制的环境中,只有皇帝是生气勃勃、永远清醒和主动行动的灵魂。在皇帝面前,臣民们永远是未成年的孩子。中国人沉湎在(对皇帝的)一种无止境的迷信之中,这种迷信正是建立在缺少独立性的基础之上。这种陈腐的体制和观念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负面影响巨大,是导致中国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还沉浸在封建的领导意识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为人民做主的方式和途径实现的;一些领导者还在崇尚“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封建清官标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目标是人民群众的小康,不是只依靠少数领导人物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而要取决于社会主体――广大人民群众能否真正享有主人翁的权力,并具有承担社会发展重任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传统的领导体制、领导模式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借鉴“生态型领导”理论的精华,丰富和完善我国领导科学理论,实现“生态型领导”,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


  在推进我国“生态型领导”建设进程中,领导科学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第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生态型”的领导理念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法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贯倡导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无产阶级先锋队队员是人民的公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这种领导理念在领导方法上的具体化。刘少奇同志多次指出:一天一天地提高群众,使群众自然而然地革命化,我们共产党人,以及一切任何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和伟大人物,在一切人民群众事业中所起的全部作用,就只有这些。如果有人企图在这里多起一点作用,一切错误都有可能产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揭示了领导活动的科学本质,即:“领导就是服务”。以上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都为我国“生态学”领导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领导科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以这些思想和观点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地将之与现实领导实践相结合,并赋予这些思想和观点以新的时代内涵,使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第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领导科学理论工作者队伍。领导科学理论工作者的素质,决定着领导科学学科建设的“速、质”。多年来,我国的领导科学队伍不断得到壮大和发展,新生的力量不断充实到这个队伍中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不断提高。然而,从目前看,领导科学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员的流动性大,且流出的人员多,充实的力量少;二是专业人员各自为战,缺乏合力;三是缺乏学术交流和指导;四是专业人员自身素质有局限,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尚需转变,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也亟须充实和调整。在我国建立生态型领导模式,就要进一步壮大领导科学研究者队伍,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研究会领导层与广大会员积极性相结合的高素质的领导科学研究队伍。


  第三,要全面推进领导科学理论创新。目前我国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中所揭示的要领、范畴以及领导方式、方法等内容有很多还停留在传统领导阶段。“生态学”的领导观念强调组织的生命力在于让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成为领导者,都为组织的发展负责。而我们现有的领导理论却还在强调,领导活动中的主体就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则是领导的客体和对象;强调领导者的主动性多,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少,强调被领导者的主动性就更少;强调“加强领导”,用好权力、乃至扩大权力多,而强调领导者如何放权和授权少。以上这样一些领导理论显然与“生态型”的领导观念大相径庭。领导科学要适应我国建立“生态型”领导模式的需要,就要将“生态学”的理念贯穿于领导科学学科体系的方方面面,从“生态学”高度揭示科学的领导概念、范畴、方式、方法、机制、手段,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符合“生态学”规律的领导科学学科体系。


  第四,要着眼于提高我国广大领导干部素质。由于历史发展的惯性,我国的社会发展实际还是由上而下推动的。即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路线、方针、政策首先由中央或上级领导机关制定,然后层层传达,最后由广大群众贯彻实施。在这过程中,各级领导者,特别是上层领导者的素质如何,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用了一个“好人”,就挽救了一个组织或企业,用了一个“坏人”,就败坏了一个组织或企业,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一些人过分看重自己对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相对于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动、积极作用,他们更习惯于自己主导组织和社会的发展。要让习惯于集权的领导者放权;让习惯于命令和控制的领导者学会引导和服务;让更乐于“为民做主”的领导者“由民做主”,是一个长期、艰难的领导观念、领导行为转变和领导素质提高的过程。而从人民群众方面看,人们还大都习惯于按领导层的意志行事,尽可能地与上级、与领导者保持一致。群众的政治热情、参与政治的能力、自治能力与实现生态型领导,还具有相当的差距。为此,要从大力提高广大领导者的素质入手,使广大领导者接受“生态型领导”观念、形成“生态型领导”的能力,进而实现“生态型领导”。


  第五,要全力推动我国领导体制的变革。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的载体,从根本上制约着领导活动的方式和成效。邓小平同志对我国领导体制上存在的弊端以及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的论述极其精辟、深刻。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是影响我国领导科学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在这些问题中,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型领导”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权力仍然相对集中、权力缺乏制约、民主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体制上存在的这些弊端,极容易使领导权力具有趋利性,进而导致权力腐败。“生态型领导”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符合民主与法制的世界潮流。但如果不实现领导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存在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实现生态型领导,无异于纸上谈兵。改革不合理的领导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民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力和自由,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在我国实现生态型领导的基本前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