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中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学德育五法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0 09:26

摘要: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多种要素组合的、复杂的运动过程。德育教育的进行,必须要有教育者(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要求和规范、受教育者三个要素发生联系才能产生矛盾运动,也就是德育才能进入现实状态,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作为班主任探索了中学德育的几种方式方法。  一、情感陶冶法  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场所是班级和学校,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班级和学校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多种要素组合的、复杂的运动过程。德育教育的进行,必须要有教育者(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要求和规范、受教育者三个要素发生联系才能产生矛盾运动,也就是德育才能进入现实状态,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作为班主任探索了中学德育的几种方式方法。


  一、情感陶冶法


  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场所是班级和学校,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班级和学校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班风和校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都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可以使每个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二、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所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时,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产生负效应。所以,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有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个别谈话等都是常用的方式方法。


  在实施教育说服法的过程中,教育者既不能使用讽刺挖苦的言词,也不能使用粗暴惩罚的态度,而是要耐心的说服,真诚的沟通,热情的帮助。应该体现鲜明的时代生活特色,做到与时俱进。用科学的观点去丰富学生,用火热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用创新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实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生活德育理念。


  三、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就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拥有实践活动的主动权和表现空间。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及时表达与总结自己的感受,并将其渗透到日常学习态度与生活行为中。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道德习惯的认识,还是道德行为的掌握,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符合他们的兴趣。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


  实践锻炼法是新课标下班主任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德育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意义重大。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形象和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


  为了模仿英雄形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参观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宫、展览馆等。节假日到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使学生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


  应当注意的是:榜样模仿法不是简单地“克隆”,而应以高尚的情感,通过创造性的形式和手段来表现。从而拼发一种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为班主任,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情操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教,努力做学生品德修养的表率。


  五、奖励与惩罚法


  奖励与惩罚是教育学生的辅助方法。奖励是通过一定方式对学生的优良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用以巩固和发扬优良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是通过一定方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使他们从此记住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必须遵守的。


  运用奖励与惩罚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坚持以奖励为主。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和羞耻感,从而激励和鞭策他们更好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但不得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作者: 罗世平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