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中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中学德育教育问题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0 09:33

摘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德育教育从教育模式到结构内容正受到来自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积极和消极因素的挑战。如何在社会快速发展、思想多元化,新旧传统、新旧意识产生激烈的碰撞中,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中学德育教育发展方向,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总结出实践中优化德育教育的措施。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德育教育从教育模式到结构内容正受到来自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积极和消极因素的挑战。如何在社会快速发展、思想多元化,新旧传统、新旧意识产生激烈的碰撞中,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中学德育教育发展方向,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总结出实践中优化德育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


  1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教材缺乏时代性。许多中学现有的德育教材缺乏与时代紧密的联系。现有教材理论陈旧,内容大多脱离实际,特别是脱离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实际。教材的滞后性直接导致本来对未来社会尚未涉足的中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建立起清晰的认识,对现实社会仍然一片茫然,更不知自己将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去面对,去适应。因而,理想与信念也随之成了一句空话、套话。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抽象空洞。在中学德育教学中,其内容往往忽视了受教育主体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受教育主体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因而造成了在教学中,不能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进行深入浅出和生动形象的教育引导。教材中抽象化,归纳化的语言过多,而符合青少年心理好奇,具体化的内容较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操作性较差。


  (三)中学德育教育的模式呆板单一。在中学德育教学实践中,有九成以上是集中于每周的班会课和思想教育课进行的。教育模式过于死板,且带有严肃性和灌输性的特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自觉的心理屏障和逆反心理,因而使之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四)中学德育教育的教师素质不一。在绝大多数的中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师素质普遍不高,甚至有些教师本身就对德育教育并不理解,更不要说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了。也有部分教师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依然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只注重表面文章,说空话,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也导致了学生对中学德育教育没有清楚直接的认识。


  (五)中学生对中学德育教育的看法。部分学生以自己的兴趣、态度来认识事物,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冷漠与疏远。对“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诸如染黄发、剃光头、戴手饰有一种特殊偏好,只从个人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事物,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中学德育教育的效果普遍不佳。主要原因在于中学德育教育依然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现象,德育教育在日益激烈的高考压力下,已成为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被动教学内容。同时,德育教育也成为了上级主管部门强加给学校,学校强加给班级,班级强加给学生的一种形式化的教育内容。因而,中学德育教育难免陷入了一种麻木性和被动性的状态。


  问题既然已经发现,那么自然就要想出对应的解决方法。所以,对上述问题,我仅提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2优化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尊重受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走向社会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实践、主体创造,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和精神领域等各方面的需求。中学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这一切的教育中,最根本的是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使之成为一名真正有用于社会的劳动者,这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因而在中学德育教学中,应坚持此项原则,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去获取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并使之内化为个体的素质、社会观念、行为准则、道德品格和独特人格,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注重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育形式。中学德育教育应从空洞的说教走向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方向,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体现和强化对受教育者的信念与热情的激发,从而引导出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多的去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和个性化的发展。因而中学德育教育应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从大而空回归到小而实,回归到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关注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包括他们的学习、交往、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等。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以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去创造自己未来美好的生活,以文明健康的方式去享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回报。


  (三)突出人文精神的个性化教育特征。为培养出更具有现代社会需要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中学德育教育应该从教条死板的模式化走向具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化教学。因而德育教育的方式,就应该从固定的模式化转向更为灵活的教育形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具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化发展。摒弃过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单一化和统一规格的弊端,逐步体现和突出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特征,使人才培养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从国际范围的德育改革和发展来看,德育个性化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个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把之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由此可见,个性化的发展,是当前国际德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走向。


  (四)把握受教育主体的心理特征。在德育教育中,应认真把握受教育主体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杜威曾说过:“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的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价值”,因而在选择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使内容具有新鲜感,采取充满情感的方式,在师生之间,通过感情的不断交流,在情感的不断响应与共鸣中,唤起学生体验德育教育的自觉性。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因而,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敏感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学化的德育教育方式,以情景、会话、活动和意义去建构形式多样的德育教学模式,使受教育主体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同时,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走近生活,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从传统的说教型转向实践型和参与型。


  在改革发展的今天,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中学德育教育仍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系统教育工程,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完成。使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品德,达到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有理想、有知识的有用人才,使之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当然,作为教育者,更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德育教育吻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跨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简介:徐昱(1988-),女,汉,安徽黄山人,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研究方向:中学政治教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