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论师生的人际沟通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0 15:59

摘要:

  沟通,本意指开沟使两水相通,后指两方能通连。“人际沟通,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的过程。”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能正确地传递信息,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消除隔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人际沟通有何作用以及如何实施呢?  一、师生人际沟通的作用  1.增进了解,促进师生人际关系的融洽  日本企业之神、著名国际化电器企业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伟大...

  沟通,本意指开沟使两水相通,后指两方能通连。“人际沟通,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的过程。”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能正确地传递信息,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消除隔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人际沟通有何作用以及如何实施呢?


  一、师生人际沟通的作用


  1.增进了解,促进师生人际关系的融洽


  日本企业之神、著名国际化电器企业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伟大的事业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与人沟通。”同样,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也需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有的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师生之间犹如水乳关系,相互融和;有的教师只是将上课视为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与学生的交流,彼此形同路人,师生之间犹如油水关系,相互分离;有的教师严厉有余,温柔不足,动辄训斥学生,师生之间犹如猫鼠关系,相互对立。所以,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采取恰当的方法,有意识地与学生沟通,将有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传递着认知信息,而且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流着师生彼此间的人际情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会从其教学或管理中所使用的言语、采取的行为上流露出来,为学生所感受,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取向。如果教师与学生有着良好的沟通,彼此情感交融,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因为: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学生往往能够更自觉地约束自己。老师的要求、期望也容易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动力。同时,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往往会影响到其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当然,师生之间要实现有效沟通,还需要掌握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师生人际沟通的实施方法


  1.注重师生人格上的平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故在师生关系中,二者的地位、角色等均有差异。对这一差异,老师应正确认识。


  就地位来看,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这似乎形成了高低之分,但二者在人格上却是平等的。因而教师应正确运用管理者的权力,妥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切忌恃强凌弱,滥用权力。


  就角色来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主导不等于主宰,而是通过教学模式的设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教学过程服务于学生。既是服务,那么就应尊重教学主体,积极听取其建议,平等交流。


  因此,教师要想通过管理和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一定要从人格平等的高度出发,采取恰当的沟通方法。


  从沟通的形式上看,老师也应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细心设计。适当的形式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对自己的尊重。如通知学生到办公室谈话,一般情况下均是老师坐在椅子上,学生站着被训。这样一种形式本身就蕴含着师生之间的对立和不平等,进而在师生沟通之前就设立了一道无形的障碍。而如果双方坐着交流,甚而给学生递上一杯水,则显示双方的平等对话,可有效地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老师在谈话时语气平和,措词恰当,杜绝态度粗暴,恶语伤人,也能增进沟通的效果。孙子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通过恰当的沟通形式,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尊卑感,增强平等感;消除距离感,增加亲近感。


  2.一视同仁对待学生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教师面对的众多学生也是各不相同的:就性格来看,有外向与内向之分;就学习成绩来说,有优劣之别。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的学生善于交际,与老师交往较多,老师对其关注也较多;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交际,不太愿意与老师打交道,与老师的关系较生疏,老师对其关注也较少。对成绩好的学生,老师可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成绩差的学生老师则较少留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倾向也属正常。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则应有意识地控制这种情感,尽可能给予差生和性格内向者更多的关心,帮助其成长或改善性格缺陷,以使其感受老师的平等待人。此外,在公开场合,老师应尽量避免与关系密切的学生有亲昵的举止,防止其他学生因此而心生妒意,妨碍老师与其他学生的沟通。


  3.对学生多一点理解


  理解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基本的社会性需要,而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教学或管理将知识、品德传授给学生。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良好的传递渠道。而师生之间真诚的理解是获取彼此好感的“催化剂”,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灵丹妙药”。师生之间由于角色、年龄等原因,彼此在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作为教育主导方的老师注意换位思考,采取恰当的管理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有所认识。作为老师都期盼学生均能快速掌握自己所教知识。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因而在知识的识记、再现、应用上亦快慢优劣之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应反复、耐心地讲解,真正做到“诲人不倦”,而不应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


  教学中,教师还应对青年学生成长期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青少年虽有日益强烈的独立意向,但由于各方面不成熟,缺乏社会生活体验,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辨识能力,故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往往有一种不确定感。特别是面对视为知识权威的老师,他们更是需要获得教育者对自己的认可、赞赏,从而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确信感。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味的批评指责,吹毛求疵,往往会使他们情绪低落、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所以,教师应避免教学方法的简单粗暴。在教学中,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客观的评价外,还需多一点鼓励,以增强其信心。


  (2)在教学管理中,要多一份对学生的理解。首先要正确看待学生课堂违纪问题。一方面,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活动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意志品质发展水平较低等因素,故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原有基础较差,学习也较吃力。因此,他们依靠内在学习动机和意志自觉性、坚持性来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也相对较弱。所以,学生在一堂课中很难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时间稍长,难免出现注意力分散,讲话或小动作。因此,对课堂上出现的上述问题,老师没有必要大动肝火。正确的做法一是及时提醒;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多动脑子,力求每堂课有几个高潮,适时引导学生注意力的重新分配,及时建立新的兴奋点。


  其次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叛逆行为。在课堂管理中,经常碰到学生多次违纪而屡教不改,致使老师忍无可忍而采取一些较过激的手段,结果激起了学生与老师的直接对抗。这样不仅达不到管理教学秩序的目的,而且也使老师处于尴尬的境地。要避免这一结果的出现,老师就应该理解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确立时期,他们要求社会、他人尊重自己。如果遭遇外部的蔑视,必然引发强烈的反抗情绪。所以,教师在维持教学秩序,严肃课堂纪律,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时,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动辄就训斥或实施体罚。


  4.关爱学生


  师爱是灵魂,是师生沟通的感情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除体现在课堂教学外,还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关爱,包括了解他们的想法或家庭情况,解答他们的各种困惑,解决他们的困难,指导他们如何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等。老师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关爱,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而由“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自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体验到,凡是师生感情融洽的班级,课堂纪律都较好,教学目标也容易完成。


  在对学生的关爱中,老师还应特别注意对“问题”学生的情感分配。关爱优生,是老师的本能,也是最容易做到的。而对“问题”学生,或容易忽略,或因为感情障碍而不愿对其施以爱心。其实,他们是最需要关爱的。这是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老师对自己有一定的成见,出于防护本能,他们也往往对老师保持一定距离,且对老师的言行较敏感。而老师主动的关爱,哪怕是微小的,也可能触动他们的心灵。


  5.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在教学管理中,老师难免与学生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矛盾发生后,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侵犯了自己的尊严,要求学生赔礼道歉,否则不许进教室;有的老师暗暗记下顶撞自己的学生姓名,留待秋后算账。前者虽使学生屈服于高压,但并未从思想上解决认识问题;后者则可能使矛盾激化。其实,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违纪且冒犯过自己的学生。这是因为:第一,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自控能力弱等原因,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大量的事例来看青少年学生在他们冷静或稍成熟后一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笔者曾多次在毕业晚会上遇到学生主动对以前课堂上的违纪行为表示歉意,尽管笔者已根本记不清他们究竟有哪些违纪行为。学生尚能释怀,教师何必耿耿于怀。第二,教师从年龄上看较学生长,从学历上看较学生高,其职责又是教书育人,故修养理应比学生好,不必与学生计较。所以,当师生在课堂上出现冲突后,教师可以主动找学生沟通,对其讲清道理,消除隔阂。教师的大度是师生沟通的前提之一,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可以用教师的人格魄力去感化学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要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就能与学生实现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重庆市轻工业学校)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