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让民俗学更加发展壮大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1 16:01

摘要:

  绝大部分民俗学者还是以民俗学为出发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但值得警惕的是也有人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取代“民俗学”,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  国际民俗学学科差不多经历了160年,中国的民俗学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的我国民俗学运动也从1918年由北京大学刘半农等发起以来,许许多多的民俗学者为之奋斗,在20世纪中涌现了以周作人、江绍原、顾刚、钟敬文、妻子匡为...

  绝大部分民俗学者还是以民俗学为出发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但值得警惕的是也有人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取代“民俗学”,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


  国际民俗学学科差不多经历了160年,中国的民俗学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的我国民俗学运动也从1918年由北京大学刘半农等发起以来,许许多多的民俗学者为之奋斗,在20世纪中涌现了以周作人、江绍原、顾刚、钟敬文、妻子匡为代表的领军人物,前赴后继,为中国民俗学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民俗学界英才辈出硕果累累,呈现了群雄并起的局面。1983年在北京成立了真正全国性的民俗学组织――中国民俗学学会,全国各地也纷纷建立了地方性的民俗学组织,其中以乌丙安为代表,在民俗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中国民俗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学新论》等这些里程碑式的专著,给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以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为代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绝大部分民俗学者还是以民俗学为出发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但值得警惕的是也有人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取代“民俗学”,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最近接到2007年7月香港世纪风出版社田兆元主编的《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创刊号,上面发表了田兆元撰写的《民俗学学科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很有见地,道出了民俗学者们对民俗学学科发展的担忧。文章指出:“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政府部门的推进下不断展开时,民俗学界的反响也很强烈。一些民俗研究机构或学术刊物干脆改名,都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头。而一些民俗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也都开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方向……只是干系太重,目前尚没有人提议将民俗学或者民间文学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我们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民俗学科本身已经带来了多少有价值的理论资源,相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是在原来的民俗学学科的路径上行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些行为可能还会对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造成伤害”。“鉴于我们不断变换名目带来的学术混乱,以至于到现在弄得身份迷茫的事实,我们不主张抛弃现有学科基础再另起炉灶来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的学科术语建构,这样弄得原来本来就比较脆弱的民俗学学科基础摇摇欲坠,而要建立理论模型也很难被学术界接受,民俗学不能重蹈覆辙,再一次迷失自我”。“我们觉得拓展民俗学本身的学科空间比搬弄一些新名词更为重要,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为民俗建设的一项活动,可能更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维护学科的尊严,不要无休止的折腾,这是我们进行民俗学学科建设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首先要遵循的规章,应该让民俗学学科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得双赢。”


  用事实、用历史说话,有理有据,作为一名老民俗学工作者,中国民俗学会的发起者成员,对田兆元教授的论文双手赞成,也甚感欣慰。民俗学学科发展到今天,是我国几代学者为之奔波奋斗取得的,在数以千百计同仁的努力下,为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史谱写了灿烂辉煌的篇章。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发展它,使它更加茁壮地成长起来,更好地为民俗学学科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贡献,为弘扬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