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论高校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1 16:09

摘要:

  [摘要]开展高校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拓宽专业素质广度、延展专业素质深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安排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时,应从学生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等几方面入手,要注意做到课内外结合,立足本地量力而为,保证安全节约经费。  [关键词]高校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  [作者简介]黄鹏(1971-),广西百色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民俗学教学和研究。(广西百色53...

  [摘要]开展高校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拓宽专业素质广度、延展专业素质深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安排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时,应从学生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等几方面入手,要注意做到课内外结合,立足本地量力而为,保证安全节约经费。


  [关键词]高校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


  [作者简介]黄鹏(1971-),广西百色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民俗学教学和研究。(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56-02


  学校教育主要分为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教学主渠道)和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第一课堂教学活动而言的,它与第一课堂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它有益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内容,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对学生来说,通过第一课堂完成学业是将来择业、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基础,而要在社会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则还需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来进行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民俗学的学科教育看来,在当前的许多高校里,民俗学都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的,课时安排较少,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把一门庞大而又纷繁复杂的学科学好是很难做得到的。为此,许多高校的民俗学教师都注重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安排上各有各的做法和特色,收效也不尽相同。在此,笔者拟从民俗学的学科特性着眼,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高校民俗学的第二课堂活动谈几点看法。


  一、民俗学学科特性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作用


  民俗学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是一门既重视理论建设、材料分析,又重视面向社会、贴近生活的学科。因此,它的教学应当也必须是既要传授民俗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学科历史、研究成果,又要求学生亲自参加田野作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民俗,用自己的双手去记录民俗,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民俗,用自己的身心去参与或感受民俗。从民俗学学科的这一特性来看,要确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就得精心设计、适当安排一些相应的课外活动。对民俗学学科来说,这些课外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在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在拓宽专业素质的广度、延展专业素质的深度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将文、史、哲、艺等方面知识内化而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灵魂。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些第二课堂活动,能让大学生体验到良风美俗中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对他们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活动中,也让学生们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从文化的层面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本民族的思想感情,满怀信心地投身祖国建设大业中,为中华复兴而努力奋斗。


  2.第二课堂活动能拓宽专业素质的广度、延展专业素质的深度。首先,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优化专业知识结构。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紧密,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学生通过参加民俗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民俗知识讲座等活动,增加知识面的宽度;通过田野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与社会的接触,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了对民风、民俗的感性认识。其次,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发展和提高专业技能。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它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技能专长的需要。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搜集资料锻炼了学生的检索能力、思维能力;实地调查采访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采访能力、沟通能力、记录能力及事后整理能力;撰写调查报告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再次,第二课堂活动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土壤”。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延伸,具有第一课堂不可取代的作用。比如通过对原汁原味山歌的考察,可以触发大学生音乐创作的灵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甚至通过参与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从中寻觅到商机,进而创业。总之,参观民俗实物,观看有关图书报刊或音像材料,田野考察、体验民俗生活,搜集资料,撰写田野调查报告,参与民俗文化科研等等这些第二课堂活动,都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设计


  民俗学由于学科的特性,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其意义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高校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应围绕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拓宽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广度、延展专业素质的深度上开展,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


  1.学生组织活动。高校民俗学授课教师完全可以争取得到学校的支持,成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研究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组织,比如“民俗学课外活动小组”“民俗文化学会”等。教师可以担任组织的顾问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召开座谈会,邀请校外民间艺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或让组织成员在会上介绍自己家乡独特的风情习俗;举办衣食住行专题的民俗知识竞赛;开展抛绣球、射弓弩、斗陀螺等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竞技;举行以“民风民俗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内容的征文比赛;邀请校内外对民俗文化有研究的教师针对大家感兴趣的一些民俗事象开展学术讲座等等。这些活动项目都在校园内完成,它们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活动内容,又能为社团组织的每位成员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2.社会实践活动。民俗学学科特点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民俗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上交社会调查报告的有利时机,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开展与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民风民俗的田野考察,要求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俗事象、民俗风物进行考察,对民间艺人、民间风俗的组织实施者进行专访,写成调查报告,上交学校,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调查报告评比活动;也可以把报告在专门的学生社团组织(如民俗学课外活动小组、民俗文化学会等)内部进行评比、向广大同学展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付出以后得到认可和有所收获的喜悦。再如开展勤工助学、参与社会工作。民俗学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术专业方面所建立的关系,介绍学生或到民俗旅游点担任临时导游,或到民俗博物馆担任临时讲解员等,使学生巩固相关的民俗学知识,增长见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当地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民俗美食节、民俗歌圩以及如壮族三月三布洛陀祭祖大典仪式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生活中各种民俗事象的直观感性认识,使他们对书本上一些枯燥且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同时也培养他们关心本民族民俗文化、尊重民族民俗差异、进而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3.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主要是指让一些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或科研课题工作,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以参加课余科研活动为荣的良好风气。当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参加课余科研活动的,选择是双向的,即学生自愿,教师认可。教师选择学生的条件是:第一课堂的学习任务能基本完成,有一定潜力可挖,或者对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地方风俗)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百色学院“黑衣壮”课题研究组在对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风土人情进行调查研究时,就选择了两位在校大学生参与辅助调查研究工作。这两位学生是土生土长的“黑衣壮”人,从小就在“黑衣壮”的文化熏陶下成长,精通地方语言,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对地方文化具有深厚的感情,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更是有浓厚的兴趣。让这样一些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既能减轻教师的一些繁琐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使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收集整理材料、撰写田野考察报告或论文等实践环节,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从指导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和工作方法,而且老师的严谨治学、敬业精神以及社会行为等也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开展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想使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得到学校的支持、教师的认可、学生的欢迎,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课内外相结合。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教育上,第一课堂是基础,是主渠道,如果脱离或忽略课堂教学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不可取。因此,要摆正第二课堂活动的地位,必须注意与第一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时间上,要充分利用假期、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决不能挤占或影响正常的授课安排;在内容上,要围绕第一课堂进行设计安排,主题内容鲜明突出;在形式上,要讲求活泼多样,让大家有选择的余地。此外,在制定民俗学课程成绩的评估标准时,也要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科目考核成绩的重要指标给予适当加分,让学生切实感到自己的进步,以增强其参与第二课堂的热情和信心。


  2.注意立足于本地,量力而为。所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安排设计必须是切实可行的。比如在校内开展民俗体育竞技时,竞技项目的选择要适当,对于像“上刀山下火海”这样高难度、危险的活动项目要坚决舍弃,尽量选择安排一些在大学生智力能力范围之内的活动项目;而对于需要走出校外才能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来安排。笔者在民俗学教育实践中,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广西百色市丰富的民俗资源及学校现有条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例如,与百色市民俗博物馆联系合作,将该馆作为学生参观、实习的基地,让学生能看到民俗实物、听到详细的讲解,甚至还让一些学生临时充当讲解员;带领学生到附近民俗景点(如广西田阳布洛陀文化遗址)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乡镇感受壮乡三月三歌圩文化节等。因为这些活动都是立足本地、量力而行的,所以操作起来比较顺手。


  3.注意保证安全,节约经费。第二课堂活动涉及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因为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集中的公众活动,所以,活动开展之前要认真地研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安全进行评估。特别是像民俗体育竞技、社会实践等这些安全顾虑较多的活动,要充分考虑包括场地、设施、秩序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要准备安全救助预案,保证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这是每个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慎重考虑的大问题。此外,在经费的使用上要注意节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