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1 16:16

摘要:

  摘要: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依据是: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现代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产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35-0016-03...

  摘要: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依据是: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现代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产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35-0016-0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腾飞,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强盛一刻也离不开科学技术,事实充分昭示了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有力杠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背后,其实是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较量。科学技术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邓小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对于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马克思最早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的范畴,他在考察资本主义机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密切关系,进而得出生产力中包含科学技术的论断。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一般社会生产力。如果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科学技术将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因素,在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不仅科学地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还深入研究了这种特殊生产力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


  二、邓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和实践最为丰富、深刻和卓有成效。他把握时代脉搏,最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体现了他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思想。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开幕式上作了长篇重要讲话,他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强调“中国的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技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产生的新事实重新阐明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的思想。


  全国科技大会以后,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讲的次数越来越多,份量越来越重。他反复强调科学技术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提醒全党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要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是不行的”。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学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并自信地说:“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也


  要占有一席之地。”


  三、科学技术是怎样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呢


  (一)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邓小平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资资料生产的人”当人类掌握了石器技术以后,创造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人类掌握了青铜技术以后,创造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力;人类掌握了铁器技术以后,创造出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人类使用机器以后,创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近50年,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已融合、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使生产力发生了飞跃,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进入人类历史的新阶段。


  劳动者是在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仅取决于体力的大小,更取决于智力的高低。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随着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两者之比为1:9;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者行列中,高级科研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1930~1968年期间,蓝领职工增加了60%,工程技术人员却增加了450%,科研人员增加了900%。1977年,美国脑力劳动者所占为50.1%,脑力劳动者人数已超过体力脑力劳动者。


  劳动工具的改革和创新,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这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以劳动工具的变革为标志的。


  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和通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发现、利用、改造、扩大劳动对象范围。劳动已不仅仅以自然物、半自然物为对象,更多的是用真正属于人类创造的全新材料、原料作为劳动对象。当代“炼金术”标志着现代技术使劳动对象进入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另外,管理也是生产力。当生产力诸要素处于分散状态,还不能构成现时生产力时,只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把生产力各要素合理地组成一个整体,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科学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也为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如果说现代生产管理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现代管理又极大地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些专家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从这一关系可以看出,由于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它放大了生产力各要素,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这个乘数的增大也越来越迅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上升到“第一地位”。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


  邓小平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技基础之上的。”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生产力发展经验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当代社会生产的鲜明特点,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客观依据。


  (三)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1992年春,邓小平有关科学技术工作视察南方时,不仅又一次地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而且做了精辟阐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里,邓小平有关科学技术工作的讲话,多集中在发展和我国高科技问题上。可见,他对我国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非常关注;也说明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是最能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高科技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使生产大幅度提高。据统计,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为2万元;高科技产业人均年产值可达10~20万元。1982年,美国使用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脑力劳动者一年的工作量。


  其次,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比如,激光技术不仅可用于军事工业,而且在激光加工、激光测量、激光通讯、激光唱片、医用激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再次,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技术的面貌,如半导体、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取代了电子管,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产量、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能力。


  除此之外,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军事装备的改进,同时也改变了作战方式和作战思想。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研制的各种新式武器和现代装备,使战争从陆地进入海洋,从地面升向空中,从地球表面扩展到整个大气层以致于宇宙太空,逐步形成立体战争。与武器装备、军事技术的变迁相适应,现代军队的指挥方式和战略思想也发生了变革。飞机、坦克、火炮性能的改进,提高了火力密集程度和作战的机动性,由此产生了“闪电战”;原子弹、氢弹等战略核武器的出现,便生产了“核威慑”战略;特别是洲际导弹的产生,便出现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思想。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刷新了教育面貌。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地位,不单纯是有多少财产和资源,而主要是看拥有多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看是否掌握新的科学知识。目前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各种陈旧观念,教育不在是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强大、昌盛的标志;不再是消费单位,而是具有重要经济、社会效益的宏伟事业。由此,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新的观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正在日益深入人心。


  现代科技革命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极其深刻而广泛,它对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军事装备、科学和教育方面的影响显得比较清楚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已成为一般世界潮流。高科技的作用从经济发展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上讲,是威慑力;从政治上讲,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而论,是推动力。因此,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标志。因而,邓小平同志洞察到这一点,英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对现代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影响急剧加强的精辟概括和总结


  现代科技革命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兴技术,其中有的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体力,而且延伸了人的脑力,可以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的脑力劳动。这些技术进入生产过程,使社会的生产基本要素,尤其是劳动工具出现质的飞跃,形成了全新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以新兴技术为基础,逐渐兴起了诸如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宇航等新兴产业部门。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带动了全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资生产领域到精神领域的急剧变化。科学技术的生产功能充分显示出来了,它在生产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将其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历史的必然。


  (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学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以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资生产资料出发,抓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科学地揭示了社会运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宝库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只是将其看作知识形态上(下转第37页)(上接第17页)的一般社会生产力。这与当时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作用水平是相应的。


  现代科技革命以来,情况发现了显著变化,当代生产力的诸要素,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以及现实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一刻也不能离开科学技术。仅仅将科技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一般社会生产力已经不够了,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学地概括并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状况,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


  (三)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发展科学技术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任务。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加以关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一扫传统轻视科学、鄙视技术的陈腐观念,能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意识,以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社会风气,为科学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构成氛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必须推动人们学科学、用科学,大兴科学和实验之风,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光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段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等理论奠定了基础,知识分子的价值和作用得到社会和历史的肯定,可以充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热情和积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客观真理性,它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这一理论将成为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伟大理论将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具有伟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柯文平(1978-),女,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省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讲师,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