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西方文化论文 > 正文

回眸西方音乐史上的保护人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2 11:35

摘要:

  为了做一名“自由艺术家”,舒伯特一生都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一次,朋友将他的《冬之旅>拿给出版商,而出版商只肯付其中一首《菩提树》一个古尔盾。舒伯特曾经悲哀地说自己。只能一辈子作商人的奴隶”,  “大概应当由一个国家来负担我的生活,好让我能够自由的没有任何麻烦的创作……”。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可谓没有“使用价值”,既不能解决膳宿,又不能当衣物蔽体。没有了金钱,创作出的作品都无法演出。但勿庸置疑,...

  为了做一名“自由艺术家”,舒伯特一生都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一次,朋友将他的《冬之旅>拿给出版商,而出版商只肯付其中一首《菩提树》一个古尔盾。舒伯特曾经悲哀地说自己。只能一辈子作商人的奴隶”,


  “大概应当由一个国家来负担我的生活,好让我能够自由的没有任何麻烦的创作……”。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可谓没有“使用价值”,既不能解决膳宿,又不能当衣物蔽体。没有了金钱,创作出的作品都无法演出。但勿庸置疑,它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之一。


  西方音乐自文艺复兴时期至浪漫主义时期可谓是一片辉煌景象,20世纪的西方音乐也是纷繁多姿。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音乐繁荣的同时一直存在着艺术保护人以及热爱、保护音乐的人物。那么音乐的繁荣与之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呢?


  早在中世纪就有了保护音乐和音乐家的先例。如法国南部行吟诗人阿奎丹公爵九世,不仅自己能写善唱,还鼓励宫廷其他成员致力于方言歌曲的创作和保护,树立了宫廷保护世俗音乐的最早榜样。他的儿子威廉十世更以艺术保护人的姿态扶植了一批行吟诗人,其中包括著名的马卡布鲁。


  其实,音乐保护人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陆续出现的。经历了中世纪的连连战火之后,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小王国或是割据的城市,世俗王权开始兴起。欧洲各地的皇室贵族希望借助于艺术的感染力为自己歌功颂德,粉饰残酷的权利之争,巩固王权。于是便建立一些小音乐教堂来供养一大批有天赋的歌唱家和演奏家。邻近地区的一些统治者也都纷纷效仿。此时的教会势力也是方兴未艾,教皇也不惜在艺术上慷慨解囊。于是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音乐设施精美的小教堂,教室、国王和贵族们争相聘用作曲家、歌唱家,雇养乐手,并以制造、收藏各种乐器为荣,给艺术家提供了尽情展示自己创作才华的机会。


  与此同时,许多王公贵族在陶醉于打下江山的成就之余也开始注重享乐,这使得艺术家的创作得到了重视。例如,意大利半岛上的许多城市统治者再无需为更高层的封建统治者服务,也没有了军事任务的束缚。他们主要是通过金融、商业和手工业等来聚敛财富。虽然他们平时也上教堂祈祷,但是他们更向往世俗的享受。希望在事业兴旺的同时为自己和亲属带来举世闻名的艺术,希望人生中能享受丰富多彩的公共服务(其中不乏在音乐艺术方面消费),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其中许多保护人自身对音乐艺术就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热爱和崇拜着这门艺术,其中不乏音乐爱好者或者是业余音乐家。


  而在实际生活里音乐家们作曲和开音乐会的收入微薄、入不敷出,经济的原因让他们不能自由地从事伟大的事业:而王公贵族、教皇和巨富正好出于各自的原因都乐意成为艺术保护人。因此,形成了一种在物质上提供赞助、资助,庇护音乐家的风气,这正好和到处寻求经济保护伞的音乐家一拍即合,解决了他们的“创作危机”。


  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艺术保护人就开始逐渐发挥作用,为许多有前途的艺术家在经济方面提供赞助和资助。例如在法国一些受勃艮第家族统治的地区,音乐文化十分发达。贵族们的宫殿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一些有才华的音乐家和其他艺术家,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众多音乐家向往的天堂。文艺复兴晚期的幸运儿――拉索在16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享用巴伐利亚宫廷提供给他的终生年金400金币,在70年代被德皇赐封为贵族,又在1574年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13世赋予了“金马刺骑士”称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保护人在当时确有其一定的历史价值,至少也从经济方面刺激了音乐家们的创作。正如佛兰德音乐理论家廷克托里于1475年著书立说告诉人们


  荣誉和财富的报酬如此之丰厚,足以刺激天才们的创作!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古典时期的教会逐渐走向没落。王公、贵族们成了唯一的音乐保护人,大小君主几乎都雇有音乐家。可供自娱的小型器乐演奏和歌唱是他们的最爱,宫廷和沙龙成了音乐活动的中心。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了19世纪新的消费关系改变了保护人的身份。音乐的接受者从王公贵族和教会人员转移到了新兴的富裕中产阶级,公开音乐会成为主要的音乐实践形态。音乐家此时要对付的是靠卖作品和音乐会的门票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以及继续创作。此时的艺术家越发关注的是“个人”,为了“艺术而艺术”,但是他们更是为了听众而艺术。富裕的中产阶级既是他们最忠实的听众,也是他们的经济保护人,于是为了抓住富裕的中产阶级观众,一部分音乐朝着技艺高超和富丽堂皇的方向走去。


  然而,这些保护人也不时地会以“主人”的身份自居,尊重艺术却常常忽视艺术家的存在。一些艺术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像巴赫一样受到惩罚,像贝多芬一样因保护人的食言而不名一文,甚至像莫扎特一样被“踢”出门)。但是,保护人在客观上却造就了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的辉煌。1761年起海顿在埃斯特哈奇亲王府的30年岁月里佳作不断,无不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保护人所给予的优厚经济条件的确是音乐家们创作精品之不可或缺的条件。


  可以说,20世纪的音乐是超前式的发展,艺术价值往往一时也无法体现。而在商品社会里,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必然会成为商品,商品化冲击的同时,其自身特有的艺术创作规律也无时无刻不发挥着作用。这种本质上的对立,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中是难以解决的,一些音乐作品不能在消费领域很好的流通,只能借助于市场以外的保护力量。那么这种外力来自于何方呢?历史上,曾是那些为音乐家提供过经济帮助、促进音乐发展的人们(比如保护人)。到了二十世纪,只要稍稍浏览一下先锋音乐家们的简历,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不少都供职于高校或是艺术团体,过着衣食有着落的生活,如斯托克豪森、欣德米特、亚纳切克、等等。另外,国家也经常给予优秀音乐家一些嘉奖,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一生中荣获普利策奖(1945年)、好莱坞学会奖(1949年)等许多奖项。由此看来,现今的国家和社会正直接或间接地在扮演着音乐“保护人”的角色,尽可能地保障音乐家的生活和创作。有了国家的保护,音乐家们无需为音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而担心或忧虑。


  综上所述,西方音乐保护人的出现的确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但是也有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家的自由创作。保护人的功过是非到底应该如何评价7我以为,


  “衣食足方知礼乐”,音乐艺术作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之一,永远都需要必要而适当的保护。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