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试论竞争是社会现象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7 09:07

摘要:

  只要有商品生产就必然有竞争,只有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为了能够生存,必须尽力适应、利用自然。在人与自然的竞争中,农业产生了,并有所发展。如,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种植粟(谷子),已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由此可见,世界各地种植粟、水稻全都是由中国传入的,为人类社会开辟了民以食为天...

  只要有商品生产就必然有竞争,只有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为了能够生存,必须尽力适应、利用自然。在人与自然的竞争中,农业产生了,并有所发展。如,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种植粟(谷子),已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由此可见,世界各地种植粟、水稻全都是由中国传入的,为人类社会开辟了民以食为天的生存之路,即第一次绿色革命。


  尤其是手工业从农耕业分离后,以青铜器金属工具的发明创造为标志,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中的竞争,促使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要求,为奴隶社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迈进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如,夏朝生产的粮食多了,除了食用外,还要酿酒。西周纺织物上有了刺绣,染上鲜艳的色彩。这样,摆脱了原始社会愚昧、野蛮的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竞争,在竞争中有所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出现,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进入封建社会,手工业日益兴旺起来,对商品交换提出了新的要求,冶铁则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行业。在我国西汉时,炼铁已开始使用煤作燃料,产品以质量取胜,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因此,大约公元3―15世纪,我国有100多项科技发明,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只有近代,由于中国封建残余制度的没落,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错过了当时利用科技进步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与此同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已经发现、发明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原料再生、技术革新,洋火、洋布大宗洋商品又倾销到中国市场上。这种掠夺性商品交换方式,使中国的大量资源、白银外流……进行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的经济渗透,中国民族工业起步晚,发展缓慢,面对国际竞争,更显得苍白无力。西方列强又加紧采用军事侵略,封建主义对外奉行“和而不争”、“重义轻利”的道德原则,逼迫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一代代中国志士仁人进行了了艰苦漫长的救国真理探索,中国人矢志不渝地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和斗争。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几乎所有物品都成了商品,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变革。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样以机器和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的竞争方式,代替了以土地和人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形态中的竞争。集中表现为把殖民地当作最重要原料产地,以瓜分世界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公然是建立在对内剥夺、对外掠夺的暴力基础上,而绝对不是公平竞争能力的结果。


  20世纪40年代末,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兴起了新的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新的竞争方式,即通过价格差额对发展中国家榨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后冷战时期新帝国主义,又将资本输出、工业输出换成了高新技术的输出,跨入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的竞争,把世界各国当作最有利的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经济日趋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向。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能力,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实力占据有头晕目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渴望建立健全公正廉明、合理流动的国际新秩序,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2001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这能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给我们在许多方而带来发展机遇。2003年,我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继续降低关税率,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了应对国外反倾售调查和解决贸易争端的工作,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年底国家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同时,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逐步转化为现实性的购买力,从而为世界各国地区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和商机,这些是中国对全人类做山的新贡献。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长期基本国策,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结合基本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5%,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超过了204[-:前是中国经济总量2.3倍的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突破1000美元。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7.1%,达到8512亿美元,由上年居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四位。实践证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的条件。只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竞争、合作,就会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会增强综合国力。


  面对新世纪的国内共谋发展、国际竞争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全面总结了我党人才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是提高本国创新能力的有效发展战略。譬如,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是王永志航天总设计师及航天科技工作人员群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各学科人才辈出的累累硕果,更是中华民族高技术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新世纪,以商品为切入点的经济竞争,转轨为以生命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切入点的高新技术的竞争,最终转化为以人才资源为切入点的人才竞争。如,“村官”――宋福如(邯郸市永年县东街村党支部书记),在村里首开河北省设立研究院的先河,吸引了国内一流专家130多位,为国内科技领域填补了15项空白。其中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就利用了他们研发的硅谷材料;自主研发的F260钻井液用硅兼高温降粘剂,抗高温260,超过了美国的同类产品;芳纶纤维材料和高性能碳纤维材料,打破了美国、日本同类产品的长期垄断。这正是中华民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彰显了人才资源自主创新的民族凝聚力。由此来看,创新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必备条件。诚然,从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对公民的要求而言,谁勤奋学习,善于超前准备,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指挥聪明才智的机遇;谁能把握住机遇,自强不息,在竞争中创新,谁就能成功。谁在敬业中奉献,就会造福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