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数学教育类 > 小学数学论文 > 正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初探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8 11:08

摘要: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简单问题的判断、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应用意识;能力培养  三年级是小学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时期,是小学阶...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简单问题的判断、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应用意识;能力培养


  三年级是小学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时期,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为此,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九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这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教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二位数的乘法知识,笔者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在讲解准备时,笔者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二、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估算能力是指学生在利用一些估算策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认知过程,获得一种概略化结果的能力。估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形式之一,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探索,迅速形成大致答案。《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算意识、技能培养的要求。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而我们说三年级是小学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时期,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那么这一阶段无可厚非地就成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最佳时期。


  现用的三年级教材里,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加了很多让学生用估算解决的具体情境,如购物付钱、购买公园门票等,但这还远远不够。所以教师要多创设一些需要用估算来解决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例如,学生估计”一桶薯片大约有多少片?“学生一开始估计的数量差距很大,有估计20片、也有估计100片的,不知如何进行估计。后来当老师和大家数了10片薯片,拿出来再要求学生估计一下一桶薯片大约有多少?学生看到10片薯片的厚度,再把一筒薯片的厚度和10片薯片的厚度进行比较,估计出一筒薯片大约有60-70片。这个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知道10片薯片的厚度,再来估计这一桶薯片的数量就比较方便了。这样,学生的估算能力也得到提高了。


  三、重视应用题的训练


  小学三年级的应用题是整数应用题的总结,所以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涉及一般应用题到典型应用题,从一步应用题到几步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普遍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解答方法,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归纳、综合,让学生从已学习到的解题方法中找出规律,把握特点。


  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找出解答应用题的切入点,抓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掌握解答过程,也就是读题、分析、解答(列式)、检查。而在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把这个解题过程有机的结合。例如在教”三年级一班种树40棵,二班种的比一班多5棵。两个班一共种树多少棵?“这道应用题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有几个班种树?哪个班种得多?“一共”是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什么方法?……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解题方法也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四、掌握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在教授笔算除法时,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在学习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做一两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五、紧抓口算训练


  口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仍需要紧抓口算训练,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第四单元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师可以在口算训练时适当地增加一些20以内进位加、特殊的口算题,如:25×2、25×4、15×2、15×3、15×4、15×6、14×5、12×5、16×5、125×8、125×4、17×3、45×2、24×5。此外,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例如:《千克、克、吨》通过实物让学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吨有多重,经过观察-掂-估后,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课外可布置学生寻找身边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断用哪种重量单位较合适,填写后进行交流判断。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基于以上阐述,笔者认为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最终提高三年级教学质量。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