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 正文

欧洲债务危机来龙去脉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9 09:00

摘要:

  编者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与深化。本期刊登的《欧洲债务危机来龙去脉》对此问题做了深入解读,对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大有助益。  阅读1  欧洲债务危机主要成因  早在2008年10月华尔街金融风暴初期,北欧小国冰岛的主权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而后中东欧债务危机爆发。鉴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小,国际救助比较及时,其主权债务问题未酿成较大全球性金融动荡。2009年12...

  编者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与深化。本期刊登的《欧洲债务危机来龙去脉》对此问题做了深入解读,对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大有助益。


  阅读1


  欧洲债务危机主要成因


  早在2008年10月华尔街金融风暴初期,北欧小国冰岛的主权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而后中东欧债务危机爆发。鉴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小,国际救助比较及时,其主权债务问题未酿成较大全球性金融动荡。2009年12月,希腊的主权债务问题凸显,今年3月进一步发酵,开始向“欧猪五国”(五国第一个英文字的缩写,即“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蔓延。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则投井下石,连连下调希腊等债务国的信用评级。至此,国际社会开始担心,“欧猪五国”的债务危机可能蔓延全欧,由此侵蚀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


  一、金融危机是主要导火索


  实际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与深化。一般情况下,在一国经济繁荣时期,私人借贷即债务相对较高,而在危机时期或危机之后,由于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减少,以及抗衰退增加支出,政府财政状况会恶化,主权债务会增加。本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在美国次贷危机,其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涉及全球金融市场,导致世界经济全面衰退,结果点燃希腊等欧洲国家已经暗藏多年的主权债务风险。一方面,金融危机使2009年欧元区GDP下降4.1%,降幅超过美国的-2.6%,为过去60年最严重。经济衰退使各国政府税收减少,财政收支状况恶化;另一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财政刺激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又使政府财政赤字增加,由此加大财政收支缺口。


  事实上,自2004年以来,欧盟部分国家已经突破《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和政府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标准。如2007年,希腊的财政赤字达到3.9%,政府债务高达104%,均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线。金融危机加剧欧洲各国的财政与债务状况。据统计,2009年,欧元区的平均财政赤字占GDP的6.3%,公共债务占GDP的78.7%,尤其是PIIGS国家(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的财政赤字分别占GDP的13.6%、12.5%、11.2%、8%和5.3%,政府债务占GDP的113%、66%、54%、77%和119%。其财政赤字与主权债务规模上升,遭致评级机构对其信用评级的下调,进而引发信心危机,使融资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加大,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爆发。


  二、体制性缺陷是深层原因


  欧元区“天生”的体制性缺陷,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二元性”是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性原因。基于各国政治意愿,欧元区成立之初只统一货币政策,未统一财政政策,财政大权依然被视为各国经济主权范围内的事。这种二元结构自一开始就遭到质疑,但直到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真正显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事前预防来看,这种二元结构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成员国财政纪律松懈。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各国在面对危机冲击时,过多依赖财政政策,并且有扩大财政赤字的内在倾向。事实上,欧盟对此缺陷设有防火墙,即《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成员国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否则将被惩罚。然而到2005年初,欧盟同意其成员国财政赤字可“暂时”超过3%,这为而后突破防火墙埋下了伏笔。


  二是从事后应对看,二元结构充分暴露出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为便于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单一货币区成员国即便不能统一财政,也应在财政上保持步调一致。针对欧元区财政“短板”的天生缺陷,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应该成为成员国必须遵守的财政纪律。但事实证明,公约执行力相当有限。由于在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时缺乏协调机制,债务危机爆发后,各国在救助过程中争吵不休,又各自为政,致使危机持续扩散。可以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二元性”相当于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一条腿”被绑在一起,而财政政策“另一条腿”则自行其是,最后造成“一条腿走路”的困境,结果导致公共支出过度膨胀,财政赤字大幅上升,进而出现债务累积和主权信用危机。


  三、结构性矛盾是重要诱因


  首先,近几年,随着欧盟成员日益扩大,由15国增加到27国,欧元区由12国扩大到16国,成员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参差不齐。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与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之间出现经常项目严重失衡。德国、荷兰等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优势,长期拥有经常项目顺差,2009年顺差余额达到GDP的5%。而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因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出口竞争力较弱,出现巨额经常项目逆差。结果,欧元区自身出现内外发展失衡问题,由此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整难度。


  其次,虽然希腊等南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西欧低,自加入欧元区以来,迫于政党与工会的压力,这些国家在福利制度方面极力向富国看齐,在税收与财政不允许情况下,过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和退休养老金等福利待遇。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不仅给政府造成巨大财政压力,而且使单位劳动成本上升,使希腊等南欧国家在与亚洲等新兴市场的低成本竞争中更处于劣势。


  最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欧元的持续升值,使南欧国家以往具有的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加之欧元区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各国在面临内外失衡时无法通过货币政策,以提高出口竞争优势,只能采取财政刺激政策,以维持国内经济增长。在经济扩张期,只要经济持续增长,政府税收就会增加,财政支出可通过增加税收来弥合。但当金融危机爆发时,经济衰退、税收减少,希腊等国的财政赤字骤然恶化,成为主权债务危机的主要引爆器。


  四、游资炒作起推波助澜作用


  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为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要求,即政府预算赤字不超过GDP的3%、未清偿债务总额不超过GDP的60%,希腊政府通过与美国投行高盛集团合作,与其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协议,将财政赤字降为1.5%。最近披露,当时希腊的真实财政赤字是GDP的5.2%,远远高于3%。尤其是,以各种手段让债务维持在规定水平之下的国家不只希腊一家,还有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德国也造假。


  当时对财政赤字情况的隐瞒,为今天危机爆发埋下祸根。债务危机爆发后,高盛等投行又大肆做空欧元,导致全球市场一片恐慌,美欧股市连连下挫,欧元大幅贬值,经济出现“二次探底”风险。在对冲基金等游资推波助澜下,希腊等债务危机国家的融资成本飙升,使其无法用借新债来还到期的债务,由此助长危机爆发并蔓延。


  阅读2


  欧洲债务危机演进过程


  一、希腊成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引爆点


  2009年12月,希腊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问题曝光。随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纷纷下调其信用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今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一直致力于为希腊债务危机寻求解决办法,但分歧不断。因为,欧元区成员国担心,无条件救助希腊可能助长欧元区内部“挥霍无度”,并引发本国纳税人不满。同时,欧元区内部协调机制运作不畅,致使救助希腊的计划迟迟不能出台,导致危机持续恶化,并向欧元区其他国家蔓延。


  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接连爆出财政问题,德国与法国等欧元区主要国家也受拖累。美国评级机构则落井下石,连连下调PIIGS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2010年4月26日,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从BBB+降至BB+,沦为“垃圾级”;将葡萄牙信用评级连降两级至A-。国际市场对欧元信心大降,欧元兑美元一路下跌,主要股指连续下挫,整个欧洲被债务危机阴霾笼罩。直至5月2日,欧盟与IMF才联手推出3年内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然而,此时市场已被恐慌情绪控制,投资者对希腊可能陷入“国家破产”的担忧无法平息,救助计划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金融市场依然加剧震荡。


  对冲基金则借机蓄意冲击欧元,致使欧元陷入自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市场开始担心欧元前途。为制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欧元区16国首脑于5月8日召开特别峰会,正式批准救助希腊的1100亿欧元方案,同时要求创建针对欧元区任何陷入困境国家的紧急基金,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一场史无前例的“欧元保卫战”由此打响。


  二、欧洲主权债务存在系统性扩散风险


  虽然欧盟采取空前救援措施,但市场依然担忧希腊债务危机向全欧扩散,原因是希腊债务危机只是欧洲债务的冰山一角。


  第一,欧元区国家无一财政盈余且债台高筑。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09年欧元区整体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均超《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限,而且经济下跌4.1%,失业率上升至9.4%。经合组织(OECD)预测,2010年欧元区财政赤字将增至6.6%,政府债务升到84%,失业率达10.1%,GDP增长则低于1%。关键是,不仅小国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严重超标,而且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四国GDP占欧元区的76.8%)等大国的两项指标均超警戒线,尤其是西班牙与意大利已被列入债务危机的黑名单PIIGS国家内。2009年,意大利财政赤字为5.3%,但政府债务高达118.6%,2011年将增到135%,债务风险明显上升。西班牙债务危机已被引爆,成为继希腊后第二个危机国家。2009年,西班牙财政赤字高达11.2%,为欧元区第二高赤字国,失业率达到18%,居欧元区最高。左翼少数派政府为预防危机发生,大力推进劳工改革并收紧银根,由此得罪传统盟友工会,被其他党派孤立,政府陷入下台危机,又遭评级机构惠誉降级,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政局相当不稳。


  第二,小国债务危机引发市场大幅震荡。6月初,欧洲上演了一幕节外生枝的惊恐场面。不被人关注的小国匈牙利,更迭后的新政府夸张性自曝“家丑”,声称“发现上届政府伪造部分经济数据,其财政状况远比先前预计糟糕”,在金融市场掀起巨大风波。欧美股市再次大幅下挫,欧元兑美元汇率跌破1.20关口,创四年来新低,欧洲主权信用违约掉期(CDS)报价大幅上扬,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一个小国债务问题引发市场如此惊恐,缘由主要是遭华尔街金融风暴袭击后的世界经济异常脆弱,市场犹如惊弓之鸟,承受风险能力明显减弱,对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做出过度反应。需要关注的是,波罗的海小国的债务与财政状况很严重,任何内外星火都可能引发其债务危机,一旦发生难免再次上演匈牙利式“小鬼闹宫”的惊恐场面。


  第三,英国是欧洲另一枚隐形债务炸弹。英国的财政赤字问题非常严重。OECD统计,2009年英国财政赤字达11.3%,2010年将升到11.5%,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远超过3%的警戒线。同时,英国的政府债务已超60%的警戒线,2010-2011年将分别增到78.2%和91%,而且其银行尚有1000亿美元的有毒资产未处理。新任首相卡梅伦上台不久即宣布,英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比预期严重,将影响经济、社会乃至居民生活,并将持续多年,因而削减财政赤字将是新政府的第一要务。7月13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英国国债达4万亿英镑,比该机构之前的说法高4倍,比独立分析人士评估的高2倍;平均每位英国人背负6.5万英镑债务,每个家庭需工作5年才能付清。


  第四,欧洲内部债务/债权链错综复杂。这是欧洲的特殊情况,其国家间债务与债权链相当紧密,单一国家的债务违约会迅速扩散成系统性风险。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希腊的债权人以欧洲为多,其中法国、瑞士、德国、葡萄牙分别持有750亿、640亿、430亿和100亿欧元;西班牙的债权人是德国、法国、英国,分别持有2360亿、2220亿和1140亿欧元;而西班牙则持有葡萄牙860亿欧元的债权。一旦欧洲债务链上任何环节出问题,均可引发大范围系统性违约风险。加之,债务危机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使财政状况相对稳健的德国、法国也会被卷入其中。因此,一国债务违约势将掀起欧元区“地震”,投资者会对整个地区丧失信心。


  三、欧洲债务昭示西方债务问题岌岌可危


  据统计,2010年2月全球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2011年将达40万亿美元。与历史不同,当前全球主要债务国多为发达国家。虽然欧洲爆发债务危机,但美国、日本等债务状况比欧洲更糟,财政赤字更高。故此,欧洲债务只是发达国家债务链上的一环,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整个西方的债务危机。


  一是西方债务呈结构性与长期化趋势。OECD预测,2011年其成员国平均债务占GDP比重将超100%,财政赤字将达6.7%(2010年为7.8%)。如果不采取措施削减支出、提高税收、改革劳动力市场、提高竞争力,此困境将延续至2025年。世界银行报告认为,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债务与财政赤字达到不可持续的地步。2010年,七国集团(G7)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达到113%,为1950年以来最高,而且形势更加严峻。因为前者为战争所致,后者是金融危机后遗症。关键是,所有发达国家均面临人口老龄化,养老金与保健开支增加,且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面临增收与减支两难困境。IMF预测,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高峰期尚未到来,最困难时期应在2011-2018年,2023年债务占GDP比重只能降到80%,如果能削减政府开支达到GDP的8.8%,2030年前才能使债务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即降至60%警戒线以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更悲观,认为主要工业国(日本、德国、英国)将深受债务之困至2084年。可见,未来20余年西方国家将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无疑将影响其经济持续发展,新兴市场持有的债权安全风险将上升。前车之鉴是,拉美债务危机使其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至今阴影仍挥之不去。前苏东地区债务危机最终导致政经剧变,国家分崩离析。当然,历史不会原本复制,西方国家会使用种种手段,将自身债务风险转嫁给债权人。故此,其解决债务危机的路径将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风险。


  二是日本主权债务居发达国家之首。目前,日本国债高达600万亿日元,约占GDP的189%,居发达国家首位。二战结束时,日本国债规模为GDP两倍,国家几近破产,今天的债务规模在重蹈当年覆辙。IMF估计,2010年日本国债占GDP比重将达227.3%。新任首相菅直人已多次表达对财政赤字的不安。OECD预测,2011年日本的财政赤字将由2009年的7.2%攀升至8.3%。学界对债务前景相当悲观,经济评论家浅井隆预言,2014年日本将“破产”;法政大学教授小峰隆夫称,目前虽然日本财政状况十分恶劣,但恐慌主要来自欧洲债务,因为“既然狼出现在希腊,民众担心这匹狼可能也会出现在日本”。据他估计,日本债务将在2020年前后超过家庭金融资产,从而引发政府是否能够偿还公债的疑虑。若政府维持财政扩张政策,日本财政可能在10-15年内崩溃,但若市场信心动摇,引爆点将更早到来。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债务主要由本国公民持有,即使爆发债务危机,对其他地区影响也较小。


  三是美国债台高筑是全球最大威胁。高失业率、庞大赤字、沉重债务,是后危机时代美国面临的三大棘手问题。2009财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达1.45万亿美元,占GDP的11%,2010财年赤字将攀至1.56万亿美元,占GDP的10.7%,未来10年赤字累计将达9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公布,2010年美国国债将达13.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超过4万美元;2015年美国国债将攀升到19.6万亿美元,占GDP的102%。评级机构穆迪公司预测,2010年底美国国债将达92.6%,2011年达97.4%,2013年更高达101%。穆迪据此认为,如果债务比率和利息成本继续上升,政府又不采取任何稳定措施,可能将导致主权评级被下调。问题是,美国国债中相当部分由外国人持有,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全球债权人的财富将类似次贷危机那样被吞噬。


  阅读3


  危机影响与治理措施


  一、危机冲击力大但影响可控,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小


  (一)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欧洲债务危机的最大冲击波首先体现在金融领域,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再次动荡不已。全球股市连连下挫,美股曾日跌千点,数次跌破万点大关;国际汇市加剧波动,欧元持续走贬,兑美元一度跌破1.20。估计,在债务危机困扰下,又有美评级机构推波助澜,欧元对美元总体呈震荡走低态势,未来很可能跌回起点,即1欧元兑1美元。在欧债危机背后,总能隐约看到美国的影子,其中不乏两种货币(美元与欧元)与两种模式(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欧洲的莱茵模式)之博弈。迄今,市场对欧洲债务问题及其蔓延的担心仍未平息。另外,欧洲债务危机将使欧美银行再次遭受损失。据统计,英国、德国、美国银行分别持有的西班牙债务是希腊债务的7倍、5倍和3倍。美国银行共持有“PIIGS”国家1900亿美元债务。如金融机构为避险再次收紧贷款,可能导致全球信贷再次紧缩。


  债务危机严重影响欧洲银行业。6月21日,惠誉将法国巴黎银行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同日,标普调高西班牙银行业的坏账损失预期,2009-2011年累计信贷损失将达993亿欧元,比之前预期多出177亿欧元。这进一步加剧市场对欧洲银行业的担忧。7月19日,穆迪将爱尔兰的评级从Aa1降至Aa2,主要原因包括该国债务上升、银行救助计划以及增长前景疲弱。7月28日,惠誉公布调查结果称,主权债务危机使欧洲银行发债融资几乎陷入停顿,过去3个月欧洲银行业一直处于资金缺血状态,投资者对欧洲银行业债务展期能力的担忧日增。


  (二)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欧洲债务危机的最大影响是,给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平添诸多不确定性,再次打压投资与消费信心。在巨额救援机制背后,从危机中的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到大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均开始紧缩财政。然而,欧洲是本次世界经济复苏中最薄弱地区,不少国家经济尚未复苏,一些国家经济虽开始复苏,但主要靠政策支撑。该地区退出政策本应晚于其他地区,但迫于债务危机各国不得不提前收紧银根,加之欧元主导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货币政策几无下调空间,其他复苏动力亦无处可寻。市场普遍担心,财政紧缩将使欧洲陷入“双底衰退”。世界银行认为,受债务危机和财政紧缩影响,今年欧元区经济只能增长0.7%,2011-2012年将分别增长1.3%和1.8%,为全球复苏最乏力的地区。OECD预测,今年全球经济负增长的国家主要集中于欧洲债务国,包括希腊、西班牙、冰岛和爱尔兰,分别为-3.7%、-0.2%、-2.2%和-0.7%。欧盟委员会将欧洲债务列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威胁,认为各国削减财政赤字势必拖累经济复苏。


  另外,欧洲债务危机通过信心、金融、贸易、资本等渠道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IMF总裁卡恩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是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挑战”。香港《亚洲周刊》文章认为,欧洲债务危机表明全球金融海啸并未过去,而是进入一个表面稳定、实际更脆弱的新阶段,更大挑战随时会出现。眼下的直接影响是,各国宏观经济决策难度明显加大,可能推迟退出政策实施,使未来通胀风险上升。然而综合分析,欧洲债务危机不致导致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原因有五:一是欧洲债务仍是欧洲问题,对其他地区影响可控;二是本轮世界经济复苏靠新兴市场牵引,其复苏势头依然强劲;三是美国、日本经济复苏明显好于欧洲,且与新兴市场互动性增强;四是二十国集团(G20)机制内国际合作能力增强;五是经济周期性复苏态势依旧。结论是,欧洲债务危机使全球发展风险上升,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


  (三)导致欧盟内部矛盾加深。欧元区成立时,部分成员国并未满足经济趋同标准,而是在政治推动下“匆忙上马”,债务危机使各国分化愈加严重,“统一货币、不同财政”的经济模式运行难度加大。为应对债务危机而采取的财政紧缩措施,很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出现更严重的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风险。由于工资和福利水平的相对刚性,加入欧元区时就资质不佳的国家可能会出现新的社会和政治局势变化。如果希腊政府迫于民众压力,最终无法执行过于严格的紧缩计划而要求对债务进行重新安排,甚至被迫退出欧元区,欧元体系将受重大冲击,并产生全球性负面影响。此外,危机使南北欧矛盾加深,且社会与政治风险上升,欧元地位受损,欧盟扩大步伐将减缓。近期,欧洲舆论甚至重提上世纪90年代“小欧元区”(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个经济较为趋同的国家)的话题,显示未来内部协调难度加大,结构改革迫在眉睫。


  (四)新兴市场债权风险上升。与历次债务危机不同,当前全球主权债务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受损方则为新兴市场,尤以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东亚为重。风险不仅来自债务国偿债能力减弱,更因其偿债意愿下降。因为西方货币为硬通货,只要其央行增发钞票,使债务货币化,并借助通胀,即可稀释债务。债权人面临两大风险:一是不能“印钞”的欧元区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因救助机制建立暂时消失,但未来依然存在;二是可以“印钞”的美国、英国潜在的“纸币”风险,即通过大量发行货币制造通货膨胀使债务缩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各国外汇储备投资不是在好资产与坏资产之间选择,更多是在坏资产与更坏的资产之间选择。这为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与增值提出严峻挑战。


  二、危机治理措施出台,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一)急推财政紧缩政策。为解决债务危机,增强市场信心,欧洲各国开始大力紧缩财政。希腊:5月6日,议会通过财政紧缩方案,计划3年内紧缩开支300亿欧元,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由2009年的13.6%降至2014的3%以下。法国:5月20日,总统萨科齐宣布将改革财政制度,削减预算赤字,并实施养老金制度改革。法国政府还计划修改宪法,将实现公共财政平衡作为政府永久性目标列入宪法。萨科齐承诺,3年内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控制在3%以内。西班牙:5月27日,议会通过政府此前出台的150亿欧元财政紧缩方案。德国:6月7日,总理默克尔宣布,德国将在未来4年内削减财政开支逾800亿欧元,以遏制预算赤字急剧增长(今年将超过GDP的5%),并为欧盟其他成员国“树立榜样”。英国:6月22日,财政大臣奥斯本公布紧急预算案,宣布将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和增税来减少财政赤字,从本年度到2014-2015财年,每年削减政府开支320亿英镑,从明年起将增值税税率从17.5%提高到20%,争取在2015-2016财年实现结构性财政平衡并出现盈余,削减财政赤字的80%将通过紧缩财政实现,20%靠增税完成。这是二战后英国最“紧缩”的预算案。意大利:7月15日,参议院通过了政府提出的249亿欧元紧缩公共开支预算法案。这项法案设定的目标是将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今年减少到5%,2011年减到3.9%,2012年减到2.7%。此外,爱尔兰、葡萄牙等国也公布财政紧缩方案。至此,欧洲正式步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艰苦”时代。


  另外,日本政府也于6月22日公布了“十年财政战略”,计划在2015财年前使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比2010财年减少一半,2020财年前实现盈余;2021财年后,国家和地方公债余额占GDP比例将稳步下降。6月召开的G20多伦多峰会也要求,发达国家在力求稳定复苏的同时,2013年前将财政赤字减半,2016年前稳定并减少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


  (二)加强内部经济治理。为防止债务危机升级,欧盟相继出台1100亿欧元希腊救助方案和7500亿欧元欧洲稳定机制,力求希腊不会出现主权债务违约并试图阻止危机在欧元区扩散。但救助方案被指“治标不治本”。市场信心依然不足。对此,欧盟及其成员国又迅速迈出了加强内部经济治理改革的步伐,试图通过强化财政纪律、增进经济政策协调、消除成员国间经济失衡和建立一套永久性的危机应对机制来修正欧元区固有的体制性缺陷,避免危机重演。


  在6月17日召开的欧盟峰会上,欧盟表示将加强内部经济治理,强化财政纪律和加强对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监督,以免债务危机重演。欧盟领导人同意,自2011年开始,成员国预算方案接受欧盟委员会评议,对违反财政纪律的成员国实施惩罚。欧盟领导人还要求拟定一套评判体系,以及时发现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和经济失衡状况。


  (三)着手经济结构改革。面对日益严峻的宏观经济风险,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同时推行结构性经济改革显得日益迫切。5月25日,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共同呼吁欧盟成员国将巩固财政和结构性改革并举,因为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才能实现削减赤字的目标,提高未来欧盟经济增长潜力。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5月31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警告,不应“一味厉行节约”,还要找到“通往繁荣的可持续道路”,应抓住发展中国家增长提供的机遇,避免步入“失落的十年”。


  6月17日,欧盟峰会通过未来10年欧盟经济发展规划,即“欧洲2020战略”,要求通过提高欧盟经济竞争力、生产率、增长潜力、社会融合和经济趋同,使欧盟经济走出危机并变得更强大。根据这一战略,未来欧盟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灵巧增长”;以提高资源效率、提倡“绿色”、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融合为目标的“包容性增长”。为此,欧盟在创造就业、增加科研投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教育普及率和消除贫困等5个核心领域确立了量化指标。新战略重在推动结构性改革,消除制约欧盟经济增长的瓶颈,充分挖掘增长潜力,使欧盟经济重回可持续增长轨道。


  7月21日,IMF发布报告建议,欧元区当前应加强政策协调,制订有力的中长期调整计划,建立财政可持续性,实施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增长,要找出银行体系的薄弱环节,并从根本上进行重组。同时IMF建议,欧元区通过实施完善的财政和结构政策,完成地区范围的金融稳定框架,来建立有效的经济和货币联盟。


  (四)进行银行业压力测试。为平息市场对欧洲银行业健康状况的猜疑及提高透明度,6月17日召开的欧盟峰会宣布对欧洲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7月23日,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公布了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结果显示,欧洲大多数银行“健康状况”良好,有能力抵御可能出现的经济“二次探底”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在参加测试20个欧洲国家的91家银行中,绝大多数都顺利过关,只有7家不合格,其中除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外,另有1家来自希腊,其余5家均为西班牙地方银行。7家银行只需注资35亿欧元,即可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英国、荷兰、意大利和北欧地区的银行在压力测试中表现出色。91家接受测试的银行资产规模占欧洲银行业的65%。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称,整体上,这91家银行在假定的最糟糕情形下,核心资本充足率虽将从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底的9.2%,但仍高于测试所设定的6%的“安全线”,表明欧洲银行业总体依然健康。


  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发表联合声明称,这次压力测试公布的信息将确保外界了解欧洲银行业状况,对恢复市场信心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声明强调,这次压力测试所假定的最糟糕情形实际上不太可能发生,但绝大多数欧洲银行仍经受住考验,由此可以证明,欧洲银行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抵御住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冲击。欧盟官方虽对压力测试结果表示满意,但分析人士认为,整个压力测试是一场平复市场担忧的“政治游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愿打消投资者疑虑仍是未知数。


  (五)加强金融改革与监管。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打击金融市场投机、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就一度高涨,但在过去一两年,西方国家在这方面进展缓慢。最明显的例子包括金融衍生品市场仍无序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得到有效监管,二者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加速器”。对此,欧元区国家领导人再次提到金融市场投机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9月2日,欧盟成员国代表和欧洲议会达成协议,同意从明年起成立三个欧洲监管局,分别负责对银行业、金融交易和保险业进行监管,同时成立一个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进行监管。在此新的监管体系下,三个监管局将有权监督各国监管机构执行欧盟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对这些机构发布指令或提出警告。在涉及跨国金融机构管理时,如果各国监管机构之间发生争议,欧洲监管局可以进行调停,调停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监管局还可直接对相关金融机构下达监管决定。此外,欧洲监管局还将有权对特定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活动进行调查,评估其给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在紧急情况下,欧洲监管局可以临时禁止或限制某些有害的金融活动或者金融产品,并可提请欧盟委员会提出立法建议,永久性禁止这类产品或活动。


  至此,欧盟终于建立起对宏观经济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泛欧监管机制。这是从金融危机与债务危机中得出的最大教训,也是最大收获。可以预见,未来欧洲一体化发展依然不会一帆风顺,但爆发类似如此险峻金融危机的风险应能降低,长期发展可能更健康并趋于相对均衡。作者: 陈凤英 张茂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