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 正文

欧洲债务危机解决方案评析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9 09:05

摘要:

  【摘要】本文对此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中实际采取的救助措施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得到的结论是现在出台的这些救助措施只能作为短期措施,暂时缓解债务危机维持市场的信心,为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争取时间,创造条件。从长期来看,欧盟要彻底的解决本次危机,危机国家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体制改革过程。  【关键词】欧债危机救助措施评价  作者:杨婷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包括希腊在...

  【摘要】本文对此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中实际采取的救助措施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得到的结论是现在出台的这些救助措施只能作为短期措施,暂时缓解债务危机维持市场的信心,为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争取时间,创造条件。从长期来看,欧盟要彻底的解决本次危机,危机国家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体制改革过程。


  【关键词】欧债危机救助措施评价


  作者:杨婷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包括希腊在内的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均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由此导致希腊财政赤字急剧攀升,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对其未来偿债能力担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问题迅速蔓延至其他欧元区国家,导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为了解决这场危机,减少其对世界金融秩序的危害,欧盟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


  一、强化金融监管


  (一)方案概述


  面对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外部冲击,欧盟试图通过加强欧盟体制内金融领域的监管来解决债务危机。其主要措施有:


  1.通过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2010年9月7日通过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这套改革方案将为欧盟金融监管奠定新的基础,消除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根据这套改革方案,欧盟将新设4个机构,在微观层面上,欧盟将新设3个监管局;在宏观层面上,欧盟将设立一个主要由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


  2.加强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建立欧盟信用评级机构


  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底建立“欧盟金融市场机构”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该机构从2011年1月1日起开始运作,监管对象包括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欧洲的分支机构。


  3.加强银行业监管


  一方面,为了提高欧洲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控制银行的脆弱性问题,欧债危机的一揽子救助方案中要求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9%,高于《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另一方面,欧洲议会2010年6月30日宣布将从2011年起严格限制银行高管的奖金数额,以遏制过度冒险行为,防范危机重演。


  4.严管高风险金融产品业务


  2010年6月17日举行的欧盟峰会上,欧盟各国领导人强调,尽快推进相关立法,对对冲基金加强监管,包括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加强监管,尤其是卖空行为和信用违约掉期合约。


  (二)方案评析


  1.积极意义


  ①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通过,使得欧盟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冲击时,面对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性风险时,形成了统一的宏观监管手段和整体监管合力。


  ②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把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大权从各个成员国手中收上来,统一交给欧盟新机构掌管,结束美国在信用评级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建立并扩大欧洲的话语权。


  ③提高欧洲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助于修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使欧盟大型银行免于被迫破产重组或被政府接管,恢复市场信心,这对于维持欧洲金融体系稳定至关重要。另外,限制银行高管的奖金将有效防范由过度冒险带来的风险威胁。


  ④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监管,可以降低欧洲金融体系的杠杆比率,从而控制衍生工具对金融机构风险敞口的放大效应,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扩散效应导致的欧盟各成员国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2.存在障碍


  ①按照巴塞尔新协议的监管要求,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比率,银行更加倾向于持有低风险、高流动性的政府债券,然而一旦政府债券出现违约风险,则会使银行体系产生严重的风险。


  ②为银行体系注资以满足其资本充足率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而且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例如欧洲银行会通过各种手段规避现有的监管制度,去从事高风险的业务。


  ③上文提及的各种加强欧盟金融监管的措施都是在危机爆发以后才相继出台,也就是说欧盟的金融监管对于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欧盟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监管相对缺失,缺乏一定的预见性,基本只是“亡羊补牢”的效果。


  二、改革财政政策


  (一)方案概述


  深陷欧债危机的国家纷纷出台相应的财政紧缩政策来减少或者是避免主权债务危机对他们的影响。


  希腊


  2010年1月14日,推出了《稳定与增长方案》。该方案旨在将希腊2009年12.7%的赤字率在2012年时削减到2.8%。3月5日,希腊通过了新的国家部门减薪和税收增加措施,估计该措施将产生48亿欧元的开支节约。2011年5月23日,希腊推出了一系列的私有化措施,该项措施是为实现在2015年筹集500亿欧元来偿还其高额债务目标的一部分。另外,希腊政府准备出售高达300亿欧元的国有地产,以筹资削减债务。


  西班牙


  2010年5月27日,今后两年将缩减财政支出150亿欧元。具体措施包括2010年削减公务员工资5%,2011年冻结公共部门工资和部分养老金。


  葡萄牙


  2010年5月13日:为将财政赤字在2011年底前减至4.6%,政府决定在未来一年多时间实施更严厉的节支和增税措施,包括上调增值税、个人所得税、部分企业税,削减政府官员和公共部门管理人员薪水。


  (二)方案评析


  1.积极意义


  ①紧缩政策有助于减少危机国家债务负担


  随着欧洲各国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即减少政府开支,增加税收,从理论上讲这将使得整个国家出现盈余(PS),最终可以实现债务占名义GDP的比重出现减少。相关数据表明,紧缩的财政政策的确对缓解各国的赤字有一定效果,以希腊为例,2010年5月24日,希腊政府宣布第一季度赤字减少41.5%。7月5日,希腊央行宣布,2010年上半年希腊中央政府现金赤字减少了41.8%。


  ②紧缩政策有助于解决危机国家的根本问题


  紧缩的财政政策的实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危机国家的总需求。从国内角度分析,这有利于控制危机国家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进而减少其与欧元区其他国家之间的通胀率差异,而这正是债务危机的根源之一,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危机。从国外角度分析,这有利于减少危机国家的进口,进而缓解经常项目的赤字。如(1)式所示,在国内私人部门储蓄(S)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财政赤字(D)增加的压力。


  S-I=CA+D=X-M+G-T(1)


  其中:S―私人储蓄I―私人投资CA―经常项目余额


  D―政府财政赤字


  X―出口M―进口G―政府开支T―财政收入


  2.存在障碍


  ①紧缩财政政策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就必然要减少政府的开支(G),这样就会减少社会投资,也就减少了社会总需求,这样以来,减缓了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g),根据(*)式,可以看出这反而有可能使得债务/GDP的比重提高。


  其中:B――债务余额PY――名义GDPPS――盈余


  g――增长率π――通胀率i――名义利率


  从一定时期来看,进一步紧缩财政势必使严重衰退中的危机国家经济雪上加霜。然而,债务水平的下降只有在经济不再下滑并且强劲增长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实现,否则,经济失去造血功能,只能靠借新债来还旧债,结果国债数额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显然,新的救助方案如果像以往方案那样未能起到刺激经济发展的效果,欧洲很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


  ②紧缩财政政策的政治阻力大。目前,希腊政府所承诺的紧缩计划遭遇到工会组织以及普通民众的共同反对,希腊全国各地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接连不断。如果希腊政府最终在减缩计划上不能取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那么其改善负债和赤字状况的步伐将异常艰难。


  ③出售国有资产,价格低廉,解决当前危机乏力,且影响未来利润增长,长期来看不利于债务偿还。并且,希腊国有资产私有化存在着需求动力不足的风险。资料表明,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银行挤兑现象十分明显,储户总计从希腊银行提出了600亿欧元储蓄,约为该国经济产值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希腊民间资金正疯狂出逃海外,其中流往瑞士地区的资金量高达希腊GDP的1.2倍。在资本外逃的情况下,希腊国内的私有化能力显然受到制约。


  虽然紧缩的财政政策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在欧洲当前的状况下,由于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是控制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无法要求欧洲央行对各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进行货币化,那么必须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才能尽快减少巨额的赤字和债务,从而稳定整个欧盟经济体的稳定,最终走出欧债危机的泥潭。


  三、推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


  (一)EFSF方案概述


  为了保护各成员国的金融稳定,于2010年5月由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稳定基金”(EFSF)。当欧元区成员国出现金融困境或者重组银行需要贷款的时候,欧洲金融稳定机构可以在德国债务管理局的支持下通过发行债券或其他融资工具来提高贷款支持基金,同时也可以以此来购买主权债务。债务信用将由欧元区成员国根据各自在欧洲央行的已存资金比例,按比例担保。


  EFSF的特点:①临时性。根据规定欧盟和IMF达成的协议,“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是一项临时性安排,整个计划将在2013年6月到期。②复合性。该机制从出资方来看,包括欧元区国家、欧盟委员会和IMF三方;从融资渠道来看,包括财政拨款、市场融资、国际组织融资、双边贷款和部分自筹等多种方式;从占款比例来看,欧元区成员国出资4400亿欧元,占比59%,欧盟委员会出资600亿欧元,占比8%,IMF出资2500亿欧元,占比33%。③针对性。该机制仅针对欧盟国家,而不针对域外国家;并且,仅向陷入主权债务困境的国家提供临时性专向融资,而不得挪作它用。


  (二)方案评析


  1.EFSF的积极意义


  实际上,金融稳定机制本质在于运用欧元区的整体信用,借到足够的资金给相关国家度过难关,使资金链不致断裂。短期来看,类似于EFSF形式的外部救助对于避免当前欧洲主权债务违约必不可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市场信心,增强正处在危机之中的欧洲国家的国家信用,为进一步解决欧债危机争取时间,创造条件。


  2.方案实施的障碍


  G20峰会经过谈判最终达成的协议包括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规模由4400亿欧元扩大至1万亿欧元。经历了前期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救助,目前EFSF的剩余资金只有2500亿欧元不到,将其扩大至1万亿欧元的融资渠道缺乏;即使EFSF的资金扩容问题顺利解决,资金在债务国家之间分配则是更大的难题,毕竟这种临时性的外部救治措施会引发道德风险,债务危机国家在享受低利率再融资的优惠条件后,就不再愿意进行制度的改革,政府也不在愿意控制预算,这将违背该救治基金的设立初衷,对欧元区的其他国家也是不公平的。


  四、结论


  此次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是欧元区自身与欧元区各国的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和欧元区各国通货膨胀率的不同以及欧元区建立之初的设计上的缺陷。因此,无论是强制性的加强金融监管,还是短期内大规模消减财政赤字和降低工资福利,甚至是引入EFSF之类的外部救助基金,每一种方案都是一把“双刃剑”,理论上可以促进债务国减轻主权债务比重的同时也有反向的作用力,使得政策实施的不确定性增加,难度加大。在加强与改革金融监管方面,由于金融创新的速度之快,加上问题显现的滞后性导致监管措施缺乏时效性,对潜在的危机反映不足,无法有效的遏制危机的爆发;而对于财政政策而言,紧缩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减少了政府收入;EFSF之类的外部救助基金可以解决当前的债务违约问题,可是又会带来危机国家的“道德风险”。笔者认为欧债危机的解决会是一个漫长的“自我消化”过程,即在欧盟适度调节和改革,不做强制干预的情况下,危机国家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慢慢消化这些债务。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