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创新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有效性

来源:UC论文网2019-04-23 10:43

摘要:

  摘要:如何提高教研实效性?作者认为建设人文化的教研制度是前提,没有完善、人文的教研制度,学校的教研活动一定是无序、无效和被动;创建科学的教研模式是保障,教师的教研要建立在教学具体问题基础上,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倡导教师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的实施效果,创建包容的活动氛围,没有包容、民主的活动氛围,教师绝不可能真正参与。搭建多样的参与平台,让教师有更大的自主权。  ...

  摘要:如何提高教研实效性?作者认为建设人文化的教研制度是前提,没有完善、人文的教研制度,学校的教研活动一定是无序、无效和被动;创建科学的教研模式是保障,教师的教研要建立在教学具体问题基础上,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倡导教师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的实施效果,创建包容的活动氛围,没有包容、民主的活动氛围,教师绝不可能真正参与。搭建多样的参与平台,让教师有更大的自主权。


  关键词:教研实效性;教研制度;教研模式。


  正文: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目前各基层学校都纷纷开展着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可是我发现目前教研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就如何提高教研实效性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建设人文化的教研制度是前提


  教研的推进,不仅要靠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做为促动,更要靠必要的制度规范和保障,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一个完善、人文的教研制度,学校的教研活动也一定是无序、无效和被动,工作会处于混乱、盲目和消极的状态。如何建设一个人文化的教研制度?


  1、制度要体现本土气息和时代感


  教研制度要体现出本土性,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构建的过程,不要总是延用过去的或者是完全照搬别人的。凡是要出台的制度,一定需经过教师讨论通过,杜绝主管领导盲目、片面,不分析学校的具体情况下,由"一支笔"、来"一锤定音";另外,制度还要体现出个性化,要对教师进行分出层次管理和评价,不要“千人一面”统一要求。例如,对于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在常规备课和教案的书写等方面的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学校对其检查的次数可降低,对他们的评价要侧重引领作用方面。


  2、制度生成要遵循“从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的操作模式


  我们可以先从某一方面的具体制度入手逐步生成,并在实践后逐步调整,这样的操作模式符合科学的构建规律。同时,这样生成的制度不会空泛,能够为教师提供可行的操作策略、实施方法和具体行为要求、保障措施等,能突显出制度的指导与服务功能。也要注意制度的项目、条文不要过细,过细的要求会成为教师的负担,最好是能有“隐性的”的评价方式。例如,关于教师的个人备课制度的制度,对于教案书写格式、教学环节与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式选择和教学手段的使用,不要规定过细要求,最后能够通过课堂教学的反馈,来评价备课情况。


  二、创建科学的教研模式是保障


  教师的教研既然是一种研究,就得遵循或体现研究的基本规范或基本程序。一般地说,教师的教研要建立在教学具体问题基础上,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走“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之路。以下三点工作特别重要。


  1、从"问题"入手


  没有问题的研究就是盲目的研究。每次活动前有要明确的主题,让教师明确本次教研活动主要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校本“问题”的提出绝不是活动前的临时动意,应该是从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发现的,然后经组织者进行分类、梳理。活动的研究主题也即是梳理的“问题”,而且要在每次教研活动之前向教师公布,让教师带着准备和思考参与活动。


  2、重点抓好反思


  反思是教研活动重要的环节,它是养成教师积极思考习惯和落实活动实效的关键。我们不仅要重视反思环节,还要在活动中注重引领教师进行反思,让教师知道反思什么。我认为教师在反思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1)课堂教学中对新课堂理念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是否正确(在近期听课时我就发现还有教师对课标的年段要求搞不清楚)。(2)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否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3)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否利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和能力的发展,是否省时高效。(4)课堂交流是否和谐、民主,学生是否在评价中有所发展。当然,反思不要模式化、程式化,要有重点、有针对地进行。


  3、倡导“独、合”统一


  要建立了一种“独立+合作+独立”式的教研模式。过去教师们过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而缺少合作,但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现象,学校合作式的教研活动接踵而来,教师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时间和空间,备课一起、听课一起、评课一起,所有的事把大家绑在一起,因此出现了"标准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种的东西还被某些教师美称为“集体智慧”。这样的研究不仅是低效和无效的,严重的是教师没有了自己的思考、个性和创造,个别教师还产生了惰性心理。合作研究必须要以个人独立研究为基础的,合作研究之后,还要通过独立的“二度教研”进行实践和思考,教师只有通过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将集体的研究成果内化为个人缄默知识,形成创造能力,这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倡导教师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的实施效果


  “全面化”即“全体、全程,主体”。为达到这样的状态我认为以下二方面工作很重要:


  1、创建包容的活动氛围


  没有包容、民主的活动氛围,教师绝不可能真正参与。包容的氛围要求教师需要互相敞开,不是以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念强加于另一种观念之上,而是一种“共享”、一种融合。校领导要帮助教师打消种种顾虑,让教师认识到校本教研绝不是挑他们的毛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教师所竭力改正,而又很难把握的,所以在校本教研中不排斥问题,对出现问题的老师要有包容的心态,要通过别人的问题影射自己身上的问题所在。校本研究活动尽量不要与评优课、参赛课等带有评价、评比性质的活动放在一起搞,以免出现负面影响。


  2、搭建多样的参与平台


  教师教研的最高境界是使它成为教师每个人的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还存在个别骨干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多数教师是旁观者,即使是参与也是被动参与。这样现象的出现不仅是教师参与机会少,主要是角色意识不强。我们要通过建立有针对性的、可选择的研究形式来唤醒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例如:在从人员组成上可以组建同层(如骨干这个层面)研究组织、也可以是异层研究结合(如师徒);从研究内容上可以是同学科、同课题、同领域的教师一起研究;从内容的确定上可以由学校确定,也可以开展“菜单式”的教研,让教师有更大的自主权


  我想教学研究工作的推进,还是需要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的过程,因为认识是螺旋上升的,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思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使其能更好地促进课改、学校、教师的发展。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