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论小学阅读教学

来源:UC论文网2019-04-26 08:33

摘要: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语文教学研究中一直不断探索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设计一堂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下文中,笔者着重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有效解读文本;二是有效引导学生。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68-01  一、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堂...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语文教学研究中一直不断探索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设计一堂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下文中,笔者着重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有效解读文本;二是有效引导学生。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68-01


  一、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堂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学课,是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提炼、表现,它包括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生命体验、生命理解、生命呵护;生命的敏锐度、强度、力度、深度、广度等等”。笔者发现,现在的阅读教学存在一些怪象:学生普遍不愿上阅读教学课,对课文阅读的提不起兴趣;讲解阅读时,不时看见一些学生昏昏欲睡,没精打采;语文教师把阅读课变成了单纯的技巧训练,“整堂课都在个别词语上下功夫,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个零部件……这样搞,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启迪,情感熏陶和享受审美乐趣。”[3]语文阅读课应培养学生感受、体验、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又该如何实现阅读课的有效性呢?具体言之,包括两方面:一是有效解读文本。二是有效引导学生。


  二、有效解读文本


  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对生命以及自我的认识,它充满了生命的玄妙,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结合。只有让学生的灵魂进入作品的怀抱,才能品尝出它的味道,嗅到它的气息,把握它的真正的价值。[4]同时,语文阅读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学科教材的内容等同于教学的内容。但阅读教学却不是如此,教材以课文形式所呈现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并不一致,教师必须经过自身对阅读内容进行消化、选择、提炼、加工等以后,才能传授给学生。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要先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所认识。同时,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还应补充课外知识,让学生看到更为饱满的鲁迅先生。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应抓住关键词语,抓住细节描写,实现从句面到深层理解的跨跃!这样一来,让学生“真实触碰”鲁迅先生,获得情感的共鸣。如此实现阅读教学,学生的情感被升华,激情点燃,思维被打开,生命意识被提升,这就实现了阅读的有效性。因此,要想真正达到此效果,就要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是否能把握准确,是否能深层次的解读文本。


  三、有效引导学生


  所谓有效引导,就是在阅读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其精髓就是――“活”。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1、“活”的教学语言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魅力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例如在古文《活见鬼》教学,教师不妨如此导入:同学们,你们相信世界上有鬼吗?今天,就让我们回到明朝看一看。那是发生在一个雨夜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教师旋即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加上缓缓的音乐,大声朗诵全文。这样的开场语,这样的吟咏,一下子就会将学生的心牢牢抓住。


  2、“活”的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强,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执教者面对的是活生生有个体差异的学生,若想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完成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光靠情感的共鸣,诗意的教学语言是不够的,尤其要注意设计。阅读教学设计是实践,也是一门艺术。从教者需要积累多少,达到怎样的高度,才能有质的飞跃,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里我们用一个“活”字来贯穿整个教学设计,“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问艺术的“活”,二是课堂讨论的“活”。


  (1)、提问艺术的“活”


  课堂提问应该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需要注意一下几点:一、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不能“泛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下面学生没有反映,鸦雀无声,其实有时并并不是学生不会回答,而是教师的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不知道应该从那方面来回答。二、把一问分多问,把一问问多人。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有时无从回答,不妨将其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接近问题的本质。像这样的提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后者“一问问多人”是指学生在回答问题并不完整,这时老师不必刨根问底地继续追问。在给予他鼓励和表扬之后,再请其他学生起来继续回答补充。这样调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都在进行思考,并且也给更多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和看法的机会。三、把握好问题深浅的度,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所谓“深浅度”,上面已经提到,就是必须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太难或太易。除了难题。过于简单的问题,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价值”的问题是指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保证教师所提的每一个问题,既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又是相教学目标迈进的阶梯。


  (2)、课堂讨论的“活”


  怎么才能做到“高潮迭起”,并保持“张弛适度”呢?这就涉及到教学流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每堂语文课都有一至两个教学重难点,教师不妨针对该重难点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讨论,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突破难关。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