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初探

来源:UC论文网2019-04-30 09:28

摘要:

  [摘要]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活动加以落实。  [关键词]品德社会活动化初探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而这一切都需要...

  [摘要]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活动加以落实。


  [关键词]品德社会活动化初探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活动加以落实。


  一、广泛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化教学资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开展活动化教学。


  如我在教学《伸出爱的手走进残疾人》一课的导入时,首先请孩子们闭上眼睛,从座位上站起来,试着转两三圈,坐下后,请大家继续闭着眼睛拿起笔,用左手在本子上写下“走进残疾人”五个字,睁开眼睛,看看自己写得怎么样?接着,让学生说出刚才自己最深的体会,从而体验盲人、肢残朋友的感受,以至更深的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奋发图强,努力拼搏,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心。由于老师较好地隐蔽了教育意图,学生没有感到你是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而是他们自己在寻求答案,在交流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另外,在课堂中引入了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精心构建绿色课堂,营造活动化教学氛围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品德课开展活动化教学的重要空间,它的选择布置、人气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产生自主的学习需要,激发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情感体验的欲望,进而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室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现在教室里已经不是素面朝天了,而是一些名人名言、规章制度成了主角,但这些离学生的兴趣中心距离太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产生拘谨感,在活动中放不开手脚,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在受教育,容易隐蔽自己真实的情感,做出一些虚假的附和。因此,我们提倡童趣化的教室布置,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的画报,并定时更换。


  如德育漫画,图文并茂的漫画既给学生以新鲜感,又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图画,设计标语,布置教室,这样更能增添亲近感。另外,可以把课堂搬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可以到书香飘逸的图书馆,可以到看得见蓝天、白云、阳光的操场,可以到热闹非凡的市场……只要是适合开展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兴趣的场所,我们都应该考虑,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天地,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空间保障。


  三、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活动化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种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是一种长久的个性品质培养。怎样改革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和传授为特征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启迪者,而不是说教者,更不是道德权威。因此,思品教学模式的生活化就是要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幻灯、录像、电教媒体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直接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重视生活体验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现场实践,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访问,通过“做中学”“做中悟”的亲身参与、感受和体味,掌握生活的真谛,从而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树立正确的行为信心。


  如在教学《你棒我也棒》一课时,老师课前准备了录象,将同学们日常活动的闪光点录了下来,并配上了解说,制成了课件,在课堂上展现。由于录象中人是身边的人,事是熟悉的事,学生兴趣格外浓,纷纷要求发言,整堂课学生始终充满了极高的表现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加速了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进程。


  总之,只要在品德课堂上用心组织和实施有效化活动教学,相信总可以使我们的品德课提高实效性。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