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美术教学浅议

来源:UC论文网2019-05-03 10:39

摘要:

  内容提要:新课程倡导主动学习,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应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以便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文中通过总结“欣赏·评述”的教学方法,说明了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欣赏教学方法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美术欣赏是美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培养学生视觉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

  内容提要:新课程倡导主动学习,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应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以便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文中通过总结“欣赏·评述”的教学方法,说明了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欣赏教学方法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美术欣赏是美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培养学生视觉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具有特殊的作用。新版初中美术课本(人教版)每册中至少有一个单元是“欣赏·评述”课题,有的多达两个单元,由此可见它在整个初中美术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尤其重要。长期以来,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形成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弊端,使课堂教学变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特别是“欣赏·评述”教学,教师在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在台下听的兴趣全无,这种被动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的实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呼唤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点提高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方法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它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两个方面。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必须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上好一堂欣赏课,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真所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教材时要多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增加了课的容量。备学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班级情况及接受能力等各方面。这样,在上课时有极强的针对性,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所讲的内容。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欣赏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一幅作品,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欣赏,这时,教师就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欣赏,给学生指明欣赏的方向,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来引导学生。


  1、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哭泣的女人》,画家用立体主义的艺术语言来刻画这位妇女,画面中的每一根线条都显出忧愁的脸孔,黄色的眼眶被画成犹如暴风雨中的覆水之舟,破裂的眼珠深陷其中,鼻梁好像是被子弹打开的一个黑洞,顺着手指、手帕簌簌而落的是一片泪幕。再如我国画家齐白石的《群虾》图,以精确的体态,透明的身躯表现出虾的相貌,以及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表现的栩栩如生。


  2、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是指画面中的构图、色彩、透视和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方面,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画,从画面的构图来看,这是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体现多样统一原则的构图方法。由于运用了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透视法,画面具有很强的纵深感。又如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八骏图》,作者以水墨技法为主,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和疾徐的变化,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


  3、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在欣赏优秀作品时,除了要欣赏作品的内容外,还有必要了解一下与作品相关的内容,如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二是可以增加欣赏的趣味性。如在认识我国画家齐白石时,可以介绍一下画家为了画好画,在家中养了许多花鸟虫鱼,时时观察,对物写生,所以他创作的《群虾》图中的虾才会如此生动、真实。


  4、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对一幅作品的欣赏,不仅要靠外表,更要看他的内涵,如我国雕塑家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作品抓住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瞬间,在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中行军、作战的间隙,老战士掏出身边的笛子悠闲地吹奏起来,小战士依偎在他身边听得入神。作品以强烈的对比手法,表现了在衣着破烂的外表下,人物乐观、崇高、充实的内心世界。再如荷兰画家凡高的《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画面中描绘了黄色的田野、墨绿的柏树、淡蓝色的山脉和淡紫色的天空,非常成功的描绘出一幅极为激动人心的景象。而作品近处的麦田仿佛在燃烧、柏树从的形状像火焰,山脉和云团的动荡线条又隐藏着一种渴望,实际上画家是借助色彩和自然形体来揭示主观的精神世界。一幅作品的内涵是一幅画的灵魂,是作者心灵的写照。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评述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认识过程,是把握创造者思想意图的过程。下面以荷兰画家凡高的《自画像》这副作品为例,说明我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评述美术作品,展开欣赏活动的。


  1、作品给你的第一感觉是怎样的?


  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指作品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通过对作品直观形象的欣赏,结合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讲出对作品的看法和感觉,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如:躁动、坚定、压抑等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2、作品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画面与画家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相联系,再结合自己的思想感受,解释出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


  3、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思想?


  根据这副作品,有的学生回答在冷色调的银灰、银绿和蓝色的和谐背景之下,表现了凡高镇定、刚毅的面容;也有的学生说作品的背景笔法呈旋涡状,是画家躁动不安的心情的反映;还有的学生说凡高那双目光坚定,但又饱受疾痛折磨而显得十分压抑的双眼刻画的生动传神。这就使学生不仅从外表更从内涵加深了对这副作品的理解。


  4、你对作品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爱好兴趣不同,反映出来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鼓励他们可以自由评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得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学会用美的事物去感染心灵、美化心灵,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学会在生活中辨别美丑,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形成完善的、高尚的人格,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