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来源:UC论文网2019-05-04 10:06

摘要: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一生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更显得尤其重要。  一、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角色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社会心理学认为,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要扮演许多社会角色,这些角色会在人的身上形成角色丛,如果人在扮演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和谐统一,就会形成社会角...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一生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更显得尤其重要。


  一、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角色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社会心理学认为,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要扮演许多社会角色,这些角色会在人的身上形成角色丛,如果人在扮演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和谐统一,就会形成社会角色冲突。教师是多角色的职业,如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在社会中还要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等等。教师要想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成功地扮演着这些不同的角色,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适时地转换角色,这样便不得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这种角色的转换极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2.社会和工作的压力使教师心理压抑。教师的社会责任重大,从古时的传道、授业、解惑到今天的育人育心,无处不显示教师职业的神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实施,原有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使教师心存压抑。学生的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这也时刻威胁着教师的威望。再加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自身与社会期望的差距等也易使教师情绪焦虑。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下,教师的心理压力增大。


  3.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些教师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思考问题固执偏差;有些教师虚荣心强,情绪不稳定,性格易突变;有些教师工作过分认真,事无俱细,极易紧张和疲劳;有些教师易兴奋,易激动,冲动时行为偏激,易采取极端手段等。这些个性心理品质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学知识的匮乏使教师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宣泄转移,长久压抑于心,不利于心理健康。


  4.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身体健康等原因都可以使教师产生心理问题。


  二、加强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健康


  1.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心理调适,把个体的心理与现实的关系加以修正,这就是心理防卫机制。为此,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对待、理解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平衡的心态。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力。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消极心理状态就是挫折。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如学生的顶撞、教学的失败、家长的不理解等等。面对挫折,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悦纳自己和他人,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容忍挫折,学会自我调适;心怀坦荡,情绪乐观,提高心理挫折忍受力。


  3.善于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教师要处理教师间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自己家人的关系等。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往,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注、爱护和安慰的美好,培养良好的心态,尤其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感染学生,使自己成为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4.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身心健康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保证。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在以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特点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境,充分显示育人者的良好形象。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树人之本,莫尚乎律已,师者表也,学者从也”。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和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