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管理论文 > 正文

艺术教育与艺术应用

来源:UC论文网2019-05-04 10:48

摘要:

  一、艺术人才需求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在今天的中国,发展得十分蓬勃。尽管有人根据2007年北京几所艺术院校招生人数从几年考生人数持续增长的高峰上略有回落的现象断言,这是“艺考热”爬升曲线回落向下的一个“拐点”标志或“退热”信号(赵正阳:《2007“艺考”新观察》,参见《艺术教育》2007年第5期,P4)。是否如此,要看将来数年的情况来验证。但是,笔者关注的问题不在于冷热起落的现象本身,而在于可...

  一、艺术人才需求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在今天的中国,发展得十分蓬勃。尽管有人根据2007年北京几所艺术院校招生人数从几年考生人数持续增长的高峰上略有回落的现象断言,这是“艺考热”爬升曲线回落向下的一个“拐点”标志或“退热”信号(赵正阳:《2007“艺考”新观察》,参见《艺术教育》2007年第5期,P4)。是否如此,要看将来数年的情况来验证。但是,笔者关注的问题不在于冷热起落的现象本身,而在于可能导致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


  那么,什么是导致艺术考生报考流向冷热起落的重要原因呢?可能很多,但是,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艺术毕业生的就业择业空间将可能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另外,艺术考生面临的残酷竞争,也会使得一些考生和他们的家庭冷静思考,理智地选择学业与职业指向,毕竟,中国大多数家庭还没有富足到可以撇开将来就业择业的现实考虑随心所欲地选择求学志向。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就业空间是否足够和就业位置是否具有吸引力的现实问题,应该说就是影响艺术考生数量变化曲线的最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发展很快,有时几乎是跟着时代发展、生活进步的脚步在一路小跑。文学热、工程学热、金融贸易热、财会热、电子科技热、软件设计与开发热、管理人才热……一浪又一浪地兴起和递减,后面一只看不见的操纵之手,就是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生活变化带来的就业空间。在我们并不发达的经济生活与发展并不充分的社会结构里,很快地,粗放建设工程里和简单管理活动中那些曾经十分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岗位很快地一个个饱和,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专门人才几年间就从抢手的紧俏人才变为供大于求的多余人才,有形象的说法是:原来是“一家有女百家求”,现在是“百家有女争一家”。


  艺术教育持续的热度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艺术发展、娱乐市场的繁荣有关系。时至今日,应该看到,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走向专业艺术团体、影视产业地带、文化管理单位和群众文化部门外,还有一个重要走向,就是填充文化娱乐产业的活泼需求了。但是,专业艺术团体、文化管理单位、群众文化部门的岗位是有限的,而且岗位的需求和扩展的空间又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建设的探索试点当中受到了影响。所以,现在的文艺团体、文化部门已经没有多少岗位为艺术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虚席以待”。影视产业和娱乐地带就更讲求市场规律和制作成本,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是随机性极大的“项目合同”式的临时签约。所有这些情况,让艺术人才走出校门的时候遭遇了“身怀绝技”却“报效无门”的就业尴尬。


  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专业团体和文化管理单位艺术人才饱和的信息就让人无法回避地感知到了。但是,这种情况存在了很长时间以后,艺术考生热的温度还是在持续爬高。


  这种情况需要分析,艺术考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哪一类艺术考生升温爬高?哪一类艺术考生降温走低?要仔细分析信息和辨别其中透出的意义,不能笼而统之地盲目乐观,认为艺术教育“形势一片大好”。不分辨具体的专业情况、发展前途、市场需求而靠惯性力量和习惯思维去办学,就会收获毕业学生积压、考生来源突然消失的恶果。艺术考生当中热爱艺术、长期准备、做着“艺术家梦”的人绝不是全部,其中有部分是为了能够上一所大学、好歹拿一个文凭的。但是,当整个社会的人事环境成熟到重能力的时候,而且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很大程度上,这类只是“拿文凭”而没有真正艺术创造才能和艺术家才情禀赋的考生和家长就会淡出艺术考试热的场景。


  其关键在于:艺术院校的文凭不是就业的安全阀。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必须有能力加入社会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创造自己的岗位与发展空间。艺术教育应该有预见性地分析形势,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二、艺术人才市场与艺术教育


  艺术考生来源的“冷”与“热”,往往表征着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的“长”和“消”。但是,现在艺术教育发展情形里的障眼现象是:一方面国家艺术院团、文化单位艺术岗位饱和甚至极大萎缩,另一方面艺术院校招生考试火爆,全国范围内纷纷办艺术教育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一边是就业困难,一边是求学热情持续升温走高,为什么会这样?


  民间实用艺术的生存发展空间吸纳了很大一部分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眼宽手活,或满足相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或者看准物质生活的消费流向,将自己之所学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成为“创业一族”。文化产业当中的自雇人群的广阔职业空间,使得社会人才市场在消化艺术人才时的胃口没有显出面对非艺术大学毕业生时的寡淡。问题在于,在我们的艺术教育机构还没有准备好,或正在调整与生活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措施的时候,在传统的方式和专业结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那些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广的毕业生,往往在就业的时候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


  面对就业市场的无辜和无奈,我们的艺术教育机构应该敏锐地捕捉到信息:艺术人才就业市场当中,国有事业企业单位吸收艺术人才的容量有限,尤其是纯艺术人才的培养,在国家艺术团体萎缩的情况下,就应该控制规模;另一方面,要敏锐地颖悟到:计算机美术、电脑辅助设计、新媒体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这些专业在近10年的艺术教育发展中,可以说成为了艺术院校招生当中最为火爆的专业,考生竞争十分激烈,60―80人报考,竞争一个名额入学机会的情况很多。艺术院校表现类专业在校学生的结构当中,往往是这些专业的人数最多。


  实用艺术专业的考生比纯美艺术专业的考生要踊跃!这个逐年加强的信息实际上透露出的深层信息是艺术人才市场自然调节的动态:实用艺术人才的市场需求大。这里面,有两层空间:一是新兴产业当中有不少实用艺术的发展岗位和生存空间,因而,有实用艺术技能和创造能力的毕业生容易找到工作岗位;二是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变化,摆脱了温饱局促的人们在生活品质当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美感需求。这就使得实用艺术躬逢其时、如鱼得水,只用看一看那些有动手能力的艺术家、那些教实用艺术的教师生活得怎样殷实自在、那些学得好的实用艺术专业的学生每天日程安排得如何忙碌而潇洒,就明白社会生活对实用艺术的需求空间有多大,潜在胃口有多强!


  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是在经验主义的惯性行为当中招生教学,还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走向具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数量、比例?是被动地跟随市场信息来设定人才培养方向、目标,调整、组织教学,还是积极主动地在清醒地审时度势前提下自觉地去添置课程、调整结构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学科、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各色人才?


  三、艺术教育的前途:美学艺术教育与应用艺术教育并重


  没有想好用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来与“应用艺术”或“实用艺术”相对应,只好用了一个“美学艺术”。


  笔者先表明的意思是:把艺术大致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追求艺术美感的、有一定现实功利性但是却不以此为目的,而以情感满足、精神慰藉为最终追求的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把这类艺术活动归在美学艺术范畴里;一类是追求社会行为和生活品质的优雅、舒适和格调的、有美感内容、有艺术成分却不以此为目的、而以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活动的成功率为价值标准、成败尺度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笔者把这类艺术活动纳入应用艺术或实用艺术的范畴中。


  艺术音乐、艺术美术、艺术戏剧、艺术电影与医疗音乐、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媒体设计、教育戏剧、纪录片、科学教育片显然分别属于上述两种不同的艺术范畴。与此相应的艺术教育活动,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所开设的课程,就分为美学艺术教育与运用艺术教育或实用艺术教育。


  人类艺术史的美学艺术活动实际上是从实用艺术或应用艺术中分离出来的。艺术史漫长的发展时光里可以追溯为艺术行为和艺术品的那些现象,几乎没有纯粹为了审美的产物。包括中世纪的欧洲油画的高度繁荣,实际上是宗教文化的副产品,美感是宗教情感和宗教教义的“意外收获”。倒是中国唐宋以降的诗、画、戏剧、书法等,纵情山水,抒写性灵,驰骋胸臆,显得自在自为,确乎是脱离功利束缚与现实羁绊的美感艺术。


  西方艺术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实用艺术――工业设计时代到来之间,美学艺术有过相当的繁荣。工业革命、社会革命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化革命对欧洲、美国的艺术观念、艺术文化结构和艺术教育状况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力量。最大的力量来自工业革命中蓬勃发展的经济生活和产品竞争的现实需求,传统美术学院中的美术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工业社会对提高工业产品竞争力的设计人才的需求。于是,装饰学院、设计职业学校、工业艺术设计专业、工业美术学校之类的应用艺术或实用艺术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如鱼得水地迅猛发展起来。到今天,没有了争论,只有美学艺术教育、诗论艺术教育和应用艺术或实用艺术教育的专业、教育机构各行其道、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相安无事。


  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历史主要是美学艺术教育的历史,因此,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当中缺少美感因素与艺术设计,是看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品质一望而知的事情。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竞争,有“一流的质量,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的说法,很能说明问题。实际上,在加入国际贸易竞争的一开始,我们许多质量过硬的产品只有“不入流的包装”。因此,我们的产品缺少甚至根本没有文化艺术附加值,经济损失是惨重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艺术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应用艺术或实用艺术人才。


  1956年,调集一些有研究有造诣的艺术家和民间工艺大师级的能工巧匠组成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各省有条件的地方也建立了一些工艺美术学校。应该说,这样的现象表明,我们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对应用艺术或实用艺术的意义,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实际的教育发展当中,教实用艺术的教师和学实用艺术的学生,潜意识里总有一种“次等艺术”或“庶出艺术”的感觉,所以,明里暗中,总爱向美学艺术上靠,总是以搞创作、办画展为“正道”,其实是骨子里不认可实用艺术或应用艺术的地位。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改为清华美术学院但是仍然保持和发展应用美术专业和学科的时候,大量的美术学院发展应用美术专业和学科已经蔚然成风,这就是艺术教育学科对应社会发展、生活需求变化的革命性的专业结构变化和学科建设的调整。这一点,在美术院校、电影学院和传媒院校的艺术教育办学发展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但是,在戏剧学院、音乐学院和舞蹈学院里,因为社会结构与教育体制的原因,这种调整不大,就是说,戏剧学院、音乐学院和舞蹈学院的艺术教育专业、学科里,应用性或实用性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缺失沉睡状态。应用戏剧、应用音乐和应用舞蹈的使用出路在全民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学科交叉的今天,有远比人们意识到的大得多、丰富得多的发展空间和潜在市场。但是,由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偏狭局限和对人才需求市场的目光短浅,使我们无法在更高层次与更广泛的范围来调整艺术教育的结构,带来教育和生活共同发展与繁荣。以戏剧教育为例,戏剧手段和方法在生活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途,团队训练、行业规范、法庭模拟、教师培养、励志导育、社区管理、治疗恢复等,都能够运用戏剧手段来获得力度的加强和效果的彰显。但是,我们的戏剧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艺术戏剧人才培养的惯性里。舞蹈教育、音乐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有必要去改变这种情形。


  师范艺术教育可以算是应用艺术教育的先声,教人如何教学生音乐、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我们的艺术院校是否真正做到了将培养艺术师资的应用艺术教育与培养艺术家创造者、研究者的方法、途径、内容等区别开来,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进一步说,如果我们的教育部门能够下决心普及艺术教育,让国民素质教育当中增加艺术素养的份额,像欧美国家的教育一样,中小学里的艺术教育不仅仅限于图画和唱歌,而涵盖了更广泛的艺术种类如戏剧、舞蹈、影像等。那么,革除应试教育的土壤,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建立培养人民的广泛艺术素养和审美情操的温棚,中国的艺术教育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和繁荣。关键在于,这种发展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所需要的。


  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应该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前提下获得发展和繁荣的机会。既然是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艺术教育应该在人才培养、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研究各方面以全力推进美学艺术教育和应用或实用艺术教育的发展来对应社会发展与生活变化的需求。我们的艺术教育历史上,应用或实用艺术的发展很滞后;我们的艺术教育现状里,美学艺术教育和应用或实用艺术教育的结构还不合理,这极大地制约了艺术教育对社会生活需求的满足,这是要尽快改变的。


  这是一个艺术教育与艺术应用的问题,艺术的应用,已经不再是历史上的那种“艺术手段在现实需求当中的附带应用”的含义,而是把“实用艺术”当作一个学科来认真对待。艺术应用走向应用艺术是一个社会生活需要带来的艺术教育学科的深刻变革,我们应该敏锐地感受这种变革,迅速做出我们的艺术教育发展思路的调整。必须强调,要避免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发展实用艺术教育的时候,认为美学艺术“没用”,就萎缩美学艺术教育的传统专业,那也十分危险,会带来艺术教育格局以及社会艺术人才、社会文化结构的新的不平衡。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应该各行其道,分类发展。美学艺术教育中艺术高端人员的培养、学习者艺术鉴赏力的提高、美学情趣的养成和作为健全的人的知识建构、精神财富的艺术通识教育,应用或实用艺术教育中针对产业需求开展的实用艺术家、艺术职员和艺术工匠的培养、实用艺术对经济社会的配合、促进和对生活实际的满足,应该是我们的艺术教育发展和繁荣的应有内容。我们期待艺术教育全面发展,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要求水平的全面满足的局面到来。


  艺术教育界的诸君共同努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