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正文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9-05-09 10:33

摘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在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目的不清,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们必须深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在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目的不清,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们必须深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162-02


  目前,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同时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则之一。对高校来说,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意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目前只涉及到一些表层的东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空前的大发展,也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层次优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很好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教师应当将教学的重点由原来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型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主的教学上来。因此,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为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持续发展,深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二、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学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的基本架构。但是,不同层次,尤其是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其教学方法当然也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经济学科内容趋向多元化、交融化的情况下,在素质教育的呼唤下,探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法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当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不够优化,选修课所占比重偏低,这样不利于学科间的融合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同时课程的设置未考虑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对社会前沿问题关注不够,造成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感到学非所用,用人单位也普遍认为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不足。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灌输式”教学依然存在,缺乏分析问题的引导和训练。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未能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制约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目标要求过高、过窄,脱离就业实际需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只有小部分毕业生能留在顶端的精英岗位,大部分都要走向大众化的工作岗位。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还将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宽领域的。因此,从目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来看,精英式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4.以课堂学习为主.忽视对课外时间的有效利用。我国经济类专业教学基本是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所有的教学活动几乎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个别课程虽然也组织一些教学参观、实践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但这只是点缀性的,其目的往往是为了证实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样必将导致教师对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忽视,产生教学就等于课堂教学的错误认识。实际上,课堂的课时是很有限的,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自由支配,因而课后的自学、互相交流与实践是十分重要的。


  5.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从小到大不但习惯于而且依赖于这种简单的模式。一般来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大多数时间是在教师讲授中度过的。而教师为了体现学科的系统性与严谨性,大多采取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方法也确实使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某一学科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但是其缺陷也十分明显。一是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使学生整堂课都不得不跟着教师的思维转动,自己没有时间去思考,学习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二是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忽视了教学的过程性特点,即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就把“教学”活动变成了“教书”活动,即不看教学对象,只在书本上下功夫,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式训练,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6.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脱离实际。近年来,在加强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教学的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已被严重挤压,再加上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实验设施、场所相应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训练。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目前,高校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表现出理论联系实际少、创造性活动少、自主创造性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等特点。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加快培养具有判断能力、处理能力、自学能力、辨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现代管理观念、管理思维,能够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开放型人才。只有通过教学核心理念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经济管理类学生才能具备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自身的特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要充分体现岗位实际需要和培养目标定位,在遵循国家基本规定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于公共课,要着眼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及自身发展的基本能力和基础人文科技素质的培养。“两课”、外语、计算机、数学等重要课程要保证达到国家对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重点加强英语、计算机、数学等课程的开设。同时,为满足社会需要,应保证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在整个大学期间不间断。对于基础课、专业课,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中通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要求,重点加强统计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开设,并确保一定的学时和教学质量。对于其他课程,应结合专业特点突出实际应用性,并将学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2.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应对其进行改革。首先,尝试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侧重于理解分析的思路、理论如何应用的分析引导和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部分课程可以尝试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教学,如公共事业管理案例、保险学、企业管理等课程,既可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起到验证和引导作用,也可衡量教师的备课质量和讲课水平。在教学手段方面,各高校要为满足教学需要,不断增加教学设备的经费投入,更新教学设备,引进现代化教学软件。


  3.客观定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因此,培养目标定位应体现多层次性要求,突出以下方面:第一,将适应社会的实用性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改变过去以掌握基本知识为主的思路,其中包括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路与基本方法的培养等;第二,将“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调整为“具备成为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作为长期的个人发展目标定位;第三,根据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定位目标,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强化对外语的要求,会计专业强化对获取、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等,并以此指导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等。


  4.吸收生活素材、充实教学内容。面对如今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除了教材上已有的应用,教师更应该在拓宽面向、了解前沿、扩大学生的眼界等方面下大力气。同时也应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有益素材,补充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充实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长对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的科学认识。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相比第一课堂具有独到的优势,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


  5.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这直接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抛弃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的方法,选择适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方法。经济管理类学科不像数学那样每一个问题都有确切的结论,对与错界限分明,而常常是同一问题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有不同的答案,用不同学派的视角观察会有不同的发现。因此,要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来启发思维,深入问题的实质。要努力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6.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实践教学。经济管理类专业一些课程在结构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很多经济类院校实践教学薄弱是一个重要原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课程内容实习、毕业实习、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环节。通过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此外,鼓励学生积级参与教师的课题,锻炼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有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