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学前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来源:UC论文网2019-11-20 07:37

摘要:

  摘要: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于中国古代幼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蒙学教材是古代实施蒙学教育的主要中介。通过对古代蒙学概念的研究及蒙学教材特点的分析,将会为当代幼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蒙学教材;幼童教育;现代价值  作者:朱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陕西西安710100)  一、蒙学教材概念的界定  所谓蒙学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摘要: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于中国古代幼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蒙学教材是古代实施蒙学教育的主要中介。通过对古代蒙学概念的研究及蒙学教材特点的分析,将会为当代幼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蒙学教材;幼童教育;现代价值


  作者:朱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陕西西安710100)


  一、蒙学教材概念的界定


  所谓蒙学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取自于《易经·蒙卦》中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火所或也”[1],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关于蒙学的论述,也为后人对蒙学概念的论述提供了清晰的根据。时至今日对蒙学定义的描述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观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做了如下叙述:蒙学也称“蒙馆”[2],是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始于夏商,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作文及封建道德教育。而在《辞海》中的解释类似于《现代汉语词典》,为“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没有固定的年限,采用个别的教学,注重背诵、练习”[3]。徐梓先生认为“蒙学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的方法等多方面内容”[4]。陈汉才先生认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将幼儿从识字开始到15岁入大学之前这一阶段称为蒙学阶段,所谓蒙学教育即指这一阶段幼童和少年的教育,包括了幼儿学前教育和部分小学教育。它是连接小学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启蒙教育”[5]。李良品先生则认为“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它一般只招收8—15岁的儿童入学,大多属于私学性质”[6]。本文中对蒙学概念的理解皆以李良品先生的论述为依据。


  蒙学教材则是中国古代专为蒙学幼童编写或选编的,在诸多蒙学场所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读本,又称蒙养书、小儿书。中国古代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蒙学教材为西周时期的《史籀篇》,之后的两千多年蒙学发展历史中出现各种各样、版本繁多的教材。据张志公先生在其所编的《蒙学书目稿》一书中所做的统计,共有二十一目次580多种。徐梓先生在《中国传统蒙学数目(初稿)》中又做了补充,认为蒙学教材数量达到1300余种[7]。对于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周谷城在其《传统蒙学丛书》中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蒙学书,同样属于封建文化的范围,其局限性和落后性自不能免,但无论如何,他们绝不比庙堂之文、大雅之作更加局限和落后。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8]。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今天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也做了详细、全面的论述。按照蒙学教材内容类型的不同将其普遍分为六大类,即综合类、伦理道德类、历史知识类、诗歌类、名物常识类、工具书类等[9]。也有一些教育家将蒙学教材分为五大类,或分为七大类[10]。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种类齐全,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稳定性,有着其存在的实用价值。


  二、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先贤都十分注重蒙学教育及其教材的编撰,因此有众多教育家、文学家,如李斯、司马相如、杨雄、朱熹等都加入到蒙学教材的编写队伍中,这就使得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质量得到保证。而从第一本蒙学教材——西周时期的《史籀篇》问世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在二千多年的蒙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出现的蒙学教材数量已经超过一千多种。纵览众多的蒙学教材,其特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内容丰富多样


  古人在编写蒙学教材的时候,并未将蒙学教材的内容局限在识字或道德教育方面,而是在一本教材中融汇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上乘之作——《幼学琼林》所包含的内容就广博深远,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章制度、人伦日用、饮食起居、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而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蒙学教材——《龙文鞭影》则囊括了政治、军事、德行、文艺、儒林、方术等方面。西汉时期的蒙学教材《急就篇》全文也仅有2144字,但其汇总了100多个姓氏、400多种器物、100多种动植物名字、70多种疾病药物名称、60多种人体器官名称,此外还包含了当时的官名、地理与法律常识。由此可见古代蒙学教材内容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儿童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编写方式通俗易懂


  古人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不仅内容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语言的组织使用上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三字经》、《弟子规》皆以三字为一句,句短音谐,和仄押韵,便于儿童的记忆;《千字文》则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共125组,每组双句押韵,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蒙养诗教》、《小学诗礼》则是以诗歌的形式使得幼童在欢声笑语中受到道德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树立志向的目的。因此古代蒙学教材这种通俗易懂的编写方式特点不仅易于幼小儿童诵读,更便于儿童欣然接受日常教育、从而达到蒙学教育的目的。


  3.功能实用性


  古人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而且还具备功能实用、多样的特点。蒙学的教学目的有三个:识字、了解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懂得传统的封建道德,这三种目的在传统的蒙学教材中得到了很好地结合。例如常见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其内容包括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古代的礼教规范,古代的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和历史朝代的更迭及众多榜样、先贤的示范作用,具备了识字和掌握知识的双重功能。蒙学教材所具备的功能往往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与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使得在中下层社会人群中更为广泛地流传。例如在《五行杂字》中有着“开冻先出粪,制下镢和锨,扁担槐木解,朱筐草绳栓”的记载,这些都与当时人们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4.影响时间久、范围广


  由于古人所编撰的蒙学教材具备内容丰富多样、编写方式通俗易懂和功能实用的特点,也使得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更为广远。比如今天我们所常见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产生于一千年前的宋元时期,时至今日还被人们口口相传。同样由于其具备鲜明的特点,许多教材在其产生不久,就已经传播到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日本等。可见中国古代所撰写的蒙学教材不论在时间的长久性,还是在影响范围的广阔性上都产生了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效果。


  三、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对儿童的自下而上的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幼童教育者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种观念的提出明确了教育者身上的责任,也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内容给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即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素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若使幼童具备这样的高素质,幼童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幼童教育已经成为制约民族命运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两千年的蒙学教育发展史中,古人得到的最根本启示为:蒙学教育最根本的实质是养正教育或品德教育[11]。因此为了系统地对儿童进行蒙学教育,古人从西周时期就十分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到目前为止被定义为蒙学教材的数量达到一千多种。在今天的学术界,据不完全统计,1990——2012年期间以蒙学和蒙学教育为关键词的研究论文达到182篇,学位论文也有17篇,可见今天的学者们对蒙学及相关问题已有了较为细致的论述。笔者冀希望通过对蒙学教材特点的分析,继而为今天的幼儿教育提供几点启示。


  1.从理想目标出发,引领幼童早日成才


  传统蒙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幼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理想目标,增强幼童道德意识,培养幼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幼童的道德智慧,从而让每个幼童都具备完善的道德人格。因此在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中出现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励志名句。在其他蒙学教材中,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中同样存在引用诸多先前典故来讲述古人坚韧不拔、立志成才的经历。蒙学教材中出现的励志典故和名句都在告诫幼童从小就要立大志、树目标,否则将会空悲切。然而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富有,幼童从小就受到社会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如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等,使得广大幼童缺乏独立自主、树立目标的意识。同时不少幼童整日过着养尊处优、衣食无忧的生活,幼童家长在日常教育中也只注重在物质层面上满足幼童的要求,忽视幼童精神方面的培养,从而使得这部分幼童缺少正确的理想教育,未能从小养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这些因素导致了今天幼童教育缺少适宜的社会环境,使得幼童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幼童教育者希望他们的努力让幼童成才了;而另一方面现存的社会环境却不利于幼童成长。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幼童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使得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爱,进而导致幼童心理出现了畸形的发展,丧失了对幼童最基础的启迪价值,从而为现代幼童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2.从日常行为出发,引领幼童养成正确的情感意识


  在古代的蒙学教材中,有着众多关于幼童情感教育的名句。例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中则有“泛爱众,而亲仁”等等。这些名句都反映孝亲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所一直提倡的美德,子女孝敬父母是幼童良好情感形成的基础。在物质利益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中,社会道德底线日益沦丧,诸多不为世人所理解的不道德行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人眼中。而学前幼童又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易受到周边事例的感染,也容易学习周围好与坏的榜样。一旦幼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情感,那么他的一生也将受到极大地负面影响。进入21世纪后,随着幼童数量的减少,幼童教育者对幼童教育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许多幼童教育者把幼童教育的中心放到幼童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甚至出现了重知识轻品德的倾向。他们在日常的幼童教育中,不惜血本,花大力气对幼童进行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却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品德的早期培养和良好行为的早期训练。这就使得在现今的幼童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使得幼童缺少应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忽视了幼童的性格情感培养,使得幼童缺乏应有的道德情操。因此在今天的幼童教育中很有必要重新将古代蒙学教材作为他们的诵读课本,注重幼童良好情感的培养,使得他们学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关爱国家,培养他们具有关爱之心、敬爱之心、友爱之心和独立自理之能,从而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3.从学生身心出发,引领正确的幼童教育方式


  由于幼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未达到完善状态,因此在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都十分兼顾幼童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幼童身心发展的教材。《龙文鞭影》作为古代众多蒙学教材较为重要的一部,首先介绍了大量古代英雄人物的实际,使幼童对历史事实有了初步地了解,完成了知识教育的目的;其次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完成了它的道德教育目的;最后《龙文鞭影》在古代蒙学教材实施过程中上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下连《四书》、《五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反观现今的幼童教育,往往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却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进而使得教育的目的无法得到全面实现。同时古代蒙学教材中的部分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都采取歌谣的方式进行编写,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得幼童读起来十分方便,也便于幼童记忆。


  4.促进幼童全面发展


  幼童教育者往往关注的是幼童的智力,而不关注幼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童身体健康的关注多于心理健康;重视为幼童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了幼童心理榜样的树立。因此许多幼童教育者在幼童教育的过程中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幼童教育者不习惯把幼童作为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对待,幼童所有的事情都被幼童教育者所代办,逐渐使得幼童丧失了自身的学习能力。所以在幼童教育过程中要早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幼童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幼童多出去经历风雨、多见世面、多经受挫折,让幼童逐步具备主动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在今天的幼童教育中还存在这样的错误做法:幼童教育者往往提前向幼童传授超出他们年龄段的知识,使得幼童无法正常、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进而导致幼童丧失学习的兴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优育政策的实施,今天的幼童智力较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他们的心理特征还没有达到成熟,仍需一步步地向前发展,理解能力也要一步步地提高,这就决定了今天的幼童教育者在幼童教育过程中要循循渐进、按部就班的进行。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让幼童拥有好的身体,这就必须让幼童加强锻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养成较好的文化素养;第二为丰富幼童的感性知识,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是培养幼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这些不恰当的幼童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今天我们幼童教育质量,而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为我们今天的幼童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幼童教育中要将诵读、故事会、看电影、表演等形式结合起来,使教育方式更加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教育性,让幼童在寓教于乐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欲望。


  四、结语


  蒙学教材是学前幼童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蒙学教材中众多典型人物为学前幼童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远大理想、形成良好的品德都起到培养示范作用,这对现代幼童教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与借鉴。因此现代幼童教育的发展须提炼古代蒙学教育的精华,借鉴蒙学教材有价值的营养,从而促进幼童教育能够快速、高效地发展,为中华民族最终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