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工程技术类 > 工程硕士论文 > 正文

全日制工程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0-06-30 08:05

摘要:

  摘要:文章以工程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影响因素为主题,应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第四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申报材料进行分析,发现导师指导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互补作用;企业和学校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与学生的个人能动性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课程教学与培养方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工程硕士;工程实践...

  摘要:文章以工程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影响因素为主题,应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第四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申报材料进行分析,发现导师指导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互补作用;企业和学校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与学生的个人能动性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课程教学与培养方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工程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4-0075-03


  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为完善我国工科学位类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作出了贡献[1]。在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中,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关键指标,也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按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此举措确保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对工程硕士的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培养环节、实践能力培养以及相關质量评价等方面,但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工程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这一基本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将就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大致包括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师资、平台、理念、研究生和企业等方面。(1)培养方案因素。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能力的课程和环节设置不够,不能支撑实践能力培养是最大的问题,比如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课程雷同率过高[2],甚至完全相同[3],因此能否构建具有工程实践内核的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影响。(2)课程教学因素。课程教学要突出实践性特征,注重对学生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4],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增加实验和实践操作课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使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5]。评价实践性课程设计和教学的依据为其是否体现了结构化的实践性知识[6]。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将课程送入企业,还是学校将企业请进学校,都是希望将真实的实践情景引入课程。(3)实践平台因素。目前学校与实践平台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一般可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种。由于缺乏制度和资源保证,高校可能无法严密监控实践平台中的培养质量,学生在实习单位缺乏动手操作机会,实践教学难以收到实效[7]。(4)师资队伍因素。工程硕士所需师资队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8],有两种类型,一是在高校中普遍实施的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度,二是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即“双师型”队伍。对于导师制,应该清晰界定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职责分工[9]。(5)学位论文因素。工程教指委在《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中,试行了工程设计、工程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工程项目管理和调研报告五种学位论文形式,对此,高校迅速跟进[10]。(6)个人自主因素。研究者认为,作为专业实践主体的研究生,能否主动学习,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将影响提升实践能力的效果[11]。这一项可以视为人才培养中的主观因素。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和个人自主性等方面构成了影响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因素,当然,这些因素有待进一步论证。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为了将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加以推广,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于2005年起,在全国各培养单位中开展了四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评选活动,挖掘先进典型,其评选重点突出对于工程实践成果的评价。从评选出的优秀成果中,可以分析高校、企业和研究生三方面对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认知和实践,总结出隐藏于其中的有效的培养方式,探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选取教指委于2018年发布的第四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为研究对象,共101位,本研究采集到其中99位获奖人申报材料,覆盖率达到98%。


  (二)研究思路和工具


  奖项的申报材料,重点需要说明工程硕士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和解决效果,同时“概述研究生本人、校内外导师、学校及企业所起作用”。由于申报材料存在一千字的字数限制,因此可以认为凡问题和成果之外的材料,都是所获取成果的过程和条件,即影响因素。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及扎根理论构建影响因素框架,借助NVivo12软件进行申报材料的文本分析。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一级节点为导师、课程教学、培养方案、企业、学校支撑和个人六个方面的框架性影响因素,然后按照扎根理论,自下而上地从研究素材中发现和建构二级节点及新的一级节点。


  二、调查结果


  根据一级节点分布情况,导师因素在样本中出现的频次最高,85.9%的样本中提到了导师的影响,在所有因素中是最高的,个人因素、企业平台因素和学校平台因素在样本中出现的比例分别为20.2%、18.2%和16.2%,显示出了一般的影响,而课程教学因素和培养方案因素在文本中出现的频次较低,分别只有5.1%和0%。详见表1。


  根据二级节点分布,可以得到导师、个人、企业、学校和课程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一)导师因素


  根据材料,导师因素分为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二者在材料中出现的频次相当。涉及到导师因素的共有85个样本、192个参考点,其中校内导师81个样本、95个参考点,企业导师84个样本、97个参考点。


  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从不同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根据二级节点情况,校内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行理论指导、技术路线指导和确定研究方向、研究问题方面,涉及样本数分别占32%、26%和8%,而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问题和技术指导、理论应用和工程化、工艺、实验和操作指导,以及方案设计思路指导等,设计样本数分别为21%、14%、11%和8%。


  个别导师还在其他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如在指导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均调用了个人人脉,个别校内导师还给予经费、条件和信心支持,企业导师在平台、硬件和资料数据,以及分析市场需求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二)个人因素


  涉及到个人因素的共有20个样本、22个参考点。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二级节点包括个人主动性和知识运用,样本分别占13%和6%。此外,还有两个个别出现的二级节点:担任管理角色和自己确定选题。


  (三)企业平台因素


  涉及到企业因素的共有18个样本、20个参考点。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二级节点包括实验和测试条件、平台综合支持,样本分别占7%和6%。此外,企业团队支持、经费等条件支持,以及参与企业研究课题也出现在二级节点中,但涉及样本数均在3%及以内。


  (四)学校平台因素


  涉及到学校因素的共有16个样本、18个参考点。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二级节点包括实验平台和设施条件、项目课题资助,涉及样本分别占9%和5%。此外,学生参与校企联合课题的样本只有2%。


  (五)课程教学因素


  涉及到课程教学因素的共有5个样本、6个参考点。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二级节点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但仅在5%的样本中出现,提及基础理论学习的仅有1%的样本,说明课程教学因素对工程实践能力的直接影响较弱。


  三、结论


  (一)导师指导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环节


  调查发现,导师指导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关键因素,这一研究结论呼应了以往研究者的类似调查结论[12],再次说明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直接决定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13],当然这也是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导师负责制制度设计的直接结果。


  (二)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互补


  校内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进行理论指导、技术路线指导和确定研究方向、研究问题等方面,一般是方向和理论问题;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问题和技术指导、理论应用和工程化、工艺、实验和操作指导,以及方案设计思路指导等,一般是方法和工程化操作问题。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分工指导,充分体现了双导师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三)企业和学校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因素


  广泛的研究表明,科研条件、教学条件的好坏与研究生质量高低显著正相关[14]。本研究也发现更加具体的证据,企业提供了加工、测试和工程化等情景性的工程技术条件,学校提供了工程实验平台和条件。这些现象体现了工程实践能力侧重实践性的特点和目标,以工程知识为关键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15],推动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遵循工程实践的内在逻辑。


  (四)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影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有关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一般都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毕竟所有培养环节的落脚点都是学生自身。但研究表明,研究生有效学习程度的高低,也受到培养类别、导师指导方式、参与课题(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影响[16],因此学生个人能动性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导师、条件的影响。


  (五)课程教学和培养方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这一点可从调查统计数据得知,此处不再赘述。当然不能因此否认课程教学和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只是从所收集到的材料来看,二者对工程实践能力不存在显著影响。


  四、建议


  以上结果,不仅显示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显示出优秀的工程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经验。若能够将这些影响因素的效用发挥好,势必会对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带来积极影响。因此,本文依据此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协作指导


  高校内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比较薄弱,因此多数高校对工程硕士的指导都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所在岗位不同,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效果等方面势必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因此,有必要制定工程硕士指导办法,建立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同环节中不同导师的工作重点和沟通机制,同时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工作职责和奖励政策,比如评选优秀“双导师”,激发校内外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校企深度合作,优化校内平台与企业实习平台


  校内平台与企业平台的条件和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场景条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直接的。良好的实践条件,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优化。硬件方面,校企应签订协议,政府和学校通过经费补贴、共建等方式建设实习条件,共建稳定、良好的实习实践企业;软件方面,实践平台环节设计应符合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要求,校企双方做好沟通,配备专业的现场指导,按照实习实践要求开展有序实践。


  (三)坚持质量改进,完善工程硕士实习实践质量保障体系


  定期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和成果进行监督,建设信息平台,开展学生定期评价反馈制度、实践成果反馈制度。对于接受人数较多的企业,还应不定期派教学督导前往,监督企业对于教学职责的落实,以及观察并评价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积极性和效果,形成监督、评价、反馈和改进的质量闭环。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