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正文

拓宽实用新闻学与移动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力作

来源:UC论文网2020-09-03 14:27

摘要:

  【摘要】移动传播时代从来没有哪项科技产品能像手机一样渗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靖鸣、于韵佳的学术专著《移动传播学》一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第一,《移动传播学》对移动媒体和移动传播做了一个相对明晰的界定。第二,这本书基于移动传播学的角度,对移动传播的特性、类型与意义,以及手机移动传播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智能传播。第三,《移动传播学》具有很强的...

  【摘要】移动传播时代从来没有哪项科技产品能像手机一样渗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靖鸣、于韵佳的学术专著《移动传播学》一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第一,《移动传播学》对移动媒体和移动传播做了一个相对明晰的界定。第二,这本书基于移动传播学的角度,对移动传播的特性、类型与意义,以及手机移动传播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智能传播。第三,《移动传播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综合多样。所以该书无论是在拓宽实用新闻学与移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思路,加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还是在对我国新闻事业、新闻工作的开拓进取以及对新闻人才更全面有效的培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学术价值、积极的推动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移动传播学》;移动传播;智能传播;移动互联网


  这是一个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勾连、相互交融的时代,是一个全球连接、全民传播的时代,是一个高度自发和自主的人本主义时代。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人类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加拿大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麦克卢汉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和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氏看来,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转移看门狗的注意力”[1]。而媒介本身这个会给媒介格局、社会行为带来巨大变化的“形式”,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它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禁锢在“铁屋子”里的人们从沉睡中惊醒,给人以醍醐灌顶的一击。想当年,麦克卢汉的言论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呓语,备受冷落。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技的进步、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介的众声喧哗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麦氏电光石火般的智慧和锐思。


  从烽火军情、鸿雁传书到驿马报信,从电报电话到广播影视,从“互联网+”到“智能+”,近年来全球信息传播速度一直呈蓬勃发展的状态。特别是进入“智能+”时代后,插上5G翅膀的新闻媒体正在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新闻传播变革。移动传播不仅全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也普遍提升了每个人优化和创新传播的潜能,更让人们对生命的尊严、生活的品质和人生的规划有了更丰富的追求。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传递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移动传播时代,从来没有哪项传播科技产品能像手机一样渗透社會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年长还是年幼,都拥有使用手机的权利和条件。当今社会已经跨入了一个高度的“媒体依赖”阶段,人成了“手机人”。所到之处,人们除了睡觉、发呆,大多都手捧手机,有些人连走路都在玩手机。关注移动传播时代中的手机传播,关注手机带给社会的革命性变化,就是关注人类自身在科技传播面前的命运。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强有力地碰撞了传统的媒介传播版图,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思维模式,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从而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移动传播已经成为传播学领域的客观存在,因此更具研究的必要性,这为此书的撰写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靖鸣、于韵佳推出的《移动传播学》恰逢其时,适应社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为我们全面分析和解读了当下移动传播的多层面、多维度的矛盾和问题,对移动传播的特征、类型与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对移动传播的现状与发展走向进行描述和展望,并分别着重研究了腾讯QQ、微博、微信和手机移动客户端等传播模式、传播特征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等,展现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移动传播景观。因此,《移动传播学》这本书极具专业性和前瞻性,既适合于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适合千万手机用户阅读和体会,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媒介素养和数据素养。


  靖鸣、于韵佳合作撰写的《移动传播学》一书,不仅有助于拓宽实用新闻学与移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思路,加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而且有助于推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工作以及推动新闻人才更加全面有效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来讲,这本专著的创新特点、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同此前出版过的许多传播学专著相比,《移动传播学》的突出优势是对移动媒体和移动传播做了一个相对明晰的界定和阐释。作者认为,所谓移动媒体,是指个人的、便携式的、用户控制的、交互的、能接入互联网的、可实现用户之间和用户与网络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平台。或者说,移动媒体主要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可移动、交互式、数字化的个人便携式新媒体。作者对移动媒体的界定,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移动传播。移动传播就是基于移动媒体的传播,即传受双方进行信息交换的传播过程。从依靠动作、表情、神态进行传播活动的原始时代,到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进行传播活动的“媒介化时代”,移动传播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媒体的可移动性让人们获得永恒的在场感。智能手机是个人便携媒体最突出的代表,作者把手机置于移动传播学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切口较小,突破了以往传播学专著过于旁逸斜出、广而不深的遗憾。因此,这本新著的出版对学术界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二,作者对移动传播的特性、类型与意义以及手机移动传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当下社交媒体热点问题,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智能传播。在移动社交传播方面,作者探究了腾讯QQ、微博、微信和手机移动客户端的传播模式、传播特征及传播规律,对腾讯QQ的用户使用动机与特征做了重点阐释,然后结合腾讯QQ的传播模式分析其传播特征、传播效果和用户心理。作者还对微博的发展历史、传播特征和传播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对微博形成的粉丝文化、微博“大V”及其传播、政务微博传播、微博舆论监督等做了详细分析。其认为,微博这样一种简单的即时通信软件,对于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即使“缺席”,也可以实现空间意义上的跨越,最终获得“在场”的权利。同时,作者还重点阐述了微信的传播模式、传播特征、传播价值以及传播问题等内容,指出如今的微信传播存在信息过载、隐私泄露、伦理道德沦陷、娱乐至死以及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对策。作者还特别加入了政务微信的传播、微信谣言传播和微信舆论监督等内容,使此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富有学理性和现实性。在对手机移动客户端进行分析时,作者从移动阅读、移动视频、移动音频和移动新闻客户端几方面进行阐释,分析了手机移动客户端是如何为企业开辟全新营销手段的,也诠释了它为何能作为无线互联网行业中的一个重点发展项目。此外,作者条分缕析地解析了移动传播中出现的法制与伦理问题,探究其中原因,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如何防范、治理手机传播中的乱象提出对策和建议。


  第三,这本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综合多样,利用文献、实验、图示和模式等方法进行研究,结合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访问法等,着力探讨移动传播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这本论著以移动传播的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移动传播的本质和规律,进而试图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因此,这本书适合于新媒体从业人员、研究者、新闻传播院系师生和有较高传播意识的手机用户阅读。关于移动传播学基本原理的阐述,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和支撑点。关于移动传播的方法和技巧的介绍、对于手机移动音频和移动新闻客户端各种问题的处理、关于微信和微博谣言防范和治理,也用墨甚多。这本书从多学科角度观照手机传播的特性和功能,探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新闻传播学意义、社会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发现当今移动传播存在的乱象,比如隐私权问题、网络谣言问题和“信息茧房”问题等,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不仅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从事传媒行业的专业人士、新闻传播专业的师生以及普通手机用户,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移动传播学》能够解决移动传播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何况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作者能做的只能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内移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的较有广泛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并且还需经过移动传播实践的反复检验。我希望靖鸣教授、于韵佳同志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向移动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拿出更有分量的成果奉献给读者,期待他们有更加辉煌的成就!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