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论中国医学史在中医院校学生医德培养中的作用

来源:UC论文网2020-09-04 11:43

摘要:

  摘要:中国医学史是为中医院校的中医临床、针灸骨伤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对学生后期学习乃至毕业后从事临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中国古代名医辈出,学习古代名医的医德,在当代中医学子医德医风的培养方面,本课程具有其他专业课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中国医学史在中医院校学生医德培养中的作用简要论述。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中医院校医德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在高等...

  摘要:中国医学史是为中医院校的中医临床、针灸骨伤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对学生后期学习乃至毕业后从事临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中国古代名医辈出,学习古代名医的医德,在当代中医学子医德医风的培养方面,本课程具有其他专业课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中国医学史在中医院校学生医德培养中的作用简要论述。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中医院校医德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在高等中医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中,中国医学史是针对中医学和针灸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专业基础,它是学生接触最早的中医专业课程之一,一般在大一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因此可以说是中医学的启蒙课程。


  在《中国医学史》教材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毋庸置疑,专业思想当然包括本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也就是医德的培养。


  1加强学生医德培养的现实意义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同时,它也是社会要求最为严格的职业道德之一,特定的工作性质要求作为医生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可否认,医生医德修养的降低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收受红包、赚取医疗回扣、责任感低下,成为医德医风中的突出问题。好医生,源于好的医学生,医学教育界亦已形成共识,强化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必须从在校医学生抓起。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医学教育忽视了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虽然在医学生的培养教育上,一直在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方面医学技术日益发达、医疗设施日益先进,另一方面医疗事故频发,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道德水平为人诟病。


  所以,强化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医德教育成为医学院校刻不容缓的重要命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中国医学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医德教育职能,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代医学大家们身上闪烁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医德!它们随中医独特的诊疗艺术一起传承至今,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


  2经典医著中对医德思想的论述


  2.1《黄帝内经》中的医德学思想


  早在中医学现存的第一步医学总集——《黄帝内经》中就花大量篇幅论述了医德思想。在《黄帝内经·素问》的九卷81篇当中,涉及医德的内容分布于全书各卷,达40多篇、100多处,其中,有两篇即《疏五过论》和《徵四失论》是专门阐述医德的,可以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全面阐述医德的文章,也是对当时医德实践的朴素总结。①《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中详细列举了临证的五种过错,提示人们要远五过,近四德,“按循医事,为万民副”。《疏五过论篇第七十八》则对临证工作中的四种过失提出了批评和惩戒,并分析了产生“四失”的原因。要求医生必须精通医术,打牢基本功,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朴素的医疗作风。


  2.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医德思想


  唐朝医家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文章,是中医学发展史上论述医德的极其重要的文献,为历代习医者所必读。尤其在《大医精诚》中,孙思邈强调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重要方面:第一是精,即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为医者必须“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第二是诚,即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


  《黄帝内经》和《备急千金要方》中对医德的精辟论述成为后世医家遵循的圭臬。虽然世异时移,物是人非,然而,在中国医学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医家结合自身的实践,对医德作出了不同的、精彩的诠释。


  3中国传统医德的内涵


  3.1宅心仁厚是为医的必备条件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上,从来不乏“苍生大医”。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七十列传·第四十五·扁鹊仓公列传》当中就为神医扁鹊和仓公淳于意立传。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见《神仙传》卷十),其医德之高尚、医术之精湛足以名垂后世,“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的典故就出自这位三国时期的名医。其后,汉代的医圣张仲景更是心怀天下苍生,他白天忙于公事和诊务,晚上则在昏暗的油灯下,把自己的临证心得一笔笔写于竹简之上,留与后人。唐代的孙思邈把人的生命看得比千两黄金都要贵重,“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他拒绝了隋唐共三位皇帝的聘任诏书,而毕生致力于给民间的普通百姓治病。宋代《省心录·论医》中记载:“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明代著名医学家罗链曾著医书授给他的儿子。但是,有一天儿子喝醉了酒为人治病。于是,罗链发怒,大声说道:“奈何以性命为戏!”于是就把他的医书全部烧掉了,没有再传给他的儿子。明裵一中《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当代著名医家裘法祖教授更是指出: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可见,医德对医生来说是何等重要。


  3.2医术精湛是为医的不懈追求


  所谓“苍生大医”,不仅要“诚于品德”,更要“精于医术”。如果一个医生没有精良的医术,纵有仁爱之心,也不能救人于病难之中,“济世活人”也就会成为空话。正如王世雄在《回春录序》中所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当代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也指出:“医德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服务态度,只强调服务意识,没有服务能力,体现不了良好医德。”


  晋代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对于针刺的操作手法,指出持针贵在坚握有力,“如临深渊、手如握虎”、“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要求施针时必须全神贯注,留意病人的神态变化,审察血脉的虚实。如若不然,就可能导致“针能杀生人,而不能起死人”之后果。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曾在临终时告诫后人:“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能悟,语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清代另一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序》中指出:“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当为医者谨记借鉴。


  3.3刻苦钻研是为医的必由之路


  医学理论来自临床实践,而临床实践又可进一步检验和修正医学理论。所以,由古及今,医学理论是靠各位医家的不断实践和勇敢探索而向前发展的。《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自古医家为了救治民众疾苦,战胜病魔而做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为了发明给病人外科手术时用的麻醉药,而苦苦钻研。在创制的过程中,他的儿子沸儿因误服该药而丧命,因此华佗命名此药为“麻沸散”,为的是探索未知解除病痛。明代李时珍为系统整理我国药物学理论,而躬身实践,亲自种植、饲养、炮制药物,并远涉深山旷野,访问名医宿儒,博采民间验方,历时27年,三易其稿,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万历六年(1578),撰成《本草纲目》52卷。成书后,又将《解颐新语》等部分内容补充其中,为的是造福生民,民族昌盛;清代医家王清任为确切了解人体脏腑,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避臭秽,亲自观察尸体结构,绘制脏腑图谱,书名为《医林改错》,意指让后人正确认识脏腑,业医诊病能有所遵循,不至于南辕北辙。历代苍生大医们为拯救黎民于病痛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天地日月可鉴!足为我后世子孙效法!


  3.4谨慎谦和是为医的行为准则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就指出“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强调作为医生,其言行举止必须谨慎谦和,时刻注意到自己的医生身份。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也指出:“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清代医学家张石顽曾说:“学术固思精进,言行亦当注重。方能得病人之信仰”,认为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良好的言行举止,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张氏医通》更是总结了医门十戒:一、薷莸时气戒:二、持才妄作戒;三、任性偏执戒;四、同流合污戒;五、因名误实戒;六、师事异端戒;七、贫富易心戒;八、贵贱混治戒;九、乘危苟取戒;十、诋毁同道戒。因为医生职业的特殊性,面对的都是有病痛的病人,所以其言行举止犹当注重。至于“诋毁同道”,一直为医门所诟。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医史上也不乏多方拜师、吸取他人之长而成名的医家。明代医家李中梓非常善于借鉴他人长处而自成一家,清代叶天士就曾经拜过十七为老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救治病人而努力向他人学习,更是医家宅心仁厚的表现。


  中国传统医德是孕育和产生于古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道德,它脱胎于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历经各个朝代医家的实践而逐步形成,经过无数医学大家的代代传承,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名医们德艺双馨,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的尊严!《孟子·离娄章句上》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市场经济冲击、医疗环境污染、全社会渴望和谐医患关系的今天,我们理性地分析一下,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医德修养!不要老指责病人如何如何不好,先问问我们自己做得如何。在《中国医学史》的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德内容,如果在学生刚刚接触医学之初,就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这些内容穿插进去,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医德修养,为日后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期刊推荐